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漂族」的辛酸苦辣

第五節 「北漂族」的辛酸苦辣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有這樣一群不可忽視的民族脊樑――北飄人,他們用自己一生的青春、智能和熱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繪畫出著一幅幅壯美的畫卷。社會的每一點進步、經濟的每一個飛躍,無不飽含著北飄人的汗水甚至辛酸。據統計,北京流動人口每天大約378萬人,其中一半是常年在北京流動的。而且,他們來自****,涉及到各行各業。外地人在北京生活,開始俗成「混」,后又被俗成「漂」,但對於「北漂」這一說法的爭論沒有統一過。但按照通行的說法,「北漂」指的主要是北京流動人口中有知識、有學歷的那一部分。目前他們已經發展成為「北漂集團」,它的出現是一種「文化型」的社會現象。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錢光培說。如今,下列人員可能佔據了「北漂」的主流。演藝圈:據有關資料顯示,1992年這類「北漂」族只有2萬人,到目前為止已經達30萬人。但是,北京對演藝人才的需求據說只是1萬人。IT界:他們的叫法還不太一樣,稱為「北漂一族」。考研族:在北京的高校,考研者分本土和北漂兩派:「本土派」指家在北京或者是在北京高校上學的,這一考研群體越來越龐大,他們往往佔據著天時和地利;在校園外,擠滿了考研「北漂派」,他們像候鳥和季風一樣來去匆匆。「北漂」大本營:毫無疑問是北京電影製片廠。首先是這裡是很多群眾演員的集散地;其次,很多初來北京的人都在這兒附近租房子住下來。例證之一就是一個名叫「北漂影視公司」的單位就設在北三環中路36號――北京電影製片廠附近。然而,不管你受聘於北京某大單位,或者是某大企業,甚至是國家機關,從事著科教、文化、企管中的一項你得心應手的工作。在別人眼中你起碼是個「白領打工者」,但你仍然時不時遭遇這樣的尷尬:你租房住時,常常有人敲門查暫住證;如果你買了房,還有人敲你的門查暫住證,只要不是北京戶口,自己的房你也是「暫住」!人生的無奈有很多,我們會為了某種原因遠赴他鄉,在陌生的城市中呼吸冰冷的空氣,為那理想執著的打拚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希望天更藍、水更清、生活更美好。但為此我們必須歷經坎坷,到達人生的彼岸。或許也只有到那時才能拋開一切的痛苦與辛酸,品嘗到生命甘甜的果實。在數以萬計的「北漂」大軍中,既有單打獨鬥的個體,也有以行業劃分而聚集的群體。比如,在回龍觀地區揮毫潑墨的畫家群落,他們大都披著長發,背著畫夾,一副超凡脫俗狀,表現著自我,張揚著個性;比如,聚集在通州區的作家、詩人、自由撰稿者,他們既有把酒吟詩的萬丈豪情,也「去日苦多」的感慨;比如,醉心在中關村、上地一帶開發計算機軟體與高科技產品的群體里,他們當中有學富五車的教授、專家,也有才踏出校門的莘莘學子,他們中有的駕著「賓士」乘著「寶馬」,更多的則是機不離身地背著一個「筆記本」,擠著公交,騎著單車,行色匆匆穿梭著,忙碌著。總之,個體也好,群落也罷,「北漂」一族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北京尋夢,尋找個人理想與社會價值的結合點。「外地身份」的困擾在北京一棟棟漂亮的寫字樓里,儘管有首席代表、高層主管、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北京的身份證,他們沒有辦法在北京辦公司,在北京買車,甚至沒有辦法在北京辦信用卡和手機入網。尤其苦惱的是,他們需要經常出國,而他們必須回到原籍去****!儘管他們事業成功,卻無法擺脫「外地身份」的困境。一個在北京漂了很多年的海南人,決定在北京開家公司,但北京市明文規定,在北京註冊公司必須持有北京市身份證。他只好找了一位北京人合夥做起來。沒到半年,那個北京人便將10多萬元的資金全部捲走了。因為不是公司法人,這位海南老兄只好在萬般沮喪中離開北京。在亮馬河大廈某外企做行政經理的郭女士來自廣東,在北京已經漂了5年了。郭女士的孩子在一所公立學校借讀,差一年就小學畢業了。孩子11歲那年,學校要組織運動隊參加區里的運動會比賽,但僅僅因為是借讀生,便被剝奪了參加資格。孩子傷心壞了。後來郭女士想讓兒子練游泳,不想孩子對她說:「沒用的,我是借讀生。」中關村大華科技商廈的王女士是某網路公司的銷售總監,1995年來北京后,她在一家電腦公司做市場,拼了命的做,一年內銷售成績排到了第三。她講,自己在北京已經漂了6年了,「我就像一直休憩的小鳥,害怕總會有一天沒有了自己站立的枝頭。」她說,每到過年的前幾天,心裡便特別激動,老是害怕誤了火車,總是要很早便趕到火車站,因為只有到了火車站,心才踏實下來。瑞典某外企首席代表方先生是1996年來到北京的。之前,他在黑龍江一家國企做技改工作。他說:「在北京生活5年了,還是難以將自己放在北京人的圈裡。