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羽旗豹尾映龍鱗
皇帝為他寫詩,
四位輔政大臣互相傾軋,彼此明爭暗鬥,
卻無一例外地籠絡他這個人。
他,納蘭明珠,是怎麼做到的?
一
康熙皇帝在一首詩里特意寫了「明珠」這個名字。
沒錯,把明珠的名字寫進詩的標題里。標題是這樣的——《夏日同大學士明珠暨諸侍衛過黑龍潭途中作》。
這是康熙皇帝《聖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中的一首詩,其中有這樣一句:「駿馬駸駸踏綠萃,羽旗豹尾映龍鱗。」
好一個「羽旗豹尾映龍鱗」!讓人腦子裡馬上想起旌旗獵獵、車馬聲喧、威武無敵的皇家衛隊。
皇帝特意在詩中寫到臣子的名字,可見納蘭明珠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皇帝還說明珠「鳳閣清才,鸞台雅望,典章練達,服勤匪懈,於寅恭器識,淵凝顧問,時資于靖獻。屬在論思之地,參機務之殷繁,每抒欽翼之忱,佐經猷於密勿,崇階早陟,載晉公孤弘獎,申嘉庸昭宏渥」。
明珠升遷之快,為歷史所罕見,康熙帝對他的評價之高,也可謂是絕無僅有。
那麼,明珠是怎麼做到如此深受君恩的呢?
有人認為明珠是蒙受祖德,在皇帝面前平步青雲。這個觀點實不足信。
明珠雖然是貴族之後,然而到了他父親那一代,昔日輝煌已不再,他的父親尼雅哈只是一個騎都尉,屬四品官,而且尼雅哈去世的時候,由長子納蘭振武承襲世職,排行老三的明珠沒有得到任何實惠。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明珠娶了個極有背景的夫人,使得他頗受皇室青睞,這就更加是謬誤了。
明珠的妻子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的女兒,這個沒錯,可是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英親王。
英親王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據說他「生而雄勇」,為努爾哈赤所鍾愛。阿濟格自幼便隨父兄參加戰鬥,屢建功勛;成年後多次擔任主帥,也是戰功顯赫,在滿族貴族中很有地位。不過阿濟格屬於武將類型,缺少政治智慧,胸無謀略。據說他居功自傲,蠻橫殘暴,既對長輩無禮,對自己的手下也是隨意責罰,旁人不過是懾於他的權勢,勉強從命。實際上阿濟格非常不得人心。
順治七年(1650年)冬,阿濟格隨弟弟多爾袞去邊外圍獵,多爾袞在這次圍獵中頗為可疑地病死。之後,阿濟格想繼承多爾袞攝政王之位。當時阿濟格脅迫多爾袞的屬下歸附自己,手段粗暴、態度蠻橫,有人不服,於是阿濟格被告發「謀亂奪政」。
多爾袞的靈柩回京時,順治帝被迫逼阿濟格及其已獲得親王爵位的第三子勞親自盡,次子被奪爵位,其餘尚在人世的兒子和女兒均被廢為庶人。作為阿濟格女兒的愛新覺羅氏自然不能逃脫從金枝到草根的命運。
也正因為如此,當時任御前侍衛的明珠才有機會娶到被廢為庶人的愛新覺羅氏。
不過,既然英親王後代已被廢為庶人,明珠娶這樣一位女子為妻,又哪裡還能沾到什麼光呢?
