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馬斯洛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1908~1970),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與弗洛伊德類似,馬斯洛是一位已經對人類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還將產生長久影響的天才心理學家。
《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的確,馬斯洛的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馬斯洛生平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1908年4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移民家庭。
童年的馬斯洛是孤獨的、寂寞的,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去街區的圖書館閱覽書籍。當時的社會,反猶太情緒非常濃烈,馬斯洛經常遭到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欺凌,父母感情的不和,又使整個家庭氣氛變得緊張,這時圖書館就成了他的避難所。他幾乎沉溺於書籍的海洋之中,醉心於閱讀的良好習慣從此養成,並且堅持了一生。
1927年,馬斯洛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學習,在這裡除了主修法律外,他還涉獵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在這一時期,馬斯洛先是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後來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宗師華生的影響下,確定了為之奮鬥一生的職業――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能夠更實際地解決人類問題。隨後他轉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心理學。1934年,馬斯洛獲得博士學位。次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馬斯洛在紐約市立布魯克林大學獲得了一個助教職位。在這段任教時間裡,生活和研究都是非常快樂的,他的風趣、熱情和對學生的鼓勵,為他贏得了高度的讚譽。
1938年,對馬斯洛來說這是關鍵的一年,馬斯洛的心理學新觀點在這一年產生。這主要源於兩方面的推動:一方面是對黑腳印第安人的考察,另一方面則是馬斯洛第一個孩子安的出生。
1938年夏天,在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鼓勵下,馬斯洛前往黑腳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進行實地考察,通過這次考察,他不但擺脫了種族偏見,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印第安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合作、和睦、同甘共苦的精神。他發現黑腳印第安人具備的人格特徵在他所在的白人社會是同樣存在的,他開始思索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動機理論的萌芽由此形成。而家庭中女兒安的誕生,給他提供了一個具體觀察人類動機的範例。這個剛剛出生的小傢伙從小就能強烈地表達她的需求。通過對安的觀察,馬斯洛開始懷疑行為主義的觀點,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環境塑造的產物。而新生兒與生俱來的一些需求是行為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常見的問題用當時的經典理論解釋不通,馬斯洛決定要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
馬斯洛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和平做出貢獻,他開始集中精力進行人類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研究。在他35歲時發表了他事業中最有影響的一篇論文《人類動機理論》,並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實現」概念。這些理論的提出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在他看來,從弗洛伊德開始的心理學研究,總是盯著人類的病態不放,而忽視了人類的健康常態。所以,他立志要把心理學發展方向扳回到健康人性的研究方面。
但是,當馬斯洛開始背離當時的心理學「主旋律」時,不被他人理解的苦惱也隨之而來。在研究越來越深入的同時,馬斯洛的心靈越來越孤單。他的思想不能被那些強調實驗主義的同事們所認同,更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知己。彷徨、孤寂,使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到1946年,年僅38歲的馬斯洛得了一種誰也說不清的怪病,體力高度衰竭。最後,不得不離職,到加州一個風景優美、寧靜閑散的小山村療養。
西海岸的宜人環境,不僅使他逐步恢復了健康,而且使他接觸到了工商界的實際運作,更重要的是他在伯克利同眾多學界精英的午餐會討論中發展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1951年,馬斯洛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他對學術研究更有濃厚的興趣。1954年他的《動機與人格》完成,這本書使馬斯洛在全國出了名,被公認為是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動機與人格》之後,馬斯洛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心理學概念――「高峰體驗」,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研究之一。
這一時期,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也在管理中得到了驗證。以後幾年,馬斯洛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理論,隨著《存在心理學探索》的暢銷,「自我實現」、「高峰體驗」這些詞已經成為公共術語,晚年的馬斯洛,進一步提出了「超個人心理學」,這一學說著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成了這一學科的奠基人,這一學說被人們稱為繼第三思潮之後的第四思潮。
雖然馬斯洛的理論已經在管理實踐中得到認可,但由於受過實驗心理學的訓練,馬斯洛一直渴望自己的理論能夠直接進入管理活動。當安迪凱決心將「非線性系統」作為一個大實驗室來驗證馬斯洛理論的消息傳來,讓他異常興奮。在「非線性系統」考察期間,馬斯洛寫了許多關於最新管理理論著作的讀後感。1965年,他彙集了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出版了《優心態管理》一書。
1967年,馬斯洛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9年,他離開布蘭戴斯大學,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1970年6月8日,馬斯洛因心力衰竭逝世。
馬斯洛著作
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
《動機與人格》(1954)
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馬斯洛的學術地位。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
《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
本書是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書的續篇,寫作手法也大致相同。本書不是一部結構和體系十分嚴密的教科書式的著作,而是由作者的一些論文和講演稿彙編而成的。本書是對一種內容廣泛的、系統的、以經驗為依據的、總括的心理學和哲學的探討,它同時包含著人性的深度和高度,是把「健康和成長心理學」與心理病理和心理分析動力學,把動力的與整體論的、形成的與存在的、善的與惡的、積極的與消極的心理學整合起來的第一次嘗試。
《優心態管理》(1965)
這本書的核心是「協同作用」,通過「開明的管理」,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達到統一。馬斯洛的這本書很快便在北美、日本的企業管理和培訓界中獲得好評,他也被看作企業人性化管理運動的奠基人。
《科學心理學》(1967)
本書探討科學研究中的心理學問題,它要說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學是科學家人性的產物,它不只是審慎的、因襲的科學家的製品,而且是勇敢的、革命的科學家的突破和創新。馬斯洛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著重討論了心理學家作為科學家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創新途徑。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
本書是馬斯洛生前親自選定而去世后出版的一部有關人性與社會關係問題的文集。在這本書中,他進一步論證說,在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外,還有一些需要――這就是超驗的需要或超個體的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領域。作為西方心理學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思想已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