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決戰

八大決戰

為了調動韓信參加垓下會戰,劉邦又可以再次違心地加封給韓信一大片地盤,使他心甘情願地前來殊死搏殺。可是,項羽一死,劉邦馬上就給韓信顏色看。只是因為韓信立有蓋世之功,如果操之過急,將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剝奪他軍權,改封為楚王。隨後,又利用韓信狂傲自大、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弱點,以有人告他「欲反」為借口,「用陳平謀」,在雲夢將他逮捕,押回洛陽,殺盡他威風,貶為淮陰侯。從此,韓信憤恨難消,人際關係更加緊張。「羞與絳、灌等列」,樹敵太多,周圍環境對他越來越不利。最後,失去理智,策應陳豨謀反,遭來殺身之禍,也是罪有應得。臨死,韓信發出長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等他明白過來時,一切都已經遲了。

韓信說這話卻別有深意,是感嘆自己當時不夠果斷沒有大膽賭一把?還是故意顯示自己有機會反而沒有反的冤枉?難道韓信不知道說此話還給蒯通帶來災禍嗎?

劉邦剿滅陳豨叛軍,班師還朝,對韓信的死半憂半喜,憂的是從此失掉一隻得力臂膀,喜的是他向來對功高蓋主的人懷有敵意,所謂「飛鳥盡,良弓藏」,呂后此舉正好除去他的心頭之患。他聽說韓信死前提到過蒯通,就立刻派人捉拿蒯通,要把他煮了。

「你教唆韓信謀反了?」劉邦很有把握地戲弄道。「是的,我說過三分天下的話。」蒯通似乎也是戲弄的口氣。「你不知道謀反是要滅九族的嗎?」劉邦的兇相不想掩蓋了,他要發作了。

「那時,你還不是皇帝,不聽你的話哪裡算是謀反?秦始皇的時候,楚霸王的時候,人人都不聽命你,你能以謀反的罪名把天下人殺盡殺絕嗎?」挑釁的語氣和眼光中,蒯通準備通過死刑而把名聲傳播千年。劉邦被震懾了,正所謂「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他想收買蒯通,許以官位。蒯通乾脆地拒絕了任命,返回稷下辦起學堂。

佩服之餘,人們有一點遺憾,既然皇上已經捐棄前嫌,給你蒯通以機遇,為何不識抬舉?棟樑之材可以做大柱,可以做橫樑,雖然有些委屈,甚至也可以做檁條。如果你要用它去做筷子或者火柴棒,那麼寧肯閑置在那裡,它也不會「屈尊」了。蒯通不肯做劉邦的官,一來由於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早已先入為主,二來自己的謀略和膽識已經得到證明,當然不會屈才而就了。閑置實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是后話了。

就在韓信為要不要聽從蒯通的建議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時,劉邦也沒有閑著,他一面派人不斷去催促韓信來進攻楚軍,一面派使者拿著印綬火速到黥布處,封他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去截斷楚軍的後路。而彭越此時卻小動作不斷,他繼續在楚軍腹部進行殺人放火,燒殺搶劫的流氓勾當,使得楚軍的糧草告急,他功不可沒。當初張良三步走的計劃是多麼明智,關鍵時刻,他提到的韓信、黥布、彭越三人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劉邦不但積極去聯絡各大王來相助。而且還遇到了天上掉陷餅的好事,來了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騎兵。這支騎兵的到來完全歸功於陳平。

這群貉族騎兵的頭頭就是一個名叫郭逸的漢人。這郭逸和陳平是一個村的,是從小玩到大好朋友。長大后,郭逸跟隨父親到洛陽做起了絲綢生意,那時北方的貉族人拿寶馬和銀器去換絲綢品,郭逸被貉族人一個郡王看上,於是強行把他招為上門女婿。後面的事情就很簡單了,郡主死後,他便代替了郡主的位置。

恰巧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時,聽說陳平在劉邦軍中很是風光,就來看看,這一看不要緊,就看出了情緣來。在陳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下,郭逸最終決定帶領手下幾千騎兵來支援。

果然,他的數千名英武高大的騎兵的出現,讓劉邦驚喜異常,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和吃了定心丸的劉邦不一樣,此時的項羽非但沒有定心丸吃,而且連米飯也成了一種奢侈。彭越帶兵駐紮在梁地,時不時地襲擊騷擾楚軍,把楚軍的糧食供給一刀切斷。韓信、黥布又聯合起來圍打楚軍,漢軍士卒氣盛,糧草充足,項羽彈盡糧絕,兵困馬乏,漸漸支持不住了。

鴻溝為界

但就在項羽瀕臨崩潰邊緣的時候,劉邦的使者侯公到了項羽營中。原來早先的時候劉邦就曾派陸賈到項羽營地說議和的事,當時龍且的死正打擊了他,而且他正在派人做韓信的工作,因此,還沒等陸賈開口就把他轟走了。