即使做首代后,工作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不是怕被炒魷魚,只是不願被別人說自己是外地人而做不好。」他說自己最尷尬的事莫過於聽被人說,外地人怎麼怎麼著,然後自己再隱諱的告訴對方,自己也是一個外地人。亮馬河大廈的郭女士講,一些外企其實更願意招聘外地人。因為外地人在北京找工作相對有北京戶口的比較難,沒有太多的退路可以選擇,所以工作上更努力、紮實。而且像她們這種外地人大多是懷著夢想到北京來做事業的,所以到北京后都有一種「一定做成功」的念頭。郭女士說:「到北京很多年了,但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北京人來看,我們是在用勤奮挑戰著某些都市人的懶惰。」如果沒有北京戶口,貸款買房都難上加難。而且即使有實力購房,所交的稅也重於有北京戶口的。在外企做首代的方先生講,自己的房是用親戚的身份證買的,然後再過戶到自己頭下。他不明白,自己現在所做的工作,是在引進別國的先進技術,是在為北京做貢獻,自己每月交的個人所得稅也遠遠超過了普通的北京市民,現在又有了房產,為什麼還是不能得到平等的對待。關於使用別人身份證買房所帶來的風險,做銷售總監的王女士給講了一件事。她的一個朋友用別人的身份證買了一套房子,開始相安無事,後來被借身份證的那個人同妻子離了婚。按照法律規定,房產應該屬於家庭共有,離婚時,妻子有權分享一半,也就是說那位朋友的房子有一半屬於了那位妻子,麻煩事便由此而來。碰到講道理的也還能協商公正解決,碰到不講道理的,或者借身份證的雙方反目成仇,沒有北京戶口的只能自認倒霉。英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的簡湘說:「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房子。女朋友已經談了好幾年了,可沒有房子怎麼成家?我沒有北京戶口,連實用商品房也買不到。現在我是一想起房子就心煩意亂。」作為首席代表的方先生,因為工作的需要經常出國。出國就相應的出現了***、簽證的問題。按照規定,出國需先填寫出國申請表,而申請表必須由本人遞交至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然後經批准后才能辦理。方先生的戶口落在了黑龍江,也就是說,方先生要***必須先到黑龍江跑一趟。遇到急事來不及,便只能想盡辦法託人找關係。「沒有北京戶口,工作都沒法正常進行」,方先生很無奈:「我總不能天天往黑龍江跑吧。」據悉,近期北京市將統一使用新的《暫住證》,使用了很多年的舊《暫住證》將全部作廢。北京市公安局的劉蔚主任說:「目前,北京對外來人口的管理辦法還依據原有的政策條文。但申奧成功后,北京在『人才奧運』、『科技奧運』的目標要求下,一定會出台一系列新的外來人口管理政策,以吸引人才。」這個消息多少會給漂在北京的外來人帶來希望。借讀生就是二等公民最讓這批寫字樓里的北漂人頭痛的,還是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孩子一生下來,就註定要隨父母漂在北京。他們即使在父母交了巨額贊助費的前提下,進了公立學校,也很難像其它的孩子一樣正常的度過自己的學生時代。因為這些孩子從一踏進校門就與別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是「借讀生」。亮馬河大廈的郭女士說到,碰上不負責任的老師,孩子的學習便也懶得管,反正借讀生的學習再不好,也跟班級和學校的榮譽無關。她說:「大人漂在北京無所謂,但孩子們從小就要背負著一個「二等公民」的包袱,就太不公平了」她說,每次家長會,老師們都要提醒他們,要儘快給孩子聯繫好初中的學校。郭女士說,借讀,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呀,到時候考大學怎麼辦?孩子的戶籍所在地廣東是獨立命題的,教學質量在整體上也同北京有差異,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郭女士說:「我現在只有儘可能地準備錢,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困難。」北漂族,這不全是你的錯!北京人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就了他們的貴族氣息,對外地人的排斥心理不是一天就養成的,他們會說那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外地人,他們常會對這樣的人嗤之以鼻,表現出蔑視的姿態,說起這樣的人時經常會說他們沒素質沒文化。但是北京人的素質就真的比外地人高嗎?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小李是一位外地來京的打工人員,在北京已經多年了,但他並不覺得北京人的素質有多高,而他們卻一直為自己是生在皇城腳下的子民感到驕傲,一直以高素質的首都人自居。