應該說明珠日後會成為康熙的股肱之臣全靠他自己。
二
明珠素來機靈敏捷,尤其懂得揣摩迎合上級的意圖。這種能力被不少人詬病,被認為是沒有骨氣、拍馬逢迎,但放在明珠所在的那個朝代,這或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技能」吧。也因此,明珠得到了他的上司遏必隆的賞識。
順治十八年(1661年),8歲的康熙即位后,身為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立即推薦明珠升任郎中,重建內務府。另外三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鰲拜。
非常明顯,雖然明珠是由遏必隆一手提拔的,但若他不能處理好和另外三名輔政大臣之間的關係,他的命運一樣會危機四伏。
在這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資格最老,但他年老多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抵聽憑鰲拜做主,而遏必隆一味依附鰲拜,只有蘇克薩哈與鰲拜不睦。
明珠與蘇克薩哈同屬納蘭氏,蘇克薩哈當然不會與他為敵,但明珠又是遏必隆的追隨者,因此鰲拜也沒有把他當作打擊的對象。至於索尼,因為他的外孫女和康熙成婚時,是由明珠為首的內務府具體操辦的,明珠辦事本來就滴水不漏,不會有意得罪什麼人,加上難免會特意示好於索尼,因而索尼對明珠也懷有好感。這樣一來,四位輔政大臣不僅都不打壓明珠,還因為明珠能接近太皇太后和皇帝而都想利用他,因此爭先提拔、籠絡他。
明珠是在康熙三年(1664年)升任為內務府總管的。內務府是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作為總管,明珠有機會接觸任何人,包括太皇太后孝庄。
這位孝庄太后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康熙自幼父母相繼離世,由孝庄太后撫養成人。康熙對自己的祖母言聽計從,極為孝順。歷史評價這位孝庄太后頗具智慧又極為賢德。她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史料記載,平定三藩時,孝庄太后曾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全部捐出用來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皇帝自然對自己的祖母有十二分敬意,每次出巡盛京時,康熙幾乎每天都派人馳書問候祖母起居,報告自己的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
明珠在孝庄太後面前格外細心、機警。小到太后偶爾念叨哪齣戲、哪種果品,大到對國家大事的意見,明珠無不銘記於心,並很快辦妥所有事務,工作效率和質量甚至常常超過期待,讓孝庄太后非常滿意。
太皇太后不時誇讚明珠,康熙自然便對明珠青睞有加。康熙布置任務下去后,發現明珠確實很會辦事,也很會做人,慢慢就越來越離不開他了。這為明珠最終平步青雲打下了基礎。
宮廷鬥爭中,機敏的明珠把太皇太后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審時度勢,既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投靠任何一方,最終在慘烈的朝廷鬥爭中成功保身,且左右逢源。
就在鰲拜和蘇克薩哈因為權勢和財產爭奪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明珠於康熙五年(1666年)由內務府調任內弘文院學士,進入朝政中樞機構,擔任大學士的助手,也曾奉命外出會勘河務,不久又被提拔為刑部尚書,在參與不屬於刑部尚書的測驗曆法活動中,和鰲拜間接鬥爭。在康熙一舉擒獲鰲拜之際,明珠前往福建主持與台灣鄭經(鄭成功長子)的議和活動,為鄭氏的歸降創造了條件。
明珠是康熙皇帝的近臣,即使康熙離京外出,他也經常陪侍左右。康熙十一年(1672年)2月初,康熙皇帝在赤城聞知皇后所生的四歲長子承祜病死,鬱悶不已。回朝後,明珠即與隨從上奏說:
臣等不勝憂慮。皇上悲痛皇子,固是天性,第深居簡出,則鬱悶愈增。臣等願皇上移蹕,借境抒懷,臣等幸甚。
康熙帝回應說:
朕每日詣太皇太後宮問安,頗可自慰。
這是有史料記載的。雖然只是尋常言語,但足可見君臣關係融洽。
至於在撤三藩以及隨後平三藩之亂、反擊沙俄等重大事件過程中,明珠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他還致力於改善滿漢關係,舉薦過於成龍、格爾古德等頗有作為的清官。
然而,隨著明珠集團勢力逐漸增大,黨羽眾多,權勢日盛,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把握平衡,暗中授意郭琇彈劾明珠,罷免了明珠的相位。
這樣一位精明強幹的父親,納蘭容若全都看在眼裡,他對父親既敬畏,又有不以為然之處。也許正因為明珠在政界絞盡腦汁、歷經辛苦方得平步青雲,使得容若對富貴功名沒那麼渴求,反倒移情吟詩填詞。
這對父子,一個在政壇顯山露水,一個在詞苑獨樹一幟,也是一段難得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