但此一時彼一時,韓信堅持不肯歸降於他,此時又糧草已盡,士兵軍心渙散,議和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了。見了侯公,項羽內心雖然有點激動,但表面上卻裝得很鎮定,他不冷不熱地對侯公說:「劉邦派你來幹什麼?」「議和。」而對項羽的明知故問,侯公回答得乾脆直接。他說:「楚漢相爭的這幾年使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戰雙方都筋疲力盡,到了缺衣少糧的地步了,不如議和算了。」

「劉邦議和有什麼條件嗎?」項羽知道此時自己的處境遠遠落後於劉邦,故有此問。「我家大王只想與你劃界為線,從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回答的簡潔明了。「就這一個條件?」項羽反問了一句。「對,還有一個附加條件。請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呂后……」這個附加條件一提出,項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好在侯公馬上對項羽進行了說服工作。他說:「大王放了太公和呂后,不但劉邦對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會認為你是仁義孝悌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將來這天下還有誰是你的對手。」總之說得項羽心裡很受用,他向來吃軟不吃硬,聽了這些好話有點飄飄然了,再加上當時形勢確實對自己不利,項羽認可了議和的要求。

他們約定以鴻溝(也就是廣武澗)為界,劃分勢力範圍。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協議簽訂后,項羽見一切都搞定了,似乎出奇地順利,於是馬上按約定放了劉太公和呂后,漢軍官兵都呼喊萬歲。項羽領兵東返,劉邦也打算領兵回關中。

垓下之圍

話說項羽帶著他的三十萬大軍開始緩慢地向楚國撤退,他的打算是慢慢行軍,免得被劉邦乘機襲擊後路。因為他的將士全都已經歸心似箭,一刻也不想在前線多呆了。他們加快步伐完全把隊列打散了。項羽的內心很是煩悶。這天,楚軍行至陽夏之南,天色已經很晚,項羽就指揮部下安營紮寨,在陽夏城外埋鍋造飯,準備歇息。

主動提出媾和的劉邦,趁著項羽帶著疲兵,鬆懈回鄉之際,又親率三十萬大軍,正悄悄地從後面掩殺過來。漢軍的一路已經在陽夏屯駐,據守住了楚軍東去的道路。原來,就在劉邦準備班師回朝時,張良和陳平一起出現在他面前。「我們這次請求大王和項羽議和,目的只是為了救出太公和呂后。」張良和陳平則極力勸說劉邦趁機滅掉項羽,因為這時項羽兵不精糧不足,萬一他回到彭城,等於是縱虎歸山。

劉邦聽了趕緊命令追擊。同時派人命韓信和彭越火速集結,合擊項羽。

消息很快就讓項羽知道了,項羽當時一定恨得咬牙,自己為什麼不在鴻門宴上也耍點小人手段把劉邦給宰了?

鎮定下來后,項羽儘力採取了不至於兵敗如山倒的戰術。他們知道,越是靠近楚國一步,漢軍就是越是氣虛一分。而楚軍要是想回楚國,最近的路線就是要偷過陽夏。然而陽夏已經是深塹壁壘被漢軍所防範了,楚軍這個時候反倒不慌張了。

大家吃過飯後,項羽拔出寶劍,斬釘截鐵地說:「諸公跟隨我,經歷了大小無數的戰陣,我們楚軍害怕過誰?但是,我們現在是要回家,他們劉邦這個小人居然背信棄義,從後面想對我們來一個偷襲,我們答應不答應?」

「不答應,我們要殺過去,活捉劉邦、活捉呂雉、活捉劉邦、活捉呂雉!」士兵的吶喊如同七月的暴雷,在大地上滾動。

「不,現在我們不要去活捉劉邦,我們要回家,我們要出其不意地饒過陽夏,讓他劉邦的金湯見鬼去吧。來人,把伙夫營的全部的羊給倒懸起來,把戰鼓給塞在它們的蹄下,就讓這些羊代替我們把守我們的軍營吧。我們走了。」項羽大聲地命令。

項羽的軍隊向著反向的西北而去。那裡正好是劉邦親自帶領的追擊部隊迎面的方向。項羽現在要以攻擊代替防禦,要給正在勢頭上的漢軍一個猝不及防的攻擊。而按照戰前的部署,齊王韓信和彭越的軍隊已經追趕到固陵這個地方。他們算好在陽夏這個口子被堵住后,在西北線路上正好有劉邦強勁大軍的攻擊,項羽是一定會走固陵這條線的。這條線是除了偷過陽夏外最快捷的路了。

現在的楚軍已經人心思歸,缺乏團結力和戰鬥的決心和勇氣。韓信和彭越在固陵會師了。他們倆在固陵修建了很堅固的臨時性的堡壘,要用鐵壁合圍的戰法,把善於野戰的項羽困死在固陵城下。

