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團隊成立
第22章團隊成立
杜星宇用最快的速度組建好自己的團隊,大多都是火箭研究所經驗豐富的火箭工程師。
至於核動力研究方面,就需要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和原子能研究所的專家來配合了。
短短兩個星期,核動力火箭研究項目團隊便組合完畢。
總負責人,何景澄。設計總工程師,杜星宇。
然後便是夏同等老同事,長征五號遙四火箭的成功回收,讓眾人對杜星宇更加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里多了個實習生,杜星宇的同學,許憐秋。
和夢境里一樣,許憐秋也如願進入了航天局工作,她主動申請要進入杜星宇的研究團隊,於是便成了研發團隊的一名實習生。
除此之外,核心成員還有來自華夏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核動力專家湯俊文,以及華夏原子能研究所的原子能專家周子昂。這兩位,分別是國家工程院和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各位,我們互相都已經認識了。」核心團隊會議上,何景澄說道,「接下來的工作,還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全世界都沒有研發出的全新火箭!困難一定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克服!」
「下面讓我們的設計總工,杜星宇說幾句。」
杜星宇站起來,對眾人說道:「各位,你們中很多都是我的前輩,受任這個總工程師,我受之有愧。但既然已經任職,我也要背負起這個重擔。」
「廢話我就不多說了,下面我來說這個項目的研發重點。」
杜星宇早就在科技模擬器上做出過模擬,他投入了五十萬能量點,獲得了一些重要信息。
「火箭的箭體之類的,我們已經有了經驗。我相信火箭團隊研發火箭主體應該沒問題,最重要的研發任務,便是核動力推進器!」
「在核脈衝火箭、核電火箭、核衝壓火箭等方案中,核熱火箭無異於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怎樣設計安全,高效的核動力推進器,用什麼元素作為核燃料……核輻射防護設計、排氣污染、反應堆控制、高效熱能交換機設計、緊急情況的核污染處理……」
杜星宇把重點一一羅列出來,與眾人討論。
這個會,一直開了整整三天!
眾人除了吃飯睡覺,都在會議室里研究討論,怎麼解決問題,分配任務,有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有完整的設計方案等等。
三天後,核動力專家湯俊文對原子能專家周子昂感慨道:「來之前我對這個小杜還抱有懷疑,這三天和他交流,真是讓我耳目一新。這年輕人,是有真才實幹的!」
「是啊!」周子昂深以為然,他說道:「我原以為,方案探討,起碼要個三個月,或者半年時間才能出來,誰知道三天就有了基礎框架!」
「感覺這小子心裡跟明鏡似得,我們想到的問題,他都想到的,我們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真是個奇才!」
不止是他們,團隊里的其他人對杜星宇的見解也非常佩服,開始對核動力火箭信心加倍。
杜星宇的總工程師辦公室里,他正在規劃著核動力火箭的後續研發計劃。
「五個月,最好在五個月時間內,就試射核動力火箭。」杜星宇心裡非常急切,夢境中那顆毀滅人類的小行星,如同達克摩斯之劍,一直懸在他的頭頂。
「火箭箭體不成問題,最難的便是核動力火箭推進器和核輻射防護與安全的問題……」杜星宇打開科技模擬器,上面顯示:《核熱動力火箭》研究進度,百分之二十三。
在研究圖紙下,還有零部件設計。如今杜星宇已經點亮了火箭主體構架,但在核熱推進器上,依舊是灰白一片。
「當前能量點189萬。」
「投入10能量點,進行科技模擬!指定,核輻射防護材料。」杜星宇拿著上次直播和新聞採訪賺到的能量點開始科技模擬。
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了一片虛無空間,一個個光點組合起來,形成一間高科技實驗室,還有酷似他的人影,在裡面做著各種實驗和嘗試。
科技模擬器在模擬科技的過程中,都是以杜星宇親自實驗為基礎,那些信息和過程,都將印刻在他的腦海里。
這也是為什麼杜星宇能夠讓那些專家學者信服的原因,這幾個月來,他成長了太多,腦子裡的知識不遜於任何一名頂級學者!
「試驗失敗。」杜星宇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在火箭內建造核動力發動力,核輻射防護罩是絕對必要的,不然即便有了核動力發動機也不敢安裝。核輻射會眼中影響火箭內部電子結構,以及運輸的衛星,甚至是宇航員!
「投入十萬點能量,開始第二次試驗。」杜星宇繼續投入到實驗中,孜孜不倦,反覆嘗試。
時間很快過去,一晃便是兩個月。
這段時間,之前火箭回收的熱度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老百姓依舊在關註明星緋聞、娛樂綜藝。
倒是在科技界,對航天企業和航天科研的關注多了起來。
米國航天局宣布,將與米國太空探索技術、波音、美航等公司建立合作,消息一宣布,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股價就暴漲,市值暴漲到兩千多億美元!
其他國家,一些航天公司、發動機、航天材料公司,也都迎來了資本市場和國家的青睞。
世界太空競賽正式開賽,那些被擱置的火箭研究、發動機研究,航天器研發計劃重新被提上議案。
而華夏航天局在研發核動力火箭的消息,並未透露,目前還是保密項目。
……
華夏,錢塘。星耀空間科技的創始人董江波來到這裡,拜訪自己的一名意向投資人,創建了阿理巴巴的馬老師。
這些日子,有不少外國資本想要給星耀投資,都被董江波拒絕了。
他很清楚,星耀資本只能是華夏企業,最好接受華夏企業投資。投資的的確有不少,但願意拿出一百億的,現在還沒有。
感謝熊曉君1990的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