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五章 第八節 有效陪伴
第五章學習做父母
第八節陪伴
有效陪伴
陪伴孩子是從最初的照料開始的,因此就要求父母親自撫養孩子,在長時間的相處中,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和喜惡。
當前還有一種普遍現象,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不短,但不夠投入,陪伴方式就是孩子玩IPAD,父母人手一部手機,這樣的陪伴是無效的。
如何才能有效陪伴,提高陪伴質量,切實增進親子感情?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固定的親子時光
許多雙職工父母無法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因此很是負疚,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只要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放下手機電腦電視,全心全意地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聊天、談心,這就是最溫馨的陪伴。絕對不可以敷衍,孩子會敏銳地覺察到,這樣對孩子是很大的傷害。
固定的親子時光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投入地遊戲和交流亦可緩解父母一天的疲勞、釋放壓力。過程中要注意欣賞、呵護孩子,進入孩子的感情世界,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
2.美好的晚餐時光
夜晚,一位父親下班回家,很累並有點煩,發現他五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什麼問題?」父親回答
「爸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父親有點生氣。
「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孩子不放棄。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20塊美金」
「喔!」孩子低下頭,接著又說:
「爸爸,可以借我10塊美金嗎?」
父親發怒了。
「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的話,給我回到你的房間去,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地工作,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遊戲。」
小孩安靜地回到自己房間並關上門。
過了一會,父親平靜下來,有點後悔自己對孩子太凶了——或許孩子真的想買什麼有用的東西。
父親走到小孩的房間:
「你睡了嗎,孩子?」他問著。
「還沒有,爸爸,我還醒著。」小孩回答著。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了,」父親說,「這是你要的10美金。」邊說邊把錢遞給孩子。
「太好了!爸爸,謝謝你!」小孩歡快地從枕頭底下拿出一些零碎的鈔票來,慢慢地數著。父親疑惑地問:「你不是已經有錢了嗎?為什麼還要?」
「因為這之前不夠,但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把手裡的所有鈔票連同父親剛給的10美元一起遞給他,「爸爸,我現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你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個故事許多人都讀過,除了當時的感動內疚一下外,基本沒有什麼行為上的療效。具體如何做?即使不能每日回家吃晚餐,也應該在每周抽出三四個晚上與家人一起用餐。席間切忌說教,互相聊聊趣事,關心一下孩子的幼兒園(校園)生活。
3.特殊情況的陪伴
1)出差回家后,把自己送給孩子,不要讓小禮物搶走孩子的心。
打開家門的一瞬間,出差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興奮地撲過來(年幼的孩子也許會先通過蹦蹦跳跳來抒發一下心中的喜悅,然後才撲進父母懷中),那是見到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單純的喜悅,令人動容。而每次的禮物則會奪走孩子的注意力。
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所以對爸爸拉回來的旅行箱充滿了期待,連途中剩的零食、火腿腸、麵包都是好東西。因為這個原因,我曾經要求小培出差回來一定要給小滿帶禮物,有時是零食、有時是玩具。小培時間來不及時,甚至在飛機場、火車站和火車上買過禮物。但是後來我發現,小滿在跟爸爸短暫的親熱后,就會被禮物吸引了注意力,而由於現在的孩子物質上並不缺乏,所以小滿很快就會對那些零食玩具失去興趣。但卻因為那些小東西而辜負了寶貴的團聚一顆,實在是不值得。之後小培再問我要買什麼給孩子時,我就會說:不用了,把你送給孩子就行了。
