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將之死(上)

第六章 名將之死(上)

名將之死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別講述當時大唐軍界最耀眼的三顆將星——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他們的人生大開大合,幾度沉浮,最終卻都以悲劇退場,常使人不由得扼腕嘆息,並且他們的生死榮辱都與安史之亂導致盛唐的急劇衰落有著直接關係。僅以此來祭奠為撲滅安史之亂這場駭世浩劫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大唐忠義們吧。

在安史之亂結束近半個世紀后,著名詩人白居易寫下了一首長詩——《長恨歌》,在有關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的詩中,這首是最有名的。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三十五歲,也就是說,他沒有親身經歷過安史之亂。他出生時,當朝皇帝、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李豫已經做了十年皇帝,天下初定,只是藩鎮割據仍在繼續,邊疆烽煙不斷,人們似乎都已知曉,大唐再也回不到鼎盛的局面。

安史之亂將唐朝一分為二,「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而今昔日的國容已經變成了殘磚剩瓦和哀鴻遍野,鬥雞走犬過一生的「五陵輕薄兒」(出自王安石《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只願做長安街頭的一個無賴公子哥兒,生長在開元天寶等太平年代。閑來跟玩玩鬥雞騎騎馬兒,就這樣安樂過一輩子,外面天地國家的興亡跟我全然沒有關係。形容希望過著放蕩安逸的日子,而不想被俗務所牽累。)也慘遭外族的掠奪。皇帝流落山野,貴妃死於非命,兩京全都陷落,以前的萬國來朝好似夢幻,而如今只是一場噩夢。現在,夢幻沒了,噩夢也沒了,但人們卻始終忘不了,至少對那場瑰麗的夢,仍在苦苦尋覓著...

安祿山剛剛起兵反叛之時,儘管朝野上下都為之震駭,卻還是沒有人料到局勢會惡化到後來那種地步,也沒有人料到官軍在叛軍面前會那樣不堪一擊、一潰千里,更沒有料到當時大唐軍界三位扛把子輪番上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竟然沒有一個能夠阻遏叛軍的兵鋒!

尤其讓忠於大唐的臣民們扼腕憤恨的是,這三個曾經叱吒風雲、威震朝野的一代名將,最終竟然都不是死在禦敵的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讒言下……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稍長因父蔭被授予游擊將軍。史書形容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齣頭便因軍功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舊唐書·高仙芝傳》),在軍中傳為一時佳話。

高仙芝曾先後在安西軍事長官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才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屢屢對他進行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此時的高仙芝雖然已經是安西唐軍的二把手,但還稱不上是名將。真正讓他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當屬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西北,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介於吐蕃、中亞與安西四鎮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裡便是大唐與吐蕃反覆爭奪的焦點。小勃律原本親附唐朝,因而屢屢受到吐蕃的攻擊。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並將一個吐蕃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繫,大有稱霸中亞之勢。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要想奪回對中亞的控制權,首先就必須奪回小勃律。

然而,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玄宗對此十分不滿。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夫蒙靈詧向玄宗推薦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詔,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從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鎮,今新疆庫車縣)出發,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向西南行進,經拔煥城、握瑟德、疏勒,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播密川,最後抵達特勒滿川,進逼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克什米爾西北),整個行軍過程耗時三個多月。

連雲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經之地,有吐蕃駐軍一千餘人,另外在城堡南部十五里處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吐蕃軍營,駐兵八九千人。也就是說,吐蕃在連雲堡一帶的守軍共約一萬人,與高仙芝的兵力大體相當。吐蕃軍隊依險而守,以逸待勞,而唐軍剛剛經過一百多天的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局面顯然對唐軍極為不利。不過,唐軍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吐蕃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唐軍會奔襲千里,從天而降,所以唐軍可以抓住先機,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高仙芝兵分三路,於七月十三日拂曉會師於連雲堡外。當地有一條河叫婆勒川,其時正逢漲水,唐軍難以涉渡。高仙芝一邊派人尋找河中水淺處,一邊下令所有將士每人攜帶三日口糧,輕裝上陣,準備強行渡河。將士們看著嘩嘩流淌的河水,都說高仙芝瘋了。

暫且不說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怎麼過河,就算勉強能過,萬一連雲堡的敵軍察覺,打唐軍一個半渡,這一萬人馬豈不是要全部扔到河裡餵魚?!

