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余秋雨:
盛唐,是一種擺脫一元論精神貧乏后的心靈自由,是馬背英雄帶著三分醉意走到一起后的朗聲高歌,是各行各業在至高審美水準上的堂皇聚會,更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安全保存。
凡此種種,並不完全出於朝廷的政策,而是出於一種全民心態。全民心態,源於深刻意義上的「文化」。
現在我們國內有好多城市,都在爭取成為「國際名城」,口氣很大。從面積、人口、GDP等數據來看,都很像樣。具體的硬體更是國際化,例如設計是法國的,木材是巴西的,鋼材是德國的,好像這樣就是國際大都市了。從市長到市民,都有這個誤會。
國際大都市當然需要有經濟、交通等方面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吸引力。它需要有一種特殊的集體心態。
這種心態,簡單說來,就是對一切美好事物都有一種吸納、呈示和保護的歡樂,不管它們來自何處。對於那些一時還不能立即辨別美好還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給予存在的權利。
羅馬的醫術、拜占庭的建築、阿拉伯的麵食、西域各地的音樂舞蹈,都大受唐朝人歡迎。外國來的商人、留學生、外交官、宗教人員隨處可見,幾乎不存在任何歧視。
王牧笛:
唐朝的開放還體現在一點上:唐朝允許外國人當官。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我不能想象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會允許外國留學生參加。
余秋雨:
連皇帝也會很具體地關心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哪怕他們還非常年輕。幾年前,在西安出土了一個方形的墓碑,上面刻有墓志銘。墓主是一個十九歲的日本留學生,他在長安去世了,中國皇帝居然親自給這個外國留學生寫了墓志銘。墓志銘中提到「日本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現「日本」兩字。二〇〇六年我去東京參加聯合國世界文明大會,日本正在紀念這件事,我也參加了隆重的儀式。外國留學生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因此也能在唐朝做官。
唐代讓我特別佩服的是,收容了不少已經被毀滅的外國宗教。你看,不管摩尼教也好,襖教也好,在原來的流傳地都遭遇了不幸。摩尼教的創造人摩尼,已經被處以死刑,非常殘酷。襖教迫害過摩尼教,但後來自己又被***教消滅了。而這些破碎的宗教在長安城裡卻各有自己的據點,各有自己的信徒。唐朝,盡自己的力量搜羅著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
王牧笛:
祆教其實就是拜火教,是當時比較重要的一個宗教,也叫瑣羅亞斯德教。其教義是二元論,就是有一個代表光明的善神和代表黑暗的惡神。火是善神的兒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他們寺廟中要有祭壇,點燃聖火。人死之後,不能火葬,而要天葬。好多人說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裡面弄混了拜火教與摩尼教,鬧了笑話。
余秋雨:
我在伊朗南部的波斯波利斯考察古代波斯王宮的時候,偶然發現襖教發源地就在附近,便趕到那裡作了考察,這事在《千年一嘆》這本書中有詳細描述。我在那裡看到的敗落景象,中國唐代時就應該是這樣了,因為襖教當時已被消滅。但怎麼想得到呢,在長安城裡面,襖教教堂有四座,都建在朱雀大街上,而且都建造得很好。
薩琳娜:
我對景教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傳入唐朝的時候,叫聶斯脫利教派。貞觀九年的時候,由一個叫阿羅本的人傳入唐朝,房玄齡出城迎接了他,而且唐太宗也親自接見過他。唐朝名將郭子儀最後也皈依了這個教。唐代的宗教寬容程度真是令人驚訝。
魏然:
景教來到中國,要考慮到當時歐洲嚴重的****背景。這個教派在整個歐洲被視為異端,受到打壓,到了中國才找到一片生存的土壤。直到成吉思汗興起、統一蒙古部落的時候,還有很多大部落信奉景教。
余秋雨:
在本土已遭消滅的文化,到另外一個地方「死灰復燃」,這就構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叫「異地封存」。異地封存看似可憐,卻有可能保持住它們的本來形態,就像被蠟封在一個罈子里。一個地方,能讓遠方的文化「異地封存」,這是一種文明的氣度,應該受到永遠的尊敬。
王安安:
秋雨老師,我看古往今來那些排外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擔心外來的價值系統改變自己傳統的價值系統,對於這個問題,好像唐代並不擔憂。
余秋雨:
這與充分的自信有關。唐代吸收了外國那麼多東西,卻沒有吸收外國的制度文化,而日本和新羅都根據唐代的制度文化促進了自己國家的改革。什麼叫盛世?這就叫盛世。
王牧笛:
