4.聰明難糊塗更難

4.聰明難糊塗更難

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有必要的還得裝裝糊塗,尤其是自己的上司,畢竟領導也是人,有些地方做得不對,有些事睜隻眼、閉隻眼過去也就算了,如果你每件事都和他較真,那最後吃虧的可能還是你。

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在每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上都斤斤計較,只要在整體上、原則上不超出限度,該忍就忍一下。

小事可以糊塗,大事不糊塗。如果事情對全局影響不大,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就沒有必要計較。

表面糊塗,暗地裡不糊塗。所作的糊塗只是迷惑對方的一種手段,在背後應冷眼旁觀,清醒地縱觀全局,該出手時便出手。

人有聰明人和糊塗人之分;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時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

智和愚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說確實聰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報應。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力辭於未及之事,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迴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淪語為政》中講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勁,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的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刻有一圖章,上面刻的是四個篆字,「難得糊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無法解釋。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或說尋求逃遁之術。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面授機宜,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面掃他的興,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O」時再較真,不失原則。人格哪,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不問,順其便。「難得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凈的妙方。

「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緣由「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剷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只好祭起這面「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所以當你直面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古人云:「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取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應變的方法。曹丕以哭勝曹植的美文是一個例子,安祿山作楊貴妃的乾兒子也是一個例子。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佔了南京后,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採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陳倉,最後一併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過,對於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認為應該有包藏、凝重的胸懷與氣度。有一句名言,日: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事,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慣處,不必稜角太露,過於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后,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人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綉、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於張揚的。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慾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裡面。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面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面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註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他因此而得以在無聲無息中做了這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入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這個人很姦邪,反覆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后間進行離間。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只要寫出來,韓公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去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人生大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南朝梁國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樑文人。開始做北朝魏國的泰山太守。因為他的祖父羊規曾經是宋高祖的祭酒從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來。歸途中,走到漣口這個地方,大擺宴席。有個客人名叫張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燒了70多艘船,燒掉金銀財物不可計數。羊侃聽說了,幾乎不掛在心上,還是要大家繼續喝酒。孺才即慚愧.又恐懼,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並把他找回來,仍然像從前一樣對待他。後來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軍司馬。

這些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忍讓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和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在心,相反,都表現出了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傷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降至日常生活的處理,又何嘗不是這樣?尤其是對初涉世事的青年來說,由於一切茫然無知,總是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時以此處世.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的南轅北轍。因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供給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則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反求諸己,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會生羞惡之心而知義,辭讓之心而知禮,是非之心而知恥。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無顧忌地損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惱轉嫁到旁人身上。以這種方式處世,走到哪裡,被人罵到哪裡,真正是既損人又損己。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強者,都是最善順人情、駕人意的人。要善於調整與運用自己的感受去觀察、體貼別人,從而及時修正生活中的種種關係。心直口快未必就是好。心直口快者倘若被人兜頭一頓數落,亦會臉紅心跳,或者竟數落錯了,更會氣憤難平,那麼他就不該以自己的性格或脾氣為借口,讓這樣的尷尬頻繁地落到他周圍的人頭上。談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並不是不要、不准你談,喜歡做一個透明度高的人,固然是好,不過,能夠做得別人都欣賞你,不是更好?人們喜歡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塊鵝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長年累月地沖刷。把種種的稜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這樣的石頭。總是容易順勢找到一個比較穩妥的位置。不過,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顆雨花石,好醜高下不論,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就像一塊塊蘊含著花紋與色彩的雨花石。不過,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裡,那它們就只是暗淡無光,甚至是麻麻點點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碟里,它才會陡然晶瑩,漾出奇妙的圖案、斑爛的色彩、精美的花紋。這清水和磁碟,就是一種人生的不可缺少的憑藉--人生修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接近成功的方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接近成功的方法.
上一章下一章

4.聰明難糊塗更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