某些行為卻令人感到名不副實。自己並沒有做到最好,卻還會對別人指手畫腳。他認為北京人應在說別人沒素質之前,先好好審視一下自身的行為,以身作則才是最重要的。他講述了一些事實,都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事情,希望以此能讓北京人以示警惕。關於警察:到我家來查暫住證時,他們能不能盡量把腳步放溫和些,將敲門聲放輕一些,把聲音放低一些,把眼神放尊重些,把心態放平一些。不要總動不動就拿出他們的威嚴示人。我知道他們自始至終是瞧不起我們這些外地打工人員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能盡量給予我們起碼的尊重。我希望他們在對待上下級、老百姓時一視同仁,不要對上司一種態度,對平民又是另一種態度。希望他們能抱以誠摯微笑,給我們留下美好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不論是外地人也好,還是外國人,怎麼說都是北京的客人,來到北京就都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憑什麼外國人就比外地人的身份來的尊貴,受到的禮遇比外地人多?同樣是中國人,關係上不更應該是親如手足,親如兄弟嗎?那「歧視」從何而來,又因何而生呢?不要僅僅做到外表光鮮,而不去注重自己的修養,表裡不一的行為是無法獲得大眾的認可的,他們代表了北京,是北京人的臉面,而看他們的行為,會認為北京人的素質很低。他們應該了解,一個人素質的高低,是從細節上看出來的,在待人處世方面,在工作態度方面,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例如改變對外地人一貫的態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關於記者:作為一名專業的記者,定是受過高等教育,大學本科畢業。看來素質已經算高了。但是從前些陣子北京媒體大肆報道說外地人素質低來看,他們的素質也是有待定論的。經常在報紙上看到一些素質低劣的記者就關於外地人素質問題寫的評論文章,可以說他們的視角很狹隘,內容很淺薄,根本不能以正確的態度揭發社會現實,這正體現了他們的專業水準有多低,素質有多差。他們可以為了報道走失的動物而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大量的心血,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追蹤探尋其中的來龍去脈,其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讓人無比尊敬。相信有著如此愛心的人看事物一定是客觀公正的,報道任何事情不會失實。但為什麼卻在對待外地人的事情上存在嚴重的偏見,他們表現的冷漠態度令人驚訝,對那些外地人艱辛的生活和痛苦的遭遇視而不見,他們的「良心」何在,公正何在?對待那些城市的建設者們,你們吝於付出同情,他們可曾想過:北京會有如此高樓林立的今天,是由誰來建造的。他們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他們可以按著自己的想法來寫文章,但是他們那些失實的文章對社會公眾輿論的影響有多大,他們可曾想過這樣做的後果?曾有這樣一篇報道:說的是為了安排一個做了十幾年牢,剛剛出獄的北京人的工作,北京某街道辦事處強行沒收了一個由外地人經營的攤位。雖然這樣的行為是違反憲法的,而且也是一種極為不道德的行為,嚴重的損害到了他人的利益。而作為公眾輿論的發言人,社會良心的維護者,記者應揭發事實真相,並作出批評,以確保公平公正。但是出來的報道卻表達的是完全贊同的態度,說這樣做是有利於穩定社會治安的。要知道這樣的行為是犯法的,在美國是要罰款百萬元以上的,他們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有悖道德道德的言論是不合乎良心的。當他們在發出一篇報道時,首先要看看他們的言詞是否合乎事實,是否有法律道德基礎,他們要對說出的每一句話負責,對公眾負責,所以應該摒棄個人偏見,客觀公正的報道,這是一個記者應有的責任。市民方面:許多國家的城市居民都能享有到國家給予他們的平等待遇,在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不會感到來自戶籍的歧視,可以自由的施展個人的能力,為此他們感到自豪。但在此刻的中國,人們卻還要在戶口的陰影下過活,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還要忍受著來自北京人的冷言冷語,忍受著他們歧視的目光。而北京人卻能夠在此時為自己的身份,為自己可以享受到的特權而自鳴得意著。