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練 兵

第207章 練 兵

潼川州:

按照計劃,新募練勇先進行單兵訓練,然後再按隊型合練陣型,依次再進行哨,總,營合練,最後是三個營配合排陣演練。

校場之上各兵按照不同兵種聚在一起練的熱火朝天,新練勇各個喜氣洋洋,精神煥發,進了兵營終於可以吃飽飯了,每日訓練完畢,若是考核為優,第二日還可以多獎勵一塊肉吃。

劉贛為槍兵總教頭,各老兵每人帶二十員新兵在校場西側練習刺擊,當初練勇草創時只練一招平刺,后陸續又增加了幾招實用技法,青龍獻爪勢,四夷賓服勢,靈貓捉鼠勢。

青龍獻爪勢乃是由上斜向下刺擊的槍法,右臂高抬,手肘纏住槍身,右腳向前跨出,猛力向下刺出,稱為孤雁出群。

四夷賓服勢,為六合槍之首,出槍招式簡單,卻變幻無窮,雙手握住槍身側立,兩腳前後開立,以腰部轉動發力,后臂肘部突然收縮,刺擊敵人中路。出槍角度,力度不同,又可化成二十四勢,自古迄今,各械鮮有當其鋒,諸勢誰可拔其趣。

靈貓捉鼠勢是地蛇槍法的一種,進步虛下,槍身幾乎與地平,賺伊槍動使梨花,遇壓挑天沖打。

這三勢槍法分別攻擊上中下三路,對戰時要幾人靈活配合。長槍最怕用老,若一發不中,或中不在吃緊處,被敵短兵一入,收退不及,與赤手無異,故戚家槍法特彆強調長兵短用,一戳不中,必須配合步法,迅速後退,若是情急,需用手法縮出槍桿,退至一尺余,我兵手中有槍,尚可戳人,長槍當短槍用,招式與長槍同。

盾牌兵實在太難練,不但需要力氣,還對搏戰技藝要求極高,一般盾兵左手執盾,右手執腰刀,必須熟悉攻防套路,需要極高的眼力,抓住敵人的破綻。考慮到將來主要對手是使用重箭的韃子,破甲能力超強,單靠槍兵和銃兵身上的棉甲很難抵擋,將本來已經取消的盾兵又重新恢復。

潼川練勇的盾牌參照戚家軍的樣式打制,上窄下寬,上端呈V字型內凹,下部寬厚,在木盾外麵包了一層鐵皮,上面嵌有突出尖刺,撤退時扔在地上,可以作為障礙。

盾手最簡單最基本的招式就是鐵牛定海勢,雙腿前後分立,身體前傾,左肩頂住盾牌背面的凹部,盾後有個活動支腿插入地里,全身用力,抵擋箭矢與人馬的衝擊。

鐵牛朝天勢,用來對付上路刺來的槍矛,雙手握住把手,看準時機,用力上提,敵方槍桿自然滑落在V字型底部,隨勢偏向斜上刺空。

鐵牛耕地勢,專門對付下路刺來的槍矛,雙手和腰部用力,使勁下砸,使敵方槍頭偏向,扎進泥土裡。

盾手的招式雖然簡單,但是實戰時需要眼疾手快,稍有不慎,後面的人身上就是一個血窟窿。

原鴛鴦陣中的鏜鈀手換成了鏟手,作用和招式未變,主要任務是保護銃手,不讓敵人靠近。月牙形的剷頭剛好是馬身的寬度,不求殺敵,只求阻敵,為銃手和槍兵創造機會,爭取裝填時間。鏟手招式同樣分為上中下三勢:齊眉殺勢,直符送書勢,滴水勢。

火銃手的訓練早已規範化,從武器保養到裝填動作分解,都有嚴格的規定,現在火銃嚴重不足,各兵只能輪流摸真銃。

各兵種每日訓練后還要嚴格考核,分出等級,進者賞,退者罰,若是連續三日退步,整隊全體挨罰。

試槍兵,在二十步外樹立一人形木靶,高五尺,闊八寸,在眼睛,喉嚨,心口,腰眼,和足部挖五個孔,內置一寸木球。槍兵聽鼓聲,二十步外衝刺,戳中木孔,懸木球於槍尖,反覆十次記錄中次數,分成三則六等。

