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團體遠大於個體的力量
沒有足夠的力量將你的想法轉變為行動,那麼再美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想。而空想對一個想成功的人來說是萬萬不可的,在這裡要陳述的是個人怎樣去獲得力量,以及使用力量的方法。
在這裡不妨對力量下一個定義:有組織地經過智囊團指導的共同努力,這足以使一個人把他的慾望轉化為財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同一個目標,在合作的狀態下共同產生了組織,即成為智囊團。積累財富需要這種力量!財富積累后,要保存這些財富,也需要這種力量!
這種力量如何得到?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知識的來源:
(1)智慧。如創造性的想象力等。
(2)積累的經驗。可以從圖書館和課堂上得到人類積累下來的經驗。
(3)實驗與研究。這是科學每天都在向人類提供著的事實與經驗。
這就是知識的來源。憑藉知識制訂計劃,並將計劃付諸行動,這些都是成為富翁不可缺少的。
單個的力量遠遠小於團體的力量。只依靠一個人的力量彙集知識用以制定計劃,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如果目標很大,那麼在制定計劃時就必須與人合作,用集體的智慧來形成力量。
由集體的知識與智慧而凝聚的力量將是巨大的。反之,你就會失去力量。但你在選擇智囊團時要特別謹慎,他們要能實際給予你幫助。
為了使你能深刻了解智囊團所能給予你的力量,我們先在這裡解釋智囊團的兩個特性。其一是經濟性,其二是精神性。經濟性的一面很清楚,任何人只要能得到智囊團全心全意的協助,給他建議、忠告及合作,他就能獲得經濟利益。這是所有巨大財富積累的基礎,你了解了這一點,就能決定你的經濟地位。
智囊團的精神性比較難理解。下面的這段話或許會使你得到一些啟示:「兩個人的心智放在一起,就會產生第三種看不見的無形力量。我們可以把它叫作第三個心智。」
人的心智是一種能力,它部分屬於精神性。當兩個人的心智在和諧的狀態下相融合的時候,他們的精神便結合在一起,構成智囊團的精神特點。
卡耐基的智囊團約有50人。卡耐基把他獲得財富的原因完全歸功於這個智囊團所產生的力量。
我們再觀察一下所有積累了龐大財富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幾乎毫無例外地奉行了依靠「智囊團」的原則。
因此說,積極的心態有助於你克服困難,而智者的智慧更能助你達到成功的彼岸。
搞企業管理的人都知道,讓所有的員工和諧地工作,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團結起來,集全體的智慧於一起,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乃是力量的最大來源。天才和領袖們都需要這種來源。
財富是害羞的、容易溜走的,它必須靠追求才能得來,就像小夥子追求姑娘一樣。它要求追求者有慾望、有信心、有毅力,還要有計劃、有行動。
有組織、受智慧引導的知識便是力量,它能推動計劃以取得成功。智囊團正可以提供這種力量。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網中,並不是單指某一位成功人士是你的致富指導,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你的指導,只要對致富有利的人,他都可以成為你的致富指導。然而大多數人卻很少從身邊的人學習致富的經驗,而忽略這一資源的利用,導致我們不能致富。
在人際關係中,有所謂指導者、協助者、競爭者三個角色。如果這三種人際關係可以區分為自己所屬的部門內、部門外、以及公司外三個地方,則屬最理想。雖然協助者或競爭者在部門外或公司外容易產生,然而提到指導者,目光未放在公司外的情形甚多。從指導者的字面上,大多數的人通常只聯想到自己的直屬上司。
在企業的結構里,上司無法任由自己選擇。因此一旦配屬到令人無法尊敬的上司時,通常會產生放棄念頭。然而,如果你認為直屬上司無能,不妨將目光指向外界。令人尊重的指導者,只要環視部門外或公司外一定可以發現。
由於上班族必定在公司狹小的視界中活動,因此如果在公司內無法發現這種學習對象時,可能會立即產生辭去工作的念頭。由於含混地眺望著周遭世界,覺得你在公司里無重大憑據,很容易感覺到「外在世界更有趣」。然而縱使辭去工作轉換公司,相同的情形仍將重複出現。
所謂指導者,換句話說,系指「有一天,我要擁有和他同樣成就」的學習對象。如果缺乏這種具體的對象,無論是上班族或一般人的立場,均無法獲得成功。如果能觀察自己眼前活生生的學習對象,不斷吸收對方長處,必定可以逐漸確定自己的理想抱負。而且,如果能將那位學習對象於14歲時實現的成就,激勵自己在35歲時實現,並且訂立具體的行動計劃,很快地,你便可以超越自己的指導者。
在公司外尋找指導者的情況,指導者即使是不曾謀面的人物也沒關係。你也無需要求對方承認你為弟子。從你自認「我要將他當作指導者」的那刻起,你即已成為對方弟子。然後,你只需觀察那位指導者,努力將指導者說的話一句不漏地聽進腦海里即可。倘若對方是名人,你可以將他撰寫的書全部讀過。即使不曾見過面,單憑此點即可成立弟子關係。
不過,和身旁指導者不同的是,你無法向未曾謀面的指導者直接討教。因此面臨新的問題時,可以自行思考說「如果換作指導者,他會採取什麼步驟呢?」利用這種方式重複摸索實驗,必然可以累聚成自己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