然而,三天過去了,楚軍連個人影子也沒有。韓信趕忙派出遠探、近探、流行探去各處打探。探聽的結果是項羽是朝西北而去,是沖著正在大步行軍的劉邦的主力而去的。想起在睢水的兩次慘敗,韓信和彭越感覺到有些焦慮,他們趕忙催動軍馬,向劉邦的方向靠攏過去。

而這個時候的項羽帶領著自己的軍隊,沒有一點畏懼地向劉邦親自指揮的漢軍主力迎面而去。漢軍現在可是一支成熟和善於打遭遇戰的軍隊了,正在窮追猛殺的漢軍突然得到前面出現大批楚軍的消息,也並不驚慌,在劉邦的親自指揮下就地安營。

漢軍這邊大營安好,楚軍在項羽的率領下已經殺到了。劉邦命令他的軍隊乘著項羽的軍隊遠道而來還沒來得及休整,用他們的騎兵分三批輪番衝擊項羽的楚軍。大隊人馬終於相遇了。

項羽為了迎戰劉邦,也是採取了和過去幾乎相同的戰術,把他的精銳騎兵排在軍隊的最前頭。漢軍遭遇了楚軍的硬骨頭,打頭陣的漢軍像是碰到堅硬石頭的潮水一樣,很快就退了回來。第二批的漢軍在在樓煩的帶領下,吶喊著又沖向楚軍,楚軍的騎兵在樓煩的連珠弓弩的攢射下,紛紛從戰馬上跌落。

樓煩帶領的這批人馬已經殺到楚軍的中間地帶了,他們此前還沒有遭遇到強大的對手,這時正在興頭上。項羽的大軍分三面朝他們涌過來,漢軍大敗。

漢軍第三批次的攻擊部隊見前面的批次已經得手,他們是連忙催動戰馬,也加入到了戰團。現在被敗退的漢軍一衝擊,自己也稀里糊塗地往回逃跑,結果,三支漢軍都大敗而歸。回來的人馬只有出去時候的三停中的一停而已。

劉邦見到這個情景,趕忙指揮自己的軍隊避讓到了剛剛修建的壁壘里去了。項羽率領的人馬是輕騎兵,沒有攻堅的能力,也只好作罷,在原地和漢軍對峙著。

張良給劉邦提議:「大王,我們現在和楚軍對峙,楚軍一定是不會和我們打持久戰的,我們自己也不能打持久戰,因為我們的糧草攜帶得不多啊。現在,齊王韓信和魏王彭越的大軍彼此間距離拉得比較開,他們要是這個時候過來支援劉邦您,那就會給項羽留下可乘之機。他來追擊我們可只帶了少量的騎兵,輜重和大隊都是保留在了陽夏附近的山區。我們不能給他這個機會,他們要截斷項羽和他的大隊的聯繫。大王,請您下令,要韓信和彭越他們在項羽楚軍的外圍成犄角之勢屯紮,不要讓項羽可以偷過。同時,下令大將劉賈進入楚地,再命令大司馬周殷率領九江兵馬也入楚攻擊楚國腹地。大王您還可以利用一個人,只需要冊立他一個淮南王的頭銜,這個人就會成為項羽斷路人。這個人就是過去的九江王黥布,他和大王您可是老朋友了啊。他是一定會幫助您的。」

張良的話讓劉邦大喜,他馬上派出使者,向各地傳達命令去了。

對峙著的項羽,他又在想辦法要金蟬脫殼,想要乘漢軍的合圍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再回陽夏,奪取陽夏,退回楚國。但是,漢軍的追擊部隊就是遲遲沒有動靜。他們的人馬不運動,空隙也就形不成,那在運動中鑽空子的戰法就只好落空了,項羽萬分焦急。

劉邦命令追擊,到陽夏南面讓部隊駐紮下來,和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日期會合,共同攻擊楚軍。

此後,項羽一直陷入疲於奔命中,不停地被圍追堵截,雖然每次都能打敗漢軍,但兵力損失慘重,人數越來越少,整個部隊越來越疲憊,糧草供給成為他失敗的致命傷。

在陽夏駐防的楚軍久等項羽不至,他們開始動搖了。每天的逃散的士兵都在千人以上,剛開始,將領們還沒有動搖。後來,連一些將領也失心失德了,他們也在準備著逃回楚國去。因為他們聽說項羽在固陵西北被漢軍困住了,不能動彈。而又有謠傳說漢軍主力已經攻佔了楚國的幾處要地,現在的楚軍已經是背腹受敵,形勢危急了,每天逃散的軍隊就接近萬人了。

