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上海人的心理品性,我想先講三點。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以個體自由為基礎的寬容並存。
只要不侵礙到自己,上海人一般不去指摘別人的生活方式。比之於其他地方,上海人在公寓、宿舍里與鄰居交往較少,萬不得已幾家合用一個廚房或廁所,互相間的摩擦和爭吵卻很頻繁,因為各家都要保住自身的獨立和自由。
因此,上海人的寬容並不表現為謙讓,而是表現為「各管各」。
在道德意義上,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義上,「各管各」或許更貼切現代寬容觀。承認各種生態獨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認到可以互相不與聞問,比經過艱苦的道德訓練而達到的謙讓,更有深層意義。
為什麼要謙讓?因為選擇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讓你就要與你爭奪。這是大一統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點。為什麼可以「各管各」?因為選擇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誰也不會吞沒誰。這是以承認多元世界為前提而派生出來的互容共生契約。
上海下層社會中也有不少喜歡議論別人的婆婆媽媽。但即使她們也知道,「管閑事」是被廣泛厭棄的一種弊病。調到上海來工作的外地官員,常常會苦惱於如何把「閑事」和「正事」區別開來。在上海人心目中,凡是不直接與工作任務有關的個人事務,都屬於別人不該管的「閑事」範疇。
上海人口語中有一句至高無上的反詰語,曰:「關儂啥體?」意思是:「關你什麼事?」
在外地,一個姑娘的服飾受到同事的批評,她會就批評內容表述自己的觀點,如「裙子短一點有什麼不好」、「牛仔褲穿著就是方便」之類。但是一到上海姑娘這裡,事情就顯得異常簡單:這是個人私事,即使難看透頂也與別人無關。因此,她只說一句「關儂啥體」,截斷全部爭執。說這句話的口氣,可以是憤然的,也可以是嬌嗔的,但道理卻是一樣。
在文化學術領域,上海學者大多不願意去與別人「商榷」,或去迎戰別人的「商榷」。文化學術的道路多得很,大家各自走著不同的路,互相遙望一下可以,幹嗎要統一步伐?這些年來,文化學術界多次出現過所謂「南北之爭」、「海派京派之爭」,但這種爭論大多是北方假設的。上海人即使被「商榷」了也很少反擊,他們心中回蕩著一個頑皮的聲音:「關儂啥體?」
本於這種個體自立的觀點,上海的科學文化在一開始總是具有可喜的新鮮性和獨創性。但是,往往又「個體」得過了頭,小里小氣地不知道如何互相合作,如何依靠他人提升,如何進入宏觀規範,因此總是形不成合力,成不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