試盾兵,槍兵執去了槍頭包有棉布的長槍與盾手對戰,槍頭粘上白石灰,分上中下三路攻,盾起盾落,以士兵身上的白點數比較武藝。

試銃兵,八十步外,立五尺高二尺闊的木牌,三發一中,十發七中為精。

校場之上每日殺聲震天,練勇們為了第二日的加餐獎賞,完全忘記疲勞,揮汗如雨的狂練。

北京城:

武舉始於女皇武則天,宋代以降中原王朝重文輕武。大明朝直到成化十四年,太監王直仿照文科舉,設武科鄉試和會試。弘治六年定為六年一試,到了崇禎朝改為三年一試。

從朝廷到鄉間皆以文舉為榮,以武舉為恥,文舉是取士正道,對武舉出仕很是鄙夷,加上在國人意識中,犯了錯誤的官員才會被罰充軍,軍官地位卑微,應試者寥寥,直到崇禎四年因科場舞弊,才增加殿試。

崇禎十年丁丑科武舉考場設在京西五軍都督府轄下的大校場,兵部尚書楊嗣昌親自主持。大明武舉共考三場,第一場步射,第二場馬射,第三場策論。萬曆二十五年時曾有大學士建議,試槍刀箭戟,營地,地雷,火藥,戰車,天文,地理,兵法,可惜,這些只是說說而已,一百五十多年下來,考試用弓由十二力降為八力,射術考核流於形式,真正考核在於策論。

武舉的出題大臣和閱卷考官都是從未上過戰場,從未經過戰陣拼殺的文官書生,武舉策論也越來越文舉化,甚至由於兵法詭詐不符合儒家為人之道,而要求考生戰策必須保持正道,連奇兵突襲,戰場欺詐皆不可。

武舉民間俗稱龍虎榜,鄉試中舉稱為登虎榜,會試考中叫高登龍榜,與文舉不同,武舉考到舉人就到頭了,官方根本沒有進士一說,武狀元那都是民間以訛傳訛。大明武官大都是世襲而來,富家子弟,養尊處優的,問其軍陣排列,武器使用,兵法戰略,十個中有九個聽后都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

崇禎朝戰事不利,聖上非常關注,下令各府縣在縣學旁開設武學,選送文武兼備學子入京,此科更是派聖眷正隆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任主考,兩個翰林院的翰林任副考,五個兵部職方司主事協理。

第一場步射,場中放一草靶,用五色布綳出五個環行區域,射者離靶百步,上靶即為合格,中靶心者為優。第二場馬射,在場中放一草人,騎在賓士的馬背上射中草人即可,只是對於馬速並未做出規定。大明官員一向認為依靠蠻力的勇猛武藝結果只是雙拳難敵四手,在浩浩蕩蕩的千軍萬馬面前不值一提。射術考核要求相當低,在場各考官對武藝考驗也不以為然。

楊嗣昌等人更關心的是第三場策論,題目是聖上親自擬定:「朕以涼德,纘承大統。意與天下更新,用還祖宗之舊。夫建州本我屬夷,悖然作亂,陷我城池,流氛原吾赤子,以下犯上,若使撫御得宜,何敢逆我顏行。今預發兵會剿,何以為之。」

眾考生正埋頭疾書破題之時,考效馬射用的一匹戰馬受驚,迅速傳染,馬群驚懼,衝破圍欄,朝著大校場方向奔來。衛兵嚇得四散奔逃,楊嗣昌等考官舉足無措。慌亂中一考生,棄筆跳起,奔向馬群。

此考生身長七尺余,左手抓住韁繩,順勢奔走十幾步,飛身躍上頭馬,緊蹬馬鐙,身體後仰,雙手左右猛拉韁繩,讓水勒撞擊馬的嘴角,驚馬感到不適漸漸放慢速度。他又前撲,抱住馬脖子,撫摸其側面鬃毛,待頭馬安靜下來,左拽韁繩,繞著校場跑了三圈,後面跟著眾馬,此考生性起,縱馬側身從架上抓了把弓,連射五箭,皆中靶心。

楊嗣昌整了整衣冠吩咐隨員問道:「此考生何人?」

那人奔至近前,下馬疾走幾步,跪拜道:「學生,四川嘉定楊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孤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孤煙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7章 練 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