這個時候,統帥駐軍的軍師武涉再也坐不住了,他只好帶領剩餘的人馬向項羽靠攏過去。而在外圍屯駐的齊魏兩王的漢軍見楚軍十多萬步兵向項羽靠攏過來,並沒有掩殺過去,反而放開一條道路,讓這些楚軍過去了。

漢軍在楚軍全部匯合后並沒有立即開展什麼動作,而是三軍形成了一個品字形,把楚軍圍困在了核心的位置。項羽現在是殺氣大起,他決心從彭越的方向突圍出去。就在項羽下決心突圍的時候,彭越的部隊主動讓出了一條道路,他們和韓信的人馬合兵一處了。這條路乃是直通到楚地的捷徑垓下的道路。項羽心中大喜,只是他也明白,從這裡前往垓下的道路很是崎嶇,很不好走。但是,現在的項羽和楚軍還有得選擇嗎?他們只好取道垓下,準備越過垓下回到楚國。他們哪裡知道,在垓下,正有一場劫難等待著項羽和他的十萬楚軍。

劉邦的追兵已經把垓下給包圍了,而在通往楚國的一面,劉賈和黥布的兩路大軍也已經從楚國方向穿插到位,在垓下山東面設下層層包圍。看來,把項羽引入垓下,那可是劉邦集團苦心經營許久的事情。

但是,項羽畢竟是一代傑出的戰術專家,他應用的戰術,還不是現在的漢軍可以立刻發動攻擊去攻打得了的。這垓下也真得太難攻克了。所以,在兵圍垓下三天後,他們就一直沒有什麼動靜。而項羽的部隊,在山上駐防,雖然水源不用犯愁,但是糧草漸漸地有些接濟不上了。

劉邦馬上招來張良,問道:「我早就派人叫韓信和彭越領兵來支援,怎麼不見他們的人影呢?」

「韓信雖然被封為齊王,但不是大王主動分封的,是他自己請求所得。而彭越攻下樑地許多城邑,他難道就不想為王么?」張良的話一下子讓劉邦如夢初醒。

劉邦隨後聽取張良的建議,把由陳以東至東海封給韓信,把睢陽北部直至咨城封給彭越。果然,得到了分封,韓信和彭越馬上就帶兵出發了,與此同時,黥布、劉賈和新近背楚歸漢的大司馬周殷等率部也來會合了。面對敵人四面圍攻而來,項羽只得無奈地長嘆一聲,隨及下令撤軍。

在選擇逃跑路線上,項羽此時面臨兩難境地。如果乘韓信和彭越等人還沒有趕來之際,帶兵火速向自己的老窩彭城撤軍,那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化危為夷轉危為安。

如果先到垓下,然後再繞道靈壁回彭城,這樣要走好多的彎路,時間上就要耽擱較長。當時已火燒眉毛,容不得再多擔擱了,按理說項羽肯定會選擇直接火速向彭城撤軍。但項羽卻在這個生死攸關的重要時刻,選擇了第二種逃跑路線,先到垓下,再繞道靈壁回彭城。

原因是他最為心愛的女人虞姬,此時正被漢軍圍困在垓下。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項羽率楚軍退到了垓下。項羽剛剛見到自己日夜牽挂的虞姬,兩人還來不及訴說衷腸,劉邦率軍分成四路包抄過來了。直到這時,項羽第一次有了窮途末路之感,他此時唯一的願望就是帶著虞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彭城去。

然而,面對劉邦幾路大軍的合圍之勢,彭城竟也成了項羽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了。即便如此,危難中的他表現出了一個優秀將才的應具有的素質。他把所有的將領都聚集在一起,清點了一下,還有十幾萬。十幾萬相對於劉邦三四十萬聯軍來說是有點少。項羽當年只帶三萬精兵就殺得劉邦四五十萬聯軍丟盔棄甲,甚至連劉邦本人也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性命,人數對項羽來說,不是取勝的必要條件,論勇猛他如果說是第二,誰也不敢說是第一。

秦朝悍將章邯在碰到項羽前,每戰必勝,陳勝的革命軍幾乎全都是他一個人消滅的。但在項羽面前彷彿碰到了剋星一樣,每一次交手都敗得一塌糊塗。在巨鹿大戰中,眼看他就要攻下圍了數月之久的巨鹿了,然而,正是項羽的攪和使得他前功盡棄。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還不得不向項羽低下驕傲的頭。

拋開英雄氣概不說,從客觀上來分析,此時的項羽又的確是身處絕境,因為彭城之戰和這完全不同。劉邦他們當時因為輕而易取就奪得項羽的老窩彭城而沾沾自喜,存在夜郎自大麻痹大意之心。項羽當時做出果斷的決定,只精挑細選了三萬精兵從齊地出發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擊,他們行動迅速,作風勇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劉邦聯軍一個落花流水。