可軍令如山,眾將士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跟高仙芝走。

令將士們喜出望外的是,沿著河岸走了不遠,果然找到了一處水淺可渡的地方,結果人不濕旗,馬不濕鞍,一萬人馬全都安全渡過婆勒川。高仙芝大笑道:「倘若敵人趁我們半渡時發動襲擊,我軍必敗無疑。可現在我軍既已安全渡河,並集結成戰鬥隊形,連雲堡就是老天爺送給咱們的禮物了!」

隨後,高仙芝下令全軍對連雲堡及南部軍營同時發起強攻。面對唐軍的突然襲擊,吐蕃守軍大為驚駭,但仍然憑藉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如蝗箭矢和巨石檑木紛紛而下,給仰攻的唐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正面進攻受阻,高仙芝立刻召來軍中驍將李嗣業,命他率領一支陌刀敢死隊,繞開正面之敵,從後山懸崖攀登上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嗣業臨行前,高仙芝給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必須在中午之前解決戰鬥。

所謂陌刀,就是兩面開刃的長柄大刀,是唐軍野戰步兵的重要武器,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劈馬,列陣時「如牆而進」,在近身肉搏中具有極為可怕的攻擊力。高仙芝麾下的這支陌刀隊,是安西唐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個個訓練有素,勇悍過人;尤其是這個李嗣業,更是安西唐軍中著名的善使陌刀的猛將。

正是由於陌刀隊超強的戰鬥力,高仙芝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其投入戰鬥。

李嗣業受命后,手執戰旗,率陌刀隊從險峻之地攀上山嶺,突然出現在吐蕃守軍的后側。與此同時,高仙芝親率大軍再度實施正面強攻。吐蕃人腹背受敵,加上李嗣業的陌刀隊從背後殺了上來,他們已經無險可守,軍心頓時渙散。唐軍則越戰越勇,從辰時(早晨七點)至巳時(十一點)左右,共殲滅吐蕃守軍五千多,俘敵一千餘人,吐蕃餘眾紛紛逃散。

此戰唐軍大獲全勝,不僅順利攻克連雲堡,而且繳獲了一千多匹戰馬和不可勝數的軍資器械。

高仙芝的遠征軍雖然初戰告捷,但是也等於向吐蕃人暴露了自己的行蹤和作戰意圖。如果要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征服小勃律,這支唐軍勢必要在敵人已經察覺的情況下,在吐蕃人的勢力範圍內孤軍深入,其面臨的危險是不言自明的。

軍中將士開始生出畏難情緒。尤其是玄宗派來的監軍宦官邊令誠,更是越想越怕,說什麼也不敢再前進半步。可高仙芝是不會退縮的。不征服小勃律,他絕不會鳴金收兵。

這就是普通將領和名將的差別。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名將,不僅在於他能夠戰勝強敵,更在於他能夠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就像有個哲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要去做。」

高仙芝並非不知道孤軍深入的危險,也並非不感到害怕,而是他知道——成功就是在別人選擇放棄的時候,你選擇堅持!

高仙芝沒有強迫邊令誠,而是讓他和三千名傷病羸弱的士兵留守連雲堡,自己則親率六千餘人繼續向小勃律挺進。三日後,唐軍進抵帕米爾高原的坦駒嶺(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西北)。這裡山巒高聳,崎嶇險峻,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將士們在艱難的行軍過程中不斷發出抱怨。而且,就在坦駒嶺前方四十里處,還有一座名叫阿弩越的胡人城堡,也是親附吐蕃的。將士們在疲憊和畏難情緒的影響下,內心的不滿終於達到頂點,於是一個個駐足不前,並紛紛質問高仙芝:「大帥這是要帶我們去哪?您瞧瞧這路是人走的嗎?!」

面對憤怒的士兵,高仙芝鎮定自若地說:「前面就是阿弩越城,我估計他們聽到我軍到來的消息,必定會開門投降,你們不必擔憂。」

高仙芝話音剛落,就有哨探來報,說有二十餘名身著胡服的騎手,從阿弩越城方向過來了。片刻后,胡騎被帶到高仙芝面前,對著高仙芝和在場的將士說:「聽說大唐軍隊前來,阿弩越城主特地派我等前來迎接將軍,並且砍斷了婆夷河(印度河上游支流)上的藤橋,準備跟吐蕃人斷交。」

眾將士聞言,頓時轉憂為喜,剛才的滿腹牢騷全都一掃而光。高仙芝笑了,下令全軍立刻翻越坦駒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其實,這是高仙芝演的一齣戲。

