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皇城的各色文化

第一節 皇城的各色文化

北京人的高傲不是空穴來風的,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住在皇城根下的這些人們在歷史的推動中形成了他們特有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是精神層面上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文化,是衣食住行的文化。是的,那是一種皇城根的文化,是一種高傲的文化。北京人的生活需求可以說是很低的,他們有著安於現狀、易於滿足的性格特徵。對飯碗里的東西從不挑剔,有口吃、有口喝就覺得不錯,像什麼窩頭、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就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能頓頓吃都不嫌煩。這種生活需要,會令許多人感到不解,一棵大白菜就能把北京人養活。衚衕文化教會了北京人逆來順受,安分守己的生活方式,「忍」即是它的精神之所在。北京人相信:「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所以寧願安分的過日子,不願沒事給自己找麻煩。隨著年代的推移和城市的建設,有許多衚衕已經在城市中消失了,存留下來的只是少數一些,大部分的都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衚衕文化雖然承載了北京城數百年的歷史,在今天「這夕陽雖依舊美好,但黃昏將至」。它總有一天會落入西山,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殆盡。今後,我們也只能在記憶中懷念它的美好了。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要與衚衕文化永別了。說到北京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酒。酒對於北京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尤其一到夏天,吃飯或是解渴統統都用酒來代替,前些年還喝著瓶裝啤酒,這些年就都改成喝扎啤了,喝酒時是一紮一紮的往肚子里灌,不喝個痛快了不罷休。這幾年還像模像樣的搞起了啤酒節,幾個人比著喝,喝到撐的不行了為止,那股子對啤酒的痴狂可見一斑。從喝酒中你就可以真切體會到北京人那不加掩飾的豪爽性情和不拘小節的性格。他們在喝酒中向你傾吐心聲,與你結為至交好友。北京人有著北方人好客的習性,他們與南方人不同,地處南方的上海人就比較講究,請客吃飯都要去飯店,喝酒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覺得這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而這客人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但是北京人的待客方式就與上海大不相同了,他們喜好結交朋友,如果他們把你當成是朋友,就會把你請到家中去做客,並與你喝個痛快,他們覺得在飯館顯得過於生疏,在家才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與你無話不談。家對北京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雖然有些會略顯狹小、擁擠,但他會讓你感到溫暖和快樂。在家中他們會親自做幾樣小菜,用來下酒,雖然與飯店相比稍顯簡單,也沒有飯店做的好吃可口,但它們表達了一種心意,這裡蘊含著他們對你的情誼,所以,你一定不要辜負他們的這片摯誠之心,一定盡量多吃些,這樣他們會感到很高興。朋友來家做客,北京人決不會只用一種酒來招待他,吃飯前,他們都會將各式各樣的酒擺上桌,有白酒、紅酒、啤酒,任你選擇。這樣的「酒宴」,讓人自嘆弗如,還有誰能比得了北京人請客的架勢。如果客廳太過擁擠,他們會無所顧忌請你到卧室的床上喝,喝到醉了就隨性的在床上一躺,讓人感覺像是在自家一樣自由自在。這種濃濃的情誼要比酒更加讓人沉醉。喝酒時,北京人喜歡勸酒,一杯接著一杯的,他會先帶頭和下去,在熱情的招呼你也同他一塊喝,如此一來,你便沒了拒絕的理由。不過當你真切的感受到他們那真摯、純樸、親切的感情時,你也就心甘情願,毫無怨言的與他們碰杯了。在這之中決不會涉及到金錢利益,那是一種單純的情感交流,令人感動,令人心醉。