但現在是垓下,項羽對這其實根本就不熟悉。

項羽雖然擁有十萬之眾,但這個疲憊之師由於糧草的短缺,現在連飯都吃不上,試想,吃飯穿衣這是人最起碼的生存條件,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的話,還談什麼打仗。劉邦的聯軍從四面八方圍來,他們都是有備而來,而且士氣高昂,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徹底擊敗項羽。這和他們在彭城的驕傲輕敵思想已形成鮮明對比。

單從以上分析,項羽已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令他的處境更為艱難的是,劉邦身邊多了一個韓信,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韓信。項羽之所以會有被圍困的這一天,全是拜這個韓信所賜。韓信憑藉一個人的力量幾乎把天下的諸侯都搞定了。能說服的就招降,不能說服的就動武,總之哪裡「不平」哪裡就有他。

而如今這垓下大決戰已不可避免,名義上可以看作是劉邦和項羽的最後決戰,但實際上是韓信和項羽的對決。韓信是這樣對一場至關重要的大決戰進行部署的。垓下原本是個小地方,一夜之間聚集了四十萬人馬,頓時漫山遍野,人滿為患。劉邦雖然帶兵打仗多年了,但哪裡一下子統過這麼多兵。就在這時,他做出了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那就是及時把這三十多萬兵馬的指揮權交給了韓信。

事實上證明,劉邦這是一錘定音的舉動,使得韓信的才華在這一戰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大決戰前韓信首先選了十個出色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當然包括樊噲、呂布、彭越、周勃、曹參、灌嬰等勇冠三軍的人物了。然後把士兵分成十隊,每個人負責一隊。以十面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相圍,層層接應,緊密而有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等陣布好后,韓信親自帶了三萬精兵去挑戰項羽,大決戰的序幕正式拉開。韓信帶的人馬的數量是三萬,不知是巧合,還是韓信有意有所為,這正是項羽當年回救彭城所帶的人數。

項羽心裡正在感嘆著被圍著的滋味不好受時,見韓信主動來挑戰,二話不說就殺了出去。楚軍現在已經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謀士來為項羽排憂解難出謀劃策了。雖然有個別的將領覺得韓信獨自前來挑戰必定有陰謀,但他們只是感覺而已,他們誰也想不出除了和敵人硬碰硬的大決戰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

於是,在項羽的帶領下,楚軍傾巢而出,鋪天蓋地的殺聲響徹雲霄。韓信哪裡敢和項羽硬碰硬,比手上功夫,他再去華山練上十年二十年也白搭。既然硬對硬不行,那麼他只得採取了邊打邊逃的戰術。

項羽正愁沒抓住韓信,抽他的筋剝他的皮才解恨,馬上實行了千里追蹤戰術,你逃到哪裡,我就奉陪到底,追到哪裡。就在這樣,你逃我追,我追你逃,不知不覺已進入了韓信布下的陣中。正在這時只聽得一聲炮響,十面埋伏中的第一隊人馬出場了。周勃和灌嬰帶著漢軍殺出來了。

項羽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戰爭狀態了,面對四面湧現出的敵人,他一身絕技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只見他指南打北,指上打下,指東打西,直打得周勃和灌嬰兩人手忙腳亂。不多時項羽率領楚軍就衝出了包圍圈,第一關順利闖過。在闖第二關之前,項羽先說了一句開場白:「都說韓信用兵如神,原來也不過如此啊。」

劉邦命韓信率三萬人向項羽挑戰,向楚營大喊:「人心已背楚,天下已歸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大為惱怒,率眾衝殺出去。韓信且戰且退,把項羽引進埋伏圈。伏兵四起,一擁而上,把項羽圍在中央,他左右衝擊,體力漸漸不支,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所剩人馬不足三萬。正值隆冬,將士忍凍挨餓,軍心渙散。項羽眼看如此凄慘景象,卻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心中無限凄楚。

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裡,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於是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里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里傳出來的,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說:「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里有這麼多的楚人呢。」就這樣,歌在繼續,楚軍的逃離也繼續。逃離的楚軍中還包括項羽現在的左膀右臂鍾離昧和季布。鍾離昧是項羽手下最得力的部將,而季布在龍且死後,頂替了他的位置,他同樣是項羽手下最為得力的部將。他們兩個本來是誓死也要跟隨項羽拚命到底的。但十面埋伏這一戰令他們太震驚了,項羽雖然憑著勇猛和強悍,成功突圍,但他們心裡第一次產生了恐懼,韓信的計謀徹底征服了他們。本來他是不怕死的,但在親信部下的勸說下,只好夾在楚軍中逃了。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漢兵己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歌未吟罷,虞姬已是潸然淚下,項羽聽虞姬歌聲,聲情凄咽,不覺心傷,也流下許多眼淚。左右侍臣,皆情不自禁,悲泣失聲而不忍抬頭。忽然聽到營中更鼓已擊五下,項羽回頭對虞姬說:「天快亮了,我當冒死出圍,你怎麼辦?」虞姬說:「妾蒙大王厚恩,追隨至今,今亦當隨去,生死相依;倘得歸葬故土,死也甘心!」項羽說:「你這樣的弱質女子,怎能出圍?你可自尋生路,我大概要當與你長別了。」虞姬突然擦乾眼淚站起來,拉著項羽的手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也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