所謂的阿弩越城主歡迎唐軍、與吐蕃斷交云云,純屬子虛烏有。這二十餘名胡騎並非阿弩越人,而是高仙芝命人假扮的。他料定一路走到這裡,將士們的忍耐力肯定會達到極限,而小勃律已經近在咫尺,高仙芝絕不允許自己功虧一簣,所以才暗中安排了這一幕,以便給大家打一針強心劑。

這個善意的謊言當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問題是,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嗎?萬一他們閉門拒守,高仙芝的謊言被戳穿,他在軍中的威信豈不是要徹底掃地?這種可能性很大,但是高仙芝別無選擇。

他只能賭——賭阿弩越人真的會投降。

命運之神最後還是站在了高仙芝這邊。三日後,當唐軍千辛萬苦翻越坦駒嶺,最後出現在阿弩越城下的時候,果然看見了列隊迎接他們的阿弩越人,還有一個朝他們全然洞開的城門。

高仙芝讓將士們在阿弩越城休整了一天,次日便命部將席元慶為前鋒,率一千人向小勃律火速推進,並向小勃律國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們不佔領你的城池,也不破壞你們的橋樑,只是要借個道,目標是大勃律國。」

小勃律國王當然不會輕易被高仙芝忽悠,可他又沒有實力阻擋唐軍,無奈之下,只好帶著王后(吐蕃公主)和臣民們逃離王城,躲進了山區,準備在此等待吐蕃援軍。

小勃律人的反應不出高仙芝所料。席元慶臨行前,高仙芝就曾對他面授機宜:「小勃律聽說大唐兵至,其君臣百姓必定會躲進山谷,你要展開宣傳攻勢,呼籲小勃律臣民走出山谷,只要投降,就賞賜綢緞,並說明這是大唐皇帝的敕令,至於那些親附吐蕃的大臣,你必須把他們逮捕關押,聽候我的處置。」

席元慶依計而行。小勃律的多數臣民隨即投降了唐軍,國王和王后則逃進了深山的石窟中。高仙芝抵達后,將幾名親附吐蕃的大臣斬首示眾,然後派兵封鎖山區。與此同時,高仙芝還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位於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橋。

數日後,當一支吐蕃援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婆夷河岸時,藤橋早已不復存在,吐蕃人只能望著湍急的河水乾瞪眼。婆夷河面的寬度大約與一支箭的射程相當,吐蕃人隨即拚命搶修這條橋樑,但是橋樑修成之後,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

吐蕃人既已鞭長莫及,小勃律就徹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

經過十多天的地毯式搜索,唐軍終於在一處隱蔽的山洞中抓獲了小勃律國王和王后。至此,親附吐蕃的小勃律政權終於覆滅。高仙芝扶植了一個親唐的新政府,徹底控制了小勃律,達成了此役的戰略目標,圓滿完全了玄宗交給他的使命。

此次長途奔襲小勃律,雖然戰役規模不大,但卻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因為此役重新打通了唐朝與中亞諸國的聯絡通道,使大唐帝國重新獲得了中亞的控制權,也極大地打擊了吐蕃的擴張野心。

此役的勝利,確立了高仙芝作為大唐名將的地位。

天寶六年八月,高仙芝押著小勃律國王和王后班師回朝。得勝歸來的高仙芝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行至播密川時,便派快馬先行入朝,直接向唐玄宗呈上了捷報。

如果高仙芝是安西唐軍的一把手,這麼做當然沒什麼不妥。可問題是,他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夫蒙靈詧。高仙芝越過上司直接向皇帝奏捷,顯然沒把夫蒙靈詧放在眼裡。

夫蒙靈詧為此暴跳如雷。

高仙芝回來后,夫蒙靈詧不僅沒有半句表揚的話,反而指著他的鼻子一通臭罵:「啖狗糞高麗奴!汝官皆因誰得,而不待我處分,擅奏捷書?高麗奴!汝罪當斬,但以汝新有功不忍耳!」(據《資治通鑒》卷二一五記載)

你這個吃狗屎的高麗奴才!你的官位都是誰給你的,竟然不等我處置,就擅自奏捷?!該死的高麗奴,論罪當把你斬首,只是看在你新立大功的份上,不忍心殺你罷了!面對這個滿口污言穢語、近乎喪失理智的頂頭上司,高仙芝無言以對,只好伏地叩首,不停地謝罪。