北京人勸酒也自有著他的技巧,對朋友可謂是豪爽中帶著柔情,剛柔並繼,軟硬兼施,等到大家都醉的不成時,他才會停止他的勸酒功夫,呼呼大睡起來。北京人若真當你是朋友,絕對會與你共飲千杯酒,直喝到你不能再喝了為止,吐了也沒關係,這才能體現出哥倆好,感情深呢。大家都是自己人,喝就要喝個痛快。北京人講究喝酒要放量,不可有所保留;北京人講究喝酒時拋開一切功名利祿,只講感情。北京人的生活中不能離開酒,酒甚至比他們的生命還重要,沒有酒何談感情深,失去酒的北京人就如同失了魂。有酒才會有生活情趣。說道北京就離不開老北京的「街道文化」。在《洋鏡頭裡的老北京》中曾這樣描寫老北京人的街道生活:北京人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街道進行的。家用的東西,街道基本上都有叫賣的。每種東西都有獨特的叫喊聲,伴隨著同樣獨特的「器物兒」發出聲響,或手鑼或小喇叭。一些人帶來了小孩子的娛樂玩意,比如:木偶表演和耍動物。走街串巷的剃頭匠尋找著他們的生意,人們常常都能夠看見他們的身影。人力車夫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因為工作勞苦,他們老得很快。喊一聲「洋車」,通常就會招得好幾個人力車夫跑來與要坐車的客人討價還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老式的兩輪人力車被更有效但不甚安穩的三輪腳踏車取代,但幾乎所有這種有辱人格的體力活都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被取消了。除了沿街叫賣的商販之外,還有攤鋪老闆,他們支起小攤位或是將他們的東西沿重要的馬路擺放。所有的二手貨都可以在這樣的攤鋪上找得到,也有便宜、手工製造的物品。攤鋪的老闆們特別集中分佈在城市不同區域內的四個固定集市。每月的一定時間,這些集市就在廢棄的寺廟內或附近舉辦,攤鋪的老闆們就從一個地點換到另一個地點。在這些廟會上,各式各樣的物品都有賣的。賣大力丸的特別顯眼,他們大聲說著順口溜、敲著鑼、做表演以顯示他們的力氣和靈活。這些引來大批的圍觀者,通常從中會冒出一些買主。也有一些寵物出售,包括許多籠鳥,基本上都是春天和秋天在鳥遷徙的季節捉到的,當然一些最值錢的鳥是從中國其它省份引進的。中國人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強行訓練不安分的鳥,如紅玉喉北蜂鳥和藍點頦。將鳥的尾巴和翅膀很利落地捆上,防止翅膀煽動和羽毛脫落。然後,用繩子拴住鳥的脖子,系在一根小橫枝上。開始的時候,鳥不斷亂蹦,結果肯定是被勒著脖子懸在空中,鳥的主人會不厭其煩地將鳥重新放回木頭上,直到鳥認識到,而且肯定會非常迅速地認識到,如果保持安靜,生活會舒適得多。最後鳥不再害怕,能夠在一個小的圓籠子里安分守己而不再衝撞鳥籠。攤鋪與集市只是兩種零賣的形式。北京也有很大的、常年開門的商店從事特定的買賣。一些買賣是店鋪集中在一起,但也有的,比如米店,則散佈於整座城市。商店都有精心設計的幌子,上面有商店的名字和所賣東西的說明。漢字很早以來被豎著寫,這使得狹窄的街道有可能容得下密集的商店幌子。街道是絢麗多彩的婚禮以及喪葬的場所。繁縟儀式通常在家裡舉辦,但作為儀式根本環節的迎親和出殯隊伍卻要經過街道,並且要吹吹打打。這種儀式由專門的機構來組織,他們出租全套的行頭並提供必需的人手。迎親的人穿著綠袍子,上有裝飾圖案,頭戴圓錐形的帽子,帽子的形狀與清朝官員的一樣,上面有紅纓子。結婚時,迎親隊伍由轎子和迎親的人以及吹鼓手組成。依據規矩,要求有三頂轎:一頂是為新娘準備的,另兩頂是為伴娘準備的,她們在迎娶以及護送新娘時,地位舉足輕重。轎夫、吹鼓手和其它攜帶儀式器具如旗子、弓箭的人手,在新郎的屋前集合。從這裡,他們向新娘家進發,由一些男性的客人陪著,並由兩個打著上綉「迴避」字樣的旗子的夥計在前頭開路。說起北京的方言,大概人們只會想到它裡邊帶兒話音的詞特多,除此,就別無了解了。這種看法實在是對北京話的誤解。其實,相對於中國其它省市的方言來說,北京方言可堪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內涵豐富、生動、形象,語義詼諧,深刻恐怕是他方語言無法比擬的。如此厚重的語言與北京的古老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它曾受到過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朝代的影響,和與多手術民族的影響,而在今天,你從北京話中仍能找到這些歷史的足跡。例如元明朝時期的古語:「傲糟」(心煩之意)、「水管」(水桶之意)。