說到這,就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中一橫,頓時血濺珠喉,一道香魂歸於渺渺天際。項羽來救已經來不及,只有撫屍痛哭,命左右掘地為墓,將虞姬屍體埋葬。

一場英雄美人柔腸寸斷的訣別流傳千古,這位二十六歲的虞姬面對死亡的突然降臨,面對生命悲壯的終結,她不想成為夫君的拖累,不想成為漢軍的獵物與飾品,而是大義凜然平靜地走向人生的盡頭。

虞姬和項羽應該是年紀相若,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既然喜歡為什麼沒有娶虞姬呢?一來恐怕是處於戰爭時期不方便,二來恐怕也是門當戶對的問題在作祟。貴族可以不怕死但不能不怕丟面子失掉尊嚴。當項羽唱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時候,作為一個羸弱的女子,沒有驚慌,沒有絕望,有的只是「漢兵以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剛烈傲骨。

像虞姬這樣一個有傲骨的女子,在那樣一個時代如果不是對項羽有著刻骨的崇拜與愛戀,是絕對不會作出那樣剛烈的詩句。而且虞姬和呂后的不同之處在於,她不會利用喜歡自己的男人而去影響他的思想,操控他的行為滿足自己的私利。她會做的,很可能就是默默的為項羽斟酒,聽他說說心裡話。一個戰爭時期的男人,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理需要,那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但是能夠一直走南闖北都隨軍侍奉在身邊,必然是能給予他一個精神和心理安慰的溫柔女子。

項羽的一生無比值得,事業上,他實現過每一個男人都夢想摧天撼地號令四方的的夢想,而且完全符合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愛情上,有虞姬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同生共死,不離不棄。江山、紅顏、威名等等,一個男人應該擁有的一切他都擁有過。而且他也沒有讓我們失望,讓我們這個早已失掉了貴族傲骨精神的民族失望,拒絕投降苟且偷生,亂軍中橫刀自刎維護了自己一世的英明與尊嚴。千古英雄項羽實為第一人,有誰能出其右!虞姬愛上這樣的男人,陪伴他度過短暫的一生又有何憾呢。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決定乘夜突圍。天蒙蒙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庄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裡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說罷,他把二十八人分成四隊,面向四方。這時,漢軍把他們重重包圍起來。項羽對他的騎士們說:「我為你們殺漢軍一名將領!」於是,叫四隊騎士向四方衝去,並約定在山的東面分別集合。一切安排就緒,項羽大喝一聲,縱馬沖向漢軍,漢軍紛紛潰散,四下逃命,項羽果然斬殺了一名漢將,這時漢將楊喜正在追逐項羽,項羽對著他瞪起眼睛,怒吼一聲,嚇得楊喜人馬俱驚,後退了好幾里。

項羽按事先約定跟他的部下在三處會合,漢兵不知項羽去向,也只好兵分三路,分別把楚軍包圍起來。項羽縱馬衝殺,斬了漢軍的一名都尉和幾十名士兵,再次聚集他的部下,只損失了兩人。於是項羽得意地對他們說:「我打仗的能力如何?」騎士們說:「正如大王所說的那樣!」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烏江水滔滔,對面就是熟悉的土地,江面上風平浪靜甚至連一條渡船也沒有。前無進路後有追兵,項羽自知已經無力回天。項羽看著手下的殘兵,苦笑一聲,莫非我西楚霸王今天就要死在小人刀下?

恰巧烏江亭長把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什麼辦法渡江。」

項羽笑道:「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裡感到慚愧嗎?」

他拉著烏騅馬,對烏江亭長說:「這匹馬我已經騎了五年了,英勇無畏,曾經一天跑過一千里路,我不忍殺掉他。我知道你是個忠厚長者,就把它送給你吧。」

正這時,漢兵又追上來了,項羽見亭長始終不肯離開,用力一把推開了船。亭長的淚水流個不停,對項羽最後抱了抱拳:「珍重。」說著掉轉淚臉划著船向前使去了。此時,烏騅寶馬被亭長帶走後,項羽再無牽挂了,他開始了最後的拚命。

項羽讓將士們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漢軍接戰。在此期間,光項羽一人就殺死殺傷漢兵成百人,他自己也受傷十幾處。他就算再勇猛,終究是人,不是鐵打的,逃了這麼久了,又打了這個多惡戰了,已是到了極限。在混戰中,他身上也受了十幾處重傷了。血一點一滴從他身上流下來,生命也正一點一滴走向盡頭。