然而,此時的高仙芝已經不是過去的高仙芝了。無論夫蒙靈詧如何怒髮衝冠、妒火中燒,也終究遏制不住高仙芝業已嶄露的鋒芒。換句話說,此刻的高仙芝已經在玄宗心目中獲得了比夫蒙靈詧更高的地位。除了玄宗對高仙芝的賞識,還有一個人也在關鍵時刻幫了高仙芝。他就是此次遠征小勃律的監軍宦官邊令誠。儘管邊令誠到了連雲堡就畏縮不前了,在這場奔襲戰中幾乎沒起到任何作用,但在他自己看來,此役的勝利也有他一份功勞。如今夫蒙靈詧打壓高仙芝,就等於把他也給打壓了,所以邊令誠立刻向玄宗呈上密奏,聲稱高仙芝深入敵國萬里,為國家建立奇功,眼下卻受到夫蒙靈詧的排擠,終日惶惶不安,實在是冤枉。

眾所周知,自從開元中後期開始,玄宗就日益變得好大喜功,對於那些能夠揚威異域、建立邊功的將領,玄宗從來都是青睞有加、關懷備至的。而今高仙芝把前面三任節度使沒有啃下的硬骨頭啃下來了,玄宗自然是對他另眼相看。接到高仙芝的捷報后,玄宗正尋思著怎麼犒賞他,現在突然接到邊令誠替高仙芝喊冤的奏疏,玄宗當然對夫蒙靈詧大為不滿。

隨後,玄宗立即頒下一道詔書,徵召夫蒙靈詧回朝,同時提拔高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兼攝鴻臚卿和御史中丞,徹底取代了夫蒙靈詧。

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後,吐蕃極為不甘,遂指使位於印度北部的朅師國進攻小勃律,切斷了小勃律的運輸通道。玄宗得到戰報,馬上把平定朅師國的任務交給了高仙芝。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二月,高仙芝出兵,成功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另立其兄素迦為新國王,將朅師國師置於大唐的控制之下。

至此,高仙芝的聲名已經威震中亞。

與此同時,他身上固有的缺點也開始逐漸暴露。隨著功名的日益顯赫,高仙芝內心的殺戮欲和佔有慾也日漸膨脹。位於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石國,就在這時不幸成為高仙芝慾望的犧牲品。由於大唐帝國在中亞的勢力日漸強大,石國有心依附,請求與大唐簽署和平條約。簽約儀式上,賓主雙方都很愉快。可石國使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石國已經成了高仙芝眼中待宰的羔羊;而這紙所謂的和平條約,也無異於一張溫情脈脈的死亡通知書。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撕毀和約,親自帶兵入侵石國。此時的石國君臣依然沉浸於和平幻夢中,根本沒有防備,加上軍事實力本來就弱,短短几天就被高仙芝攻破了。

高仙芝佔領石國后,不僅將國王、大臣、士兵和所有青壯年全部俘虜,而且還幹了兩件十分令人詬病的事情:一是屠城,二是劫掠。

石國滅亡后,一位王子僥倖逃脫,隨後奔走於中亞各國,控訴高仙芝的暴行,說他「欺誘貪暴」。中亞諸國遂迅速締結成反唐聯合戰線,並遣使向黑衣大食(阿拉伯)求助,準備藉助黑衣大食的力量,進攻大唐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中亞諸國的反唐計劃,他決定先下手為強,主動出擊黑衣大食。天寶十年四月,高仙芝集結了安西四鎮的兩萬精銳,同時徵調了西域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落的藩兵,組建了一支胡漢混合兵團,共計六萬人。同月,高仙芝與部將李嗣業、段秀實等人,率部從安西出發,越過蔥嶺和大沙漠,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於同年七月進抵中亞古城怛羅斯。

高仙芝的遠征軍逼近怛羅斯之時,阿拉伯人就接到了情報。黑衣大食駐巴士拉的東方總督艾布·***立即下令,命部將塞義德率數千人進駐怛羅斯加強防守。等到唐軍兵臨怛羅斯城下,先機已失,戰鬥的主動權已經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東亞與西亞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在這裡發出了最強烈的碰撞。然而,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當口,唐軍的陣腳突然一片大亂,葛邏祿部落倒戈了。這也在頃刻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最終,兩萬漢人將士幾乎全軍覆沒,只有高仙芝、李嗣業等幾名主將逃離了戰場。

