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
太平廣記1
出版說明
《太平廣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言小說總集,全書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李昉等人奉詔取各種野史、傳記、故事、小說等編集而成,與《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
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後漢乾祐年間進士及第,後周顯德年間官至翰林學士。入宋,加中書舍人。太祖開寶年間,歷任翰林學士、判吏部銓。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太平興國八年(983),擢參知政事,拜平章事,端拱元年(988)罷相。淳化二年(991)復相,淳化四年(993)復罷相。次年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去世,謚文正。《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傳,稱其「為文章慕白居易,尤淺近易曉」,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李昉先後主持編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
據《宋會要》,《太平廣記》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太平興國三年(978)八月修成,歷時不到一年半。據書前《太平廣記表》,除李昉外,參與編修此書的還有呂文仲、吳淑、陳鄂、趙鄰幾、董淳、王克貞、張洎、宋白、徐鉉、湯悅、李穆、扈蒙等十二人。據郭伯恭《宋四大書考》研究,編修諸人中,呂文仲、吳淑二人出力較多(呂文仲本傳見《宋史》卷二百九十六,吳淑本傳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一)。
《太平廣記》是按照小說題材的性質分類編纂的,全書共分為九十二個大類,部分類別下再分細目,凡一百五十餘細目。各類別卷數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數十卷。其中卷數較多的依次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報應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數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獸十三卷、異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應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雜傳記(收唐人單篇傳奇)九卷、詼諧八卷、龍八卷、虎八卷、雜錄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見《太平廣記》內容多為神仙鬼怪之故事。《太平廣記》各篇后一般都註明出處(今本也有少量失注出處者),徵引的書籍非常廣泛。據書前《引用書目》統計有三百四十三種,然據民國間鄧嗣禹《太平廣記引得序》所云,《引用書目》中有而書中實無者十五種,《引用書目》中無而書中實有者一百四十七種,合計約四百七十五種。不過,正如陳尚君《宋元筆記述要》所說,由於《太平廣記》中存在不少同書異名者(如《異聞集》,又叫《異聞記》《異聞錄》),也存在同名異書者(如《後漢書》有多種,《志怪》亦有多種),且不同版本標註的出處也不一樣,故引書種數實難作出精確統計。
《太平廣記》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說,被《四庫全書總目》稱為「小說家之淵海也」,如唐傳奇名篇《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長恨歌傳》《柳毅傳》《虯髯客傳》等均收錄其中,宋以後的戲曲小說創作也往往受其影響,如後世名劇《西廂記》《長生殿》即取材於前述的《鶯鶯傳》《長恨歌傳》,故歷來受到古代小說研究者和愛好者的重視。由於《太平廣記》所徵引的古書多已亡佚,其所據又均為宋以前的古本,故在文獻輯佚、校勘、辨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太平廣記》在研究社會生活、民情風俗、文化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據研究,《太平廣記》成書以後,流布不廣,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談愷據抄本重刻以後,才開始廣為流傳。此後較重要的版本尚有明隆慶萬曆間活字本、明萬曆間許自昌刻本(簡稱「許本」)、明沈與文野竹齋抄本(簡稱「明抄本」)、清陳鱣用宋本校過的許自昌刻本(簡稱「陳校本」)、清乾隆黃晟刻本(簡稱「黃本」)、清四庫全書本等。
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汪紹楹點校本《太平廣記》。該本以談愷刻本為底本,校以陳校本及明抄本,並參校許本、黃本,一直以來是學界的通行本。不過,由於該本是繁體豎排,且只簡單點斷,對普通讀者而言,閱讀起來仍有一定難度。故此次出版,我們以汪紹楹點校本為底本,改為簡體橫排,原書正文排以宋體大字,原書小注及出處排以仿宋小字,缺字部分用「□」表示,並加以新式標點,還據文意對篇幅較長的篇章做了分段處理。作為面向普通讀者的普及讀本,為避免繁瑣,除保留底本補註原缺出處及說明闕文的校語外,本書刪掉了底本的絕大部分校語。底本據他本他書校改者,一般從其所改;底本據他本他書校出異文者,酌情吸收校改;底本缺漏或確認底本有誤者,間亦吸收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張國風《太平廣記會校》、李劍國《唐五代傳奇集》等書的校勘成果予以補正。限於體例,參考學界前輩校勘成果之處,未能一一註明,謹此一併致謝。異體字一般改為規範字,部分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中的異體字,則酌情予以保留;書中部分涉及字形解析的地方,酌情括注了繁體字,以便理解。
我們致力於為普通讀者提供一個文字準確、閱讀方便的《太平廣記》讀本,限於水平,我們的工作中難免存在失誤,敬請讀者方家不吝賜教,以便我們不斷修訂完善。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