項羽知道自己就要堅持不住了。這時他回頭看見漢軍騎兵中的司馬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這時已背楚歸漢),呂馬童把項羽指給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誰要能得到我的頭,漢王就賞千金、封萬戶侯,我就成全你吧!」他覺得自己氣數已盡,上天從未讓他經歷這樣慘重的失敗,這一次他覺得失上天在懲罰自己。天命難違,失敗是必然了,那麼死也是必然的了。他不願意苟且地活著,他要有尊嚴地死去,他仰天長嘯,刀過之處鮮血飛濺。

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倒在了烏江邊,倒在了歷史的書脊上。烏騅馬察覺到自己的主人離去的徵兆,縱身跳進江中,要與主人一同死在今天。

漢軍爭相去搶霸王的屍體,獲勝的不是一人,而是五個人,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項羽身的一部分,這五個人是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王翳。本來劉邦定下懸賞的人只有一個,但後來劉邦見他的大冤家、大對頭被除去了,高興之下都給了他們的重賞。

王翳,砍下了項羽的人頭,被封為杜衍侯。楊武,得到了項羽的右腳,被封為吳防侯。呂勝,砍下了項羽的左臂,被封為涅陽侯。最先被項羽獅子吼嚇得連退了幾里路的楊喜,得到了項羽的左腿,被封為赤泉侯。而那個被項羽主動親近,理應得到全屍的呂馬童因為手腳慢了點,最終得到了項羽的一些零碎殘骨,被封為中水侯。而一千兩黃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了。

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走了,這一年他三十一歲。

項羽是想活的,但是虞姬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八千江東子弟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劉邦傷透了他的心。劉邦的一次次背信棄義,讓他厭倦了戰爭;虞姬死了,得了天下又如何,美人走了。

他是霸王,他說的話誰也不能改變。項羽死了,但是在人們心中卻活過了千年,人們或讚歎或惋惜這位失敗的英雄。反是劉邦雖然坐穩了江山,成了漢高祖。但是他始終擺脫不了無賴的影子,漢朝建立以後若不是心狠手辣的呂后在為他打點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後來文武雙全的漢武大帝。

他不是敗給了劉備這樣的小人,他是敗給了劉邦身邊的謀士們,更是上天在陷害!他自覺已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已無顏再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充滿了絕望和欺騙。他雙膝跪地,把沾滿敵人鮮血的劍擦乾淨緩緩靠近自己的脖子,抬頭仰望蒼穹,眼角分明有淚,但是他依舊沒有哭出聲來。

《史記》記載:「起兵八年,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他是一個軍事天才,戰場上的長勝將軍。或許是他的人生太順利了,經受不了大的打擊。

項梁起兵時,項羽才二十四歲,他當起義軍的副統帥,二十七歲當諸侯盟軍的統帥。他從沒有遭遇像垓下如此的恥辱,如四面的楚歌讓他也有些害怕了。他實在是一個失敗不起的人,如果他的人生多經歷一些大風浪,或許他可以忍辱負重地回到江東卧薪嘗膽東山再起。

為什麼沒有勇氣繼續和劉邦斗下去?垓下之圍,是項羽軍事上最大的失敗,烏江自刎是項羽最悲壯的戰鬥。面對滔滔烏江水,項羽難道怯懦了嗎?在鄔江邊項羽也是在殺斬殺漢軍首級百餘,自己也身受數十創,最後才引劍自刎的,他連死都不怕為什麼怕和小人劉邦再打一仗?可是他是曾經戰無不勝的項羽,所以只有選擇自刎才能保住自己的輝煌,才能不讓後人恥笑!項羽也是那麼地脆弱,刀過後那個力拔山河氣蓋世的霸王從此灰飛煙滅,留下了因為他而滿目瘡痍的天下還有他的千古遺恨。

他是可以活下去的,就算是投降,憑他的聲望,他可以苟且地活著。但是這個人不是別人,他是曾經的西楚霸王,萬人之上,現在怎會對你劉邦俯首,你劉邦算什麼。於是他寧死不屈,於是他自刎了。他可以很好地活著,甚至可以捲土重來,甚至最終建立國家,但是他不肯過江東。他是項羽,當年的八千江東子弟和他一起渡江,最後只有他一人落魄地回去,豈不遭江東父老恥笑。

項羽死得不值,但是他的失敗是註定了的。項羽也是會玩陰謀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戰玩過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若果他能多玩幾次的話就不會有後來漢朝。巨鹿之戰中,作為副帥的項羽冒以下犯上的掉腦袋的危險果斷地斬殺按兵不動的主帥,然後帥兵迎敵。那是關乎秦末起義戰爭成敗與否的關鍵一役,巨鹿之戰的勝利也奠定了項羽的軍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倒的當時歷史舞台的最中央。