如此依靠身份得來的一切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奮鬥取得的成就才值得驕傲和自豪,否則他們只會淪為思維淺薄,行為可笑,沒有真本領的一類人。北京人只知道他們的繁榮,但卻從來沒想過這樣的繁榮和富足從何而來?北京市全國資源調配最優先的地方,依靠著巨大的外來資源發展起來,若沒有了外來勞動力、資本的輸入,它地發展必將停滯不前。盲目是愚蠢的、脆弱的,北京人不能總是保持這種外強中乾的狀態生活,或是毫無理由的排斥外人。北京人只是比大多數人幸運的生在了北京而已,只是偶然的機會讓他們擁有了如此多優厚的地域條件和高人一等待遇。在北京的一套房就可以為他們帶來幾十萬的收入,這相當於一個農民幾輩子的收入,只因為在北京,所以地皮要比農村的貴許多,幾十萬元錢若是拿到農村買房,同樣的質地可以買上三五套。同樣在北京租房,不管這房子有多破舊,身價與別處相比可漲百倍,他們盡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財富,就因為他們生在北京,有著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可享受著給他們帶了的許多好處。既然有著如此優越的條件,他們就應當好好珍惜,善加利用,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要成天只顧著指責外地人的行為舉止,畢竟他們來自窮鄉僻壤,沒見過多少市面。應給予外地人更多的寬容和關心才對。看待事物不要以偏概全,妄下判斷。不能因外地人中一小部分人的素質問題而推論所有的外地人都沒素質,這樣就屬於無知的表現了,當然也從中體現了北京人的素質有問題。生在不平等的條件下,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市場經濟使更多的城市人富裕起來,他們因為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獲得財富是可觀的,而那些依舊從事著體力勞動的農民沒日沒夜的工作也只能獲得相當微薄的收入,貧富差距的增大也是造成很多問題的原因之一。也許會在今後的生活中發現更多這樣的例子。由於貧富的懸殊造成了很多不公的社會現象,希望北京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因素都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雖然身份不同,但是作為公民在各個方面有著同樣的權利,因此,最好收起他們的那些傲慢,學著尊重外地人。他們最好儘早的改掉他們的傲慢與偏見,否則它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孩子,讓他們的下一代同他們一樣成為一個缺乏素質和教養的人,成為一個區域歧視主義。這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危害巨大的。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與他所受的教育年限沒有太大的關係。素質低下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在於平等意識的缺乏,缺乏尊重他人,愛護他人的意識。它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一個進步的社會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體人民素質的提高可以推動一個社會向前發展,是發達國家的重要標誌之一。作為首都北京,就更應該向著這樣的目標進發,堅守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做中國人的榜樣。可以說,「北漂一族」的形成及規模的逐漸擴大,是我國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年人,多數人往往具有一定學歷或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技能,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在打拚、在奮鬥,力求在北京的各個領域一展抱負。北漂族愛北京!北京需要北漂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魅力中國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國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節 「北漂族」的辛酸苦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