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讓哲理直觀

三 讓哲理直觀

再複雜的哲理也能付諸直覺形式。在我國古代的小說中,《紅樓夢》所蘊含的哲理夠複雜的了,但是曹雪芹和續作者高鶚卻一再努力把它們遞交給外層形式,而不是像有些研究者所想象的,把哲理簡單地封存在詩詞、偈語中。例如,《紅樓夢》最後一回寫賈寶玉與父親賈政的最後訣別就頗具形式感。那是賈寶玉參加科舉考試而失蹤之後,出門在外的賈政正在一條停泊著的船上寫家書:

……寫到寶玉的事,便停筆。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賈政尚未認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賈政吃了一驚,忙問道:「可是寶玉么?」那人只不言語,似喜似悲。賈政又問道:「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裡?」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裡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那個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賈政一面聽著,一面趕去,轉過一小坡,倏然不見。……賈政還欲前走,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曠野寒江,光頭赤足,卻仍披鮮紅顏色,一聲不響,似喜似悲,僧道相持,飄然不知去向……這無疑是一個複雜的哲理構架,卻化作了一個直覺性很強的動態造型場面。它把哲理溶解了,於是哲理也可以直觀了。

畢加索說:「觀念與情感終於在畫幅之內成了俘虜。無論怎樣,它們不再能逃出畫幅了。」如果我們把畫幅作廣義的理解,那麼,這一切確實也都逃不出藝術的直覺形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上一章下一章

三 讓哲理直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