所以現在我們家出差回來禮品的原則是,如果遇到孩子真正需要,或者是特別想要送給孩子的東西再買。這是基於親子感情的禮物,而不是因為不在家的內疚或責任感而買的泛泛的「伴手禮」。
2)生活中出現變化時,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貼心陪伴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上小學的階段,面對新的環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和接納。這個時期,孩子需要愛他的人的陪伴,在確定了父母永遠愛他支持他后,孩子才會繼續拓展自己的人生,之後再遇到類似情況,內心適合和不安的持續時間會越來越短,會逐漸學會自我調適。
3)孩子生病時最渴望父母的陪伴
大家都有這種體會,在外面時,最想家的時候,往往是在生病時,而沒有獨立、全身心依賴父母的幼兒更是如此。
幼小的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他不理解是怎麼回事,所以會焦慮、煩躁、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安撫孩子,孩子也會平靜下來,這樣的心態有利於孩子的身體抵抗疾病,若父母不在身邊,身體的不適加上心理上的難過,焦慮,甚至因父母不在感到憤怒,實在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康復,因此,請假在家陪伴孩子的父母,不可心不在焉想著工作,公司少了一個人不會立刻破產的,也不要過於擔憂孩子的病情,每一次生病,孩子體能的抵抗力都會增強一分,要注意保持孩子好的心情,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4.一起做手工(和大孩子做複雜的手工,和小孩子做小手工)
早教專家小巫在她的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介紹他們親子一起做布偶的經過,一起縫製的玩具孩子們最喜歡,在促進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促進多元智能的開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觀察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更有利於右腦的開發。
需要注意的是,當今幼兒園的許多手工作品任務都變成了父母的作業,父母越能幹越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一起做手工的過程中,父母要笨一些,不要喧賓奪主、越俎代庖。
5.一起做家務
當父母急於做家務,而有個小東西緊緊抱住大腿,要求一起玩時,的確很讓人抓狂。其實父母們應該理解孩子需要陪伴的心情,可以轉變一下思路,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不要因為孩子小而打擊他的積極性,做家務還有個極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大了也不能為家務付酬勞。他在家中生活,有可口的事物和乾淨的衣服,因此有義務為家庭出一份力,而他的零花錢則是作為家庭一份子而共享家庭的收入。給孩子零花錢還有利於理財能力的培養,這個問題在以後的章節會詳細論述。
小滿對家裡的掃把「情有獨鍾」,她吃的麥片灑了一地,她就會拎起掃把和簸箕衝過去,見我們拖地,她也會搶拖把來拖兩下,孩子覺得做家務很有趣,沒有覺得是負擔。
根據幼兒期「萬物有靈」的心理特徵,我引導小滿收玩具時,會跟她說,送玩具們回家。
6.一起烹飪
小巫在書中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參與烹飪,《法國媽媽育兒經》中,講述了以為三歲的法國小女孩獨立製作紙杯蛋糕的經過。孩子們對所有事情都好奇,特別是爸爸媽媽做的事情,更是有濃厚的興趣,做飯這項即時出成果的活動更是引起孩子們的好奇。三歲前帶領孩子接觸食材,三歲后開始學習烹飪,是種很好的親子活動。
小滿一歲多的時候,我們一起摘豆角,撕白菜,她把這當成好玩得遊戲,隔了兩天後,竟然自覺地把儲存在陽台的白菜也撕了。兩歲多我們一起做黃油小餅乾,小滿全程參與,無比開心,那一爐沒有什麼味道的餅乾被一家人吃得乾乾淨淨。
7.玩
由於上一輩父母年輕時在社會氛圍的影響下,都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所以現在的父母也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前市面上有很多親子遊戲的書籍,但是卻以某某能力培養為標題,平添了許多功利性。
