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南越王
趙佗,即南越武帝,南越國創建者。其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前進嶺南百越之地。漢高祖元年,任囂病亡,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秦朝滅亡后,漢高祖三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漢高祖十一年夏,漢朝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呂后七年秋,呂后臨朝,發布了禁止和南越交界的地區對南越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於是,趙佗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攻佔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漢武帝建元四年,南越王趙佗去世,享年約一百餘歲,傳聞葬於番禺。
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至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南越國為漢朝所滅。
趙佗從始皇帝二十八年作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五十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建元四年去世,一共統治嶺南八十一年。
趙佗初任龍川縣令,在龍川築城闢地以為治所,他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
趙佗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中原人與嶺南人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秦二世二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划;併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趙佗洞悉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四條新道,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趙佗為了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當他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後漢高祖劉邦立吳芮為長沙王,以長沙、豫章二郡及將趙佗據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趙佗所有。
後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
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從此,中原地區的鐵器等生產資源及技術源源不斷引入南越國,啟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
趙佗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漢高祖死後,呂后臨朝,開始和趙佗交惡。
趙佗與呂后當政的漢朝中央政權關係一度緊張,漢朝與南越國的矛盾激化。
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
趙佗覺得呂后可能會通過長沙國來吞併他,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呂后八年,呂后崩,漢朝命周灶罷兵歸。
趙佗憑藉著抗擊漢朝的成功而揚威於嶺南一帶,乘機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而對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加強控制,南越武王趙佗因此而自稱「南越武帝」,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陸賈到了南越后,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再次被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其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又修好始昔,維護了嶺南的社會穩定。
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他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元鼎五年南越國才被漢朝所滅。
在政治上,趙佗在嶺南實行郡國并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趙佗建立南越政權時,起初是以「中國人相輔」,「以其黨為假守」,是用中原人來對嶺南進行統治。但長此下去,會與當地的越人首領發生利害衝突,這對南越政權無疑地是一種威脅。
趙佗看到這種局勢,注意到吸收當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領到南越國的中央來參加政權管理。如越人首領呂嘉頗得嶺南越人信服,趙佗就任用他為南越王國的丞相,直接參予處理王國大事,呂嘉的弟也被封為將軍。
此外,南越王室還吸收了許多其他越人在軍隊和政權中擔任官職。
在軍事上,趙佗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趙佗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制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趙佗在開發邊疆、傳播文明方面,是引導嶺南百越部落從原始社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的文化先驅和偉大政治家。
趙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中原漢字,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中原人與嶺南人通婚,尊重嶺南人的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通婚是和睦中原人與嶺南人關係、增進中原人與嶺南人間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
嶺南百越部落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與中原華夏部落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中原人歧視越人的不同習俗,就容易挫傷嶺南人民的感情。
於是趙佗帶頭尊重和順從嶺南風俗習慣,例如他公開宣稱自己是「蠻夷大氏老」,還脫掉中原的官服,採用越人的服飾。
從大量的秦後文字記載來看,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佗死後,是由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安排殯葬,到如今趙佗陵墓依舊能長期保存不留痕迹,第二代南越王趙胡確實費了不少心機。
根據考古學家分析,雖然趙佗墓地是由他生前選定,但在實際的下葬中出現了不少假象和迷霧,令後人不知趙佗墓所在。
按古史記載,趙佗下葬時喪車四齣,以使人無法確定他墓葬的確切位置。
多年來,對於他的墓葬大致有古番禺城的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東北等說法。
如今卻被犇、囍、喆三人尋找,實屬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