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江蘇農村產生的現代化變革
用50本書構築你的商業知識圖譜,大家好,我是吳曉波。
今天我們講費孝通和他的《江村經濟》。
一、中國現代化的另一條道路
《江村經濟》的出版時間是1939年。那麼為什麼在整整80年後,我們仍然要推薦這本費孝通的書?這本書對當代的中國研究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國家,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怎麼解決農民和農村的問題,怎麼讓農民在現代化運動中不成為一個受傷害的群體,同時能夠發揮農村經濟的積極性。這是中國現代化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或者說,這也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所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在很長時間裡面,工業化革命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用城市經濟來替代農村經濟。一個國家的城市經濟規模越大、效率越高,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越高。
但是費孝通和他的研究告訴我們說,可能有另外一條道路存在——所謂的「江村經濟」。
江村這個村莊其實在中國並不存在,它指的是費孝通療傷的開弦弓村。當費孝通走進開弦弓村的時候,正是中國工業經濟和農村經濟發生微妙衝突和交織的時代。
在過去的1000年裡,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是產業經濟的中心。
在宋朝的時候,水稻從越南占城地區引進到了江南這一帶,所以有所謂「江南熟,天下足」這樣的說法。
在1368年,朱元璋創辦明朝,定都南京。他當時實行了一個經濟政策,在江南這一帶大力種植水稻,同時鼓勵農民在水稻田周邊種植桑樹,所以就出現了一種男耕女織的鄉村經濟模式——每一天,男生扛著鋤頭到水稻田裡種田,女生在家裡紡紗、織布、養蠶……所以,所謂的中國式的田園牧歌、男耕女織,真正出現在明朝之後。
隨著男耕女織模式的出現,江南這一帶不但成為了中國糧食生產中心,同時成為了中國的紡織中心。
到了19世紀末,隨著工業革命的衝擊,田園牧歌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突然間被打破了。來自於英國、法國和日本的繅絲機進入到了江南地區,機器織布的效率大大高於農民用木質紡機生產的效率。所以江南一帶的紡織工業面臨著巨大的衝擊。上海、蘇州漸漸成為了中國的紡織中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界、經濟界幾乎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未來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就是一個城市化發展道路,也就是所謂的「英國模式」:大量的人口和產業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的工廠逐漸成為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帶來的結果是發生了「羊吃人」的運動——在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必然會陷入衰落的軌跡。
那麼在20世紀初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者認為,這大概就是中國現代化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
二、在開弦弓村進行的新實驗
1935年,當費孝通來到開弦弓村的時候,他突然間發現,在這個寂寞的村莊中,一個不起眼的、江蘇吳縣的一個小村莊,正在進行著另外一種新的實驗。
費孝通的姐姐叫費達生,她畢業於東京一所蠶絲學校,她學的就是紡織工業。她回到開弦弓村以後幹了幾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她把一些先進的繅絲機引進到了開弦弓村;第二,她組織開弦弓村這些有紡織經驗的女農民,辦起了一個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出於資金運轉的需要,她又在開弦弓村組建了一個農民合作信用社。
所以機器、工廠和信用社在開弦弓村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莊里,形成了完備的製造、商業、金融系統。在農村建立了一個原本大家認為,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夠出現的工廠模式,這是1935年費孝通在開弦弓村看到的景象。
那麼為什麼在一個村莊中也可能發生在城市中所具備的這種工廠模式,甚至有更高的經濟效率呢?
因為在農村有幾個東西比城市更便宜:第一,勞動力成本更便宜;第二,土地成本更便宜。同時,因為開弦弓村所在的吳縣非常接近上海吳淞口,所以它的運輸成本和市場營銷並不比城市中的生絲廠更高,所以反倒具備了更高的效率。
另外一個重要的改變是,農民就在自己的家鄉直接轉變身份,成為了工人。
所以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說:「我在開弦弓村看到了一個在全世界現代化史上、工業史上都沒有看到過的景象。由於家庭工業的衰落,農民只能在改進產品或放棄手工業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改進產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再組織的問題。因此,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最終解決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讓我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
他這一段話在1930年代可以說是,全球工業經濟研究中一個非常另類的聲音,因為他指出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一個區域的工業經濟發展並不需要人口全部向城市轉移,人口在農村當地進行工業化改造,建立一種叫「農村企業」的模式,仍然能夠發展工業經濟。同時更關鍵的是,能夠改變當地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
三、《江村經濟》的誕生
費孝通在開弦弓村療傷了大概一年左右,接著他就到英國倫敦去繼續他的學業,他進入了倫敦非常著名的政治經濟學院。
到1938年的時候,他把自己在開弦弓村的田野調查寫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就叫《江村經濟》。
這本書被認為是中國社會學領域的開山之作,所以他也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第一人。他曾經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所長和中國社會學學會的會長。
但是有意思的是,費孝通的這本《江村經濟》在很長時間裡面僅僅是社會學領域的一本非常著名的作品,甚至,在很長時間裡面它並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因為費孝通當年在倫敦用英文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一直要到1986年才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
也就是說,在很長時間裡面,除了社會學領域的那些專家學者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有一個叫費孝通的人,曾經出過一本叫《江村經濟》的書,他描述的是在工業革命史上的另外一種新的可能性。
這一節先講到這裡,下一節繼續《江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