父母們陪孩子玩的時候請記得,讓孩子開心是最主要的目的,其他能力的培養只是附加作用。而且玩耍過程中要以孩子為主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要少限制,不能喧賓奪主,有時還要摒棄成人觀念和思維定勢,讓孩子自由發揮。
1)建立家庭圖書館
每周一次或多次,全家一起坐下來閱讀、交流。也可以去公共圖書館,但是在公共圖書館不便之處,是不可以隨意交流讀書心得。
2)陪幼小的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比如孩子喜歡的益智遊戲,競技類遊戲。競技類遊戲要讓孩子知道,輸了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享受樂趣,而現在孩子把勝負看得過重,也是父母不正確引導的結果,這樣不利於身心健康和今後的團隊合作。
3)等孩子大一些,就尋找雙方都喜歡的活動,與孩子有共同的樂趣,可以使家裡形成和諧快樂的氣氛。
即使是被上一代父母深惡痛疾的網游,也是有其吸引人之處,當今的許多父母都是完整網游長大的,而現在的孩子更是一出生就進入了網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父母們玩著遊戲卻命令孩子只能去學習,遇到的反抗情緒可想而知。我覺得父母們可以尋找和孩子都喜歡的遊戲,一起玩,甚至在孩子忙於學習時幫助他們玩,這樣孩子就不會一心挂念著遊戲了,因為已經有人幫他升級了(還不用花錢)。
4)參加孩子幼兒園和學習的活動,讓孩子體會父母對他的重視。
陪孩子玩遊戲,能夠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填平代溝。
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一書中,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並推薦了幾種親子共同地娛樂活動。
1)生活技能的訓練,如系鞋帶、扣扣子,這些都可以通過一起玩的形式讓孩子掌握。
2)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錶演,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通話,也可以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父母,父母扮演孩子,還能在換位體驗的過程中,審視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3)現在節日已經變成了放幾天假出去旅遊和各式各樣的情人節,而節日的意義已經很淡了。父母可以在節日前和孩子一起製作節日裝飾品、中西方的節日都可以,比如端午節的香包、元宵節的孔明燈、聖誕節掛飾、復活節彩蛋。這些都是增進親子感情的活動,在雙方回憶中留下美好的印跡。
4)一邊做家務一邊唱歌,等孩子大一些還可以分聲部唱。
5)根據孩子的興趣、加上創意和想象,形成為所有家庭成員帶來快樂的家庭項目。
《孩子:挑戰》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虛擬環遊世界之旅」,暑假前,家中每個人籌劃自己想去的地方,調研、搜集信息、制定旅行計劃,每人一個國家。因為現在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這個活動其實可以更直觀,可以用電腦甚至是投影儀來展示。另一個例子是家庭博物館,家裡古老的東西都放在架子上陳列,一塊彩色玻璃被稱為「古老教堂窗戶的遺骸」,一根森林裡找到的羽毛被稱為「古代印第安人帽子上的裝飾」。
上小學的時候,我和表妹選取十萬個為什麼裡面的題目,和三姨三姨夫一起進行了一次氣氛歡快的知識問答遊戲,當時的一些題目,我到現在還記得。
要注意的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把主導地位讓給孩子,讓孩子來策劃家庭娛樂項目。
8.一起看電視電影
1)盡量不要一起看電視
不要培養孩子看電視的興趣,更不應該與孩子一起看成人電視劇,如果孩子一定要看,盡量一起看一些科教、探索頻道或孩子喜歡的體育節目,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孩子愛看的動畫片,家長也要一起看一看,鑒別是否適合孩子,優秀的動畫片適合親自共賞。
咪蒙在她的書中推薦了大量優秀的動畫片:小小愛因斯坦,天線寶寶,花園寶寶,巧虎,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巴布工程師,愛探險的朵拉,米奇妙妙屋,小熊維尼和跳跳虎,郵遞員派特叔叔,爸爸爸爸,鼴鼠的故事,工程車湯姆,小羊肖恩,小小救生隊。
2)一起看經典的動畫電影
迪士尼、夢工廠有很多非常經典的動畫電影,適合親子共同觀看。比如機器人瓦力,怪獸電力公司,馴龍高手,功夫熊貓,馬達加斯加等。
三歲前的孩子不能去電影院,因為他們的專註力無法持久,坐不住椅子。
三歲以後要提前在家看一些動畫電影,檢測一下孩子是否能持續觀賞,如果不能,最好推遲進電影院的時間。
要注意的是,一起看電影、電視的時候,父母絕對不要當解說員,會影響孩子的觀看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