項羽剛開始在軍事上表現是極端優秀的,但是在政治上卻一直都走錯路,極端幼稚。先是坑殺長平一戰投降的俘虜四十萬,而後又在鴻門宴上優柔寡斷讓劉邦逃脫,鴻溝議和,劃界而治,主動放棄在望的勝利,這樣的一錯再錯,到最後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劉邦可以死幾回,但是次次化險為夷。項羽只該死一回,但是他還「迫不及待」。垓下的失敗可以說是項羽軍事上的滑鐵盧,但是絕不是說從此他就沒有了和劉邦平起平坐的資本。江東父老應該還是會繼續支持他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依舊是無人能敵的,只要在以後多多採納賢能人士的意見,他還是可以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與劉邦再次抗衡的。但是因為他是西楚霸王,他曾經以自己的三萬兵力擊潰劉邦的五十六大軍,甚至在滎陽差一點俘虜了劉邦。

劉邦幾次敗得一敗塗地,但是他沒有喪失求生和求勝的慾望,而項羽卻是一場垓下之敗就讓他喪失了東山再起的信念,他是西楚霸王,垓下一役他就敗不起。垓下之圍讓他覺得從此已無臉再面對世人,無法再抬起頭來做人。

或許是項羽太自矜功伐了,太不計小謀了,也或許是劉邦出身低賤,又太富有心機了,人們從來就瞧不起善用心機的人,所以就忘了從項羽身上去尋找原因。小人物常常不被別人放在眼裡,而因此他們往往就更懂得掙扎,哪怕是使用卑鄙的手段。

雖然用卑鄙和高尚這兩個詞來形容劉邦和項羽很不合適,但每到此時,人們常會想到北島的那兩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話用在這裡雖不貼切,但是不是多少有一點道理呢?處心積慮的人總比心無城府的人的路要寬的多,過去現在都一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把一個失敗的英雄寫得氣勢磅礴,呼之欲出。可見古代的才女美女敬佩的也是項羽這樣剛烈的男人,敬佩他們寧死不屈的英雄氣魄。不以成敗論英雄,成王的不一定坦蕩,成寇的不一定非英雄。

有人對項羽的意氣用事不屑一顧,認為他忍辱負重過了江東,可能歷史就會重寫,可重寫也不過多了一個或昏庸或殘暴的帝王,可史冊上卻少了一位大英雄。

過了江東,項羽就不再是項羽,他和苟且偷生之流沒什麼區別了。丟下八千江東鐵騎,丟下自刎的虞姬,他一個人過江東去,何顏面去見江東父老?項羽就是項羽,他無法救自己的兄弟,自己先行而去,以死向父老兄弟謝罪。他不憐惜自己的命,他先是性情中人,他有情。兄弟情,夫妻情,江山可以不要,卻要對的起兄弟妻子,死又何惜?這種氣魄胸懷怎不讓人震撼?

劉邦垓下之戰大獲全勝,只有魯縣人還為項羽堅守,不肯降服,因為懷王當初封項羽為魯公。劉邦就率領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縣的父老們看,魯人這才投降。於是,劉邦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穀城,然後回師定陶,驅馬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他的兵權。

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都懷有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項羽忽視側面戰場同正面戰場的配合。在戰爭規模空前擴大、客觀上存在著正面、兩翼、敵後等各個戰場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戰爭經驗,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戰場,不認真組織和指揮其他戰場的配合,雖然在正面戰場打了許多勝仗,最後兩翼和後方全部丟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劉邦則相反,他在楚漢戰爭中首次創立了多戰場互相配合的指導藝術。他知道敵強己弱,單純地正面相撞只能失敗,要打敗項羽必須有各種力量、各種手段和各個戰場的配合,正面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牽制,北方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進攻,敵後戰場的主要任務是干擾,還有一個由陳平指導的間諜謀略戰場,其主要任務是瓦解楚軍的領導集團。正是通過這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戰爭全局上的優勢和勝利。

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智力等各個方面實力的全面競賽,每一個方面都會在不同情況下給戰爭的勝負帶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問,優勢一方總是有較多的勝利希望,而劣勢一方總是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危險。

就上述問題而言,項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個錯誤,都不會導致全局的失敗。相反,劉邦如有一個問題處理不當,都無法取得全局的勝利。可見項羽的失敗,教訓實為深刻;劉邦的勝利,確實來之不易。綜觀戰爭全過程,項羽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力取勝,即司馬遷所說:「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這就是項羽的根本錯誤,即單純迷信武力,認為只要在戰場上打勝仗就會取勝,這是完全錯誤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上一章下一章

八大決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