而北京人常用於稱呼的「您」便出自於蒙古族,「大夫」的稱呼出自於女真族。現在常說的「罷了」也是有滿語演變而來。作為幾朝古都,北京話或多或少的也受到了宮廷語言和市井語言的影響,他們自身的雅緻於俗氣融和在了北京話中,例如說原來太監引入宮見皇上時常說的「待見」(喜歡之意)一詞,和在妓院常用的「來勁」一詞在今天已不分三六九等的任誰都能用了。北京話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洗鍊,又融合了北方各個民族的特性之後而成,這些民族對北京話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再到滿清貴族的統治,北京的語言一直受到了少數民族的影響。還有明朝時期遷都北京后中原語言的侵入,更使得北京話趨向於複雜和豐富,又到了清朝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使北京話更富於現代感,更富於了新的活力和生命,這種特點在曹雪芹著的《紅樓夢》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直到今天,《紅樓夢》中的語言相較於古語要易懂的多。北京話耐人尋味,而且非常的生動、形象,它是北京人智能的結晶,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細細琢磨。例如北京人把買東西時與賣主講價說成是「打價」,讓人感覺非常生動,似是賦予了詞語生命一般。而之後從它又衍生出更多的新詞,如:「宰人」「坑人」之類的。北京人管盯著叫「賊著」,盯即是用眼珠子瞄著人,就如那賊子一般。北京人把辦事稀鬆說成「不著調」。即是諷刺那些辦事不成的人,絕對倆連調們都找不到。北京人把天剛一黑時說成為「擦黑」意思就是這天剛剛與黑擦個邊,說起來很有分寸。北京人把白費事說成是「瞎掰」;把彆扭說成是「窩心」;把順便說成是「捎帶手兒」;把不愛回家的人說成是「這人沒腳後跟」;把隱瞞說成是「蒙席蓋井」;就是北京人吵架都顯得特別省事,一句「姥姥」的便解決了。不過有些北京話因年代久遠,現代人已經不經常說了,例如小時候還常說的:「殺口」(味道)、「淘喚」(尋找)、「霸咋」(亂踩)、「轉影壁兒」(躲藏)、「贈稜子」(軟磨硬泡)、「拍花子」(拐賣兒童)等等諸如此類的。在語言這條長長的河流中,不知曾泛起過多少生命的浪花,在歲月中沉澱著,流逝著,又不斷的翻湧著,一時記起了千層浪,帶著新的活力湧向大江南北。在那裡生根發芽,成長起來。那些地道的北京方言如:假招子、貓膩兒、巴結、外塊、栽跟頭、套近乎、找茬兒、倒騰、胡略這些早已被各地人用上了。還有些北京方言是外地人很少用到的,例如:二百五、二五眼、敢情、皮實、少興、數落、壓根兒、眼裡勁兒、撒鴨子、嘎雜子琉璃球、說話噎人、幹活溜峻、背書不打嗑奔兒、神聊、海哨、胡掄這些一聽就是北京話,說來就是北京味兒特濃,像這種非常有特色的語言,各個地方都有。自產自銷,別人不怎麼用。在北京要數北京人藝的老演員們說的北京話最地到最好了,還有那些住在衚衕里歷盡滄桑的平民老百姓們。它給現代的北京城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今天的北京方言的由來應追溯到滿人建立清王朝開始,它是滿漢民族的語言融合而成的,是兩個民族智能的結晶。北京語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滿足人的語言天賦。老舍先生就曾研究過滿族人的語言,他的許多小說都是用北京話著作而成的,集結了北京話的精髓。現今的北京話中仍余留著許多滿族語言,如:「好生、糟改」(貶低、侮辱)、悄默聲兒、不得事、「偏」(吃飯)、牙修、外道、「關們」(發工資)、打發、哈拉、各色、拉虎、敞開、咋乎、巴不得、耷拉、央格、瞎勒勒等。現在的年輕人常說的詞:「牌兒亮」「帥」也是出自於滿語。北京話的創造和發展盡現了人類豐富的創造力和廣闊的想象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北京方言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智能的體現。所以我們應好好珍惜這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魅力中國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國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節 皇城的各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