兩年之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通過對外戰爭成長為一代名將的高仙芝,不僅在這場內亂中毀掉了一世英名,而且還枉死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斬決令下。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安祿山於范陽起兵的第12天,唐玄宗匆匆返回長安,用大約十天時間完成了戰略部署:河東方面,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程千里為潞州長史,三人協同防禦,防備叛軍西進。河南方面,一共設置三道防線,以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13郡組建第一道防線;封常清在洛陽就地募兵六萬人,構成第二道防線;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元帥由玄宗之子榮王李琬挂名),率五萬人鎮守陝郡,作為第三道防線。

在玄宗看來,這個防禦計劃就算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叛軍,也足以挫其鋒芒,保證兩京無虞了。可是,玄宗錯了。這個看似嚴密的防禦計劃,很快就將被所向披靡的安祿山徹底粉碎。

十二月二日,安祿山大軍從靈昌渡口渡河南下,當天攻陷靈昌郡。新任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到陳留沒幾天,叛軍便已大兵壓境。五日,陳留太守郭納開門出降,第一道防線宣告瓦解。

八日,安祿山揮師西進,迅速攻陷滎陽,兵鋒直指東都。封常清率部進駐虎牢關,準備據險而守。可他六萬人都是未經訓練的新兵,與身經百戰的叛軍鐵騎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官軍一戰即潰,虎牢關旋即失守。第二道防線就此崩潰。

十二日,叛軍進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封常清退至陝郡,向高仙芝奏報:「累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戰計劃,高仙芝應該自陝郡東進,主動迎擊叛軍。但是面對封常清的奏報,高仙芝意識到,如果按原計劃繼續東進,唯一的結果只能是羊入虎口,白尋死路!所以,封常清的建議是正確的,只有暫時避敵鋒芒,退保潼關,才能在確保京師無虞的情況下與叛軍打持久戰。

由於軍情危急,高仙芝來不及向朝廷奏報,當即率部向潼關方向撤退。他們前腳剛剛出了陝郡西門,叛軍後腳就殺到了。官軍猝不及防,被叛軍打得狼狽不堪,人人爭相逃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帶著殘部倉皇退入潼關,旋即命人搶修防禦工事。等到叛軍前鋒進抵潼關時,發現官軍已經嚴陣以待,方才悻悻退去。

然而,就在高仙芝進入潼關的那一刻,帳下監軍宦官邊令誠已悄悄離開潼關,向長安狂奔而去。見到玄宗后,他極力誇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戰敗責任,稱:「常清以賊搖眾,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封常清確實說過「賊鋒不可當」的話,可那是建立在「累日血戰」基礎上的正確判斷,並非畏敵怯戰、動搖軍心,而當時的陝郡也確實無險可守,潼關的防守又薄弱空虛,所以高、封二人才會主動放棄陝郡,退保潼關。

若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的做法並沒有錯,可要是從政治上來講,他們無疑已經犯下了三宗死罪。第一宗:不戰而逃,丟城棄地;第二宗:擅自行動,目無朝廷;第三宗:違背玄宗旨意,破壞東征計劃。總而言之,在玄宗看來,高、封二人實屬罪無可赦,命邊令誠立刻前往潼關,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

其實,從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的那一刻起,高仙芝的悲劇就已經註定。因為,在盛世迷夢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國軍民,根本不具備絲毫的抗風險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盛世的美麗面紗被安祿山剝落殆盡,乍然露出蒼白虛胖、萎靡孱弱的真實面目時,當歌舞昇平、繁華富庶的太平圖景被生靈塗炭、山河破碎的慘象徹底取代時,驚駭萬分、惱羞成怒的唐玄宗必然要抓幾個人來背這口既難堪又沉重的歷史黑鍋。

換言之,總有人要為此付出代價,總有人要為帝國的不幸買單!天寶十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關上空烏雲漫卷,朔風怒吼。數萬唐軍將士被召集到刑場周圍,奉命在此觀刑。

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剛剛一個多月,可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包括東都洛陽已全部淪於叛軍之手。15萬范陽鐵騎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其前鋒已兵臨潼關城下,率部駐守潼關的是大唐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高仙芝。

此時,數萬唐軍將士喊冤的呼聲便已直衝霄漢。監斬官氣急敗壞地沖著劊子手尖聲高叫:「快給我砍了!」手起刀落處,是高仙芝英俊而絕望的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英武豪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大唐英武豪俠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名將之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