秋雨老師,我有一個建議,我們在討論了唐代長安作為當時真正的「國際大都市」之後,能不能聯繫今天,談談現代的國際大都市?秋雨老師在我們討論唐代一開始就說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我腦子裡揮之不去。
余秋雨:
我本來也有這個意思,從唐代長安來比照一下現代世界。現在已經是全球化時代,信息充分公開,哪個城市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都有明確的數據可以比較,但從文化上來評判國際大都市就有一定難度了。
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現在世界上有哪幾個城市是公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金子:
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還是美國的紐約。
薩琳娜:
我認為世界級的文化都市少不了法國的巴黎。
魏然:
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忘了擁有過莎士比亞的英國倫敦。
余秋雨:
你們的選擇確實是國際公認的。要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必須憑藉著自身的體制優勢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世界文化創造者聚集的中心,並有源源不斷的重大創新成果被世界廣泛接受。倫敦擁有過莎士比亞,這當然不錯,但這並不是它在今天仍然要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主要原因。歷史畢竟只是歷史,在歐洲,雅典、羅馬、佛羅倫薩的文化歷史更輝煌,卻也無法進入我們選擇的行列。對此,過於喜歡炫耀本地歷史的中國市長們需要清醒。
如果把時間推到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前期,我們的第一選擇應該是巴黎。多少藝術創造者在那裡工作,多少新興流派在那裡產生。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但在七年後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巴黎又驕傲地顯示出自己仍然是歐洲文化的引領者。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位急劇上升,使紐約具有了更大的文化會聚能力。這曾使巴黎很不服氣,直到現在,巴黎市面上對於美國文化還有點格格不入。但是事實是無情的,從好萊塢到麥當勞,都已經對巴黎深度滲透。倫敦的會聚力和創造力,雖然比不上紐約和巴黎,卻也不可小覷。
王安安:
您覺得日本的東京是嗎?
余秋雨:
我覺得不是。這裡有一個吞吐結構的問題,在文化上,東京吸收得多,吐出得少。日本文化從本性上比較內向,即使在過去的軍事擴張和現在的技術輸出中,文化還是內向的。日本的文化創意,更多地停留在設計層面和技術層面,而較少在人文層面上被世界廣泛接受。
周雙雙:
中國的**也應該算世界級文化都市吧?
余秋雨:
**具有國際化和自由度的優勢,本應在文化上產生更大的力度。但是,由於一直缺少文化身份,構不成城市規模的文化氛圍。直到今天,熱點是蕪雜的,情緒是偏激的,創造是斷殘的。我現在還看不到**文化的樂觀前景。
在大中華文化圈裡,內地幾座城市的文化,官場意志太重,近年來網路和傳媒又被民粹文化所左右,等級越來越低,實在讓人厭煩;台北的文化曾經有不錯的底子,但近年來政治話題過於濃烈,降低了文化的能見度。
王安安:
法蘭克福算得上嗎?我看到有人把它排在紐約、巴黎、倫敦之後,跟得很緊。
余秋雨:
法蘭克福本來是有資格的,倒不是因為它是歌德的故鄉。它可以被選的原因有三:一是法蘭克福學派;二是法蘭克福書展;三是它一度被稱為德國傳媒中心。但這些年來,三個因素都明顯趨軟。法蘭克福學派已經有很多年缺少重大成果;法蘭克福書展仍然不錯,但世界上其他大規模的書展也已經層出不窮;至於傳媒中心,自從德國把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情況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這幾年我已經不把它划進來了。
王牧笛:
對於中國城市的文化創建,秋雨老師有什麼建議?
余秋雨:
一、必須著眼於當代創新,而不要繼續炫耀自己城市過去有過的文化陳跡;二、必須著眼於多方人才的引進,而不要繼續在已有的圈子裡拔苗助長;三、必須著眼於保護文化人才,使他們免遭傷害,而不要對文化傷害事件漠不關心;四、必須著眼於個體創造,而不要繼續以官方的意志來「打造文化」。
我在說這些意見時,不完全以國外的文化大都市作為標準。更常用的對比坐標,倒是唐代的長安。
三年前我在美國紐約大學亨特學院演講時曾說:「作為當代國際文化大都市,紐約與古代國際文化大都市長安相比,有一個重大欠缺,那就是欠缺詩意。一座城市缺少詩意,就像一個美女缺少韻味,終究是一個遺憾。」
好,我們下一次就來談談唐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