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兩板斧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兩板斧

,三國之謀伐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滿城的煙花聲中,章武十三年如約到來,洛陽城舉城歡慶,過年氣氛到了頂點。

劉備在卻非殿舉行了盛大的晚宴,除了必須要當值的官員以外,洛陽五品以上的官員、勛貴、諸侯、散官悉數到場,共度新年。

晚宴一直持續到午夜,朱雀門外的那一盞明燈也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清晨,前來圍觀的百姓絡繹不絕,議論紛紛。

整個華夏文明歷史上只有兩次半讓世界矚目的浩瀚文明,一次強漢,一次盛唐,明初也僅只能算半次。

因為明代除了鄭和下西洋以外,幾乎就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完全不像漢唐那樣海納百川。

而漢唐進行對比的話,唐朝不管是對外影響還是綜合整體實力,還要強過大漢。

漢朝是對外影響的開拓者,通過西域絲綢之路,商品貿易遠達羅馬。

盛唐則是發揚光大者,真正的海納百川。

那個是時代帝王輕生死,英雄重然諾。人民有血性,詩歌鑄盛唐。

自信包容開放,文化飲食璀璨輝煌。禮教的束縛還不像宋代以後那麼變態,婦女得到空前的尊重。

類似於後世的美利堅,很多人都以成為大唐人為榮,高麗王族寧願成為大唐的一個小小將軍,西域國王賴在長安不想回家。

按照杜甫的說法「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

由此可見,大唐無論是在經濟、文化、軍事、農業、外交、科技上,都幾乎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

相比之下,大漢還是差了一點。

主要也是因為大唐兩次盛世實在是太璀璨。

大漢雖有絲綢之路,也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社會秩序遠不如盛唐那麼繁榮,漢武帝後期還差點翻車。

但時至今日,強漢再次崛起。

被後世稱為章武大帝的劉備成為皇帝之後;重用陳暮、荀彧、沮授等賢臣,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復了強漢的盛世面貌。

政治上劉備改革機構;恢復丞相制度,設立內閣,對吏治進行了整治,削弱地方主官權力,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重用賢臣,修訂律法。

經濟上,劉備制訂經濟改革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打擊莊園地主,大力發展農業。

文化上,採取開放的積極政策;不打壓佛道,要求佛道正常納稅;不阻止百姓有正常的信仰,打擊邪魔歪道;提倡教育治國,法制治國;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婦女。

並且通過印刷業普及知識,推動詩詞歌賦小說等文化載體發展;發展戲劇、歌舞、體育,引進國外樂器,發展本民族樂器,開拓新文化,以此娛樂大眾。

教育上,在全國實行六年免費教育制度;發展鄉學、縣學、郡學以及州學。要求女性和男性一樣正常上學讀書;積極發展名為科學的新式學問,提出口號「教育興國,科技強國。」

軍事上,劉備對兵制進行改革,設立六大軍區,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屯田,積極擴張疆域,北擊匈奴鮮卑,南破交州蠻越,西平川蜀彝夷,東據三韓倭奴,將大漢領土增加了上百萬平方公里。

還有其它一系列改革,比如引進外來高產作物,推動科技發展,開挖大運河促進國內經濟繁榮,加上從倭奴島流入的大量白銀黃金,通過一系列經濟措施,使得大漢迎來了一次盛況。

這是大漢自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以來又一次盛世。而且比之前面五次,這次盛世更加空前繁榮,已經有向著唐朝開元之治的盛況靠攏的趨勢。

不過目前來說,劉備創造的繁榮盛世還並沒有達到開元盛世的高度。因為開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以及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從唐太宗貞觀之治結束的西曆649年到唐玄宗開元之治的起始西曆713年,中間相距64年。除了武則天時期出現了政局動蕩以外,國家並無整體衰落。

通過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奠定基礎,當唐玄宗時期政局恢復穩定,又採取了一系列高明的為政措施之後,厚積薄發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反觀劉備接手的是個什麼爛攤子?

王朝末年呀。

上一次大漢盛世還是120多年前漢明帝漢章帝時期的明章之治,無法給劉備留下任何政治遺產。

所以眼下的繁華,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迅速催生出來的虛假繁華。

因為從農業上劉備是從海外引進的高產作物,快速提高了國內的生產力,達到了短時間內養育大漢百姓的成果。

在經濟上是從海外掠奪金銀銅礦來彌補本國的虧空,相當於走羅馬帝國不斷搶奪劫掠來填補國內的路子。

一旦停止對海外進行掠奪,那麼國內由於修運河而造成的巨大財政虧空,能瞬間讓這個帝國崩塌。

所以想要達到真正的繁榮鼎盛,還需要大運河全面開通,國內經濟真正做到完美內循環,再加上西域平定,絲綢之路以及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啟。

如此才能做到生生不息,利用強大的製造業維持經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短時間內靠採礦來維持國家運營成本,有些坐吃山空的意味。

不過離這個時間也已經不遠,因為等到章武十三年的時候,南方運河基本已經完全通航,廣州成為大漢自青州之後第二個通航口岸。

大漢的船隊南下東南亞,從那裡統治了當地土著,在東南亞尋找礦產、香料、木料,同時讓當地人在東南亞種植水稻、橡膠、水果,以填補國內空缺。

同時船隊繼續向海外探索,有通過東南亞地區,繼續南下前往澳大利亞的,有往西順著海岸線繞過新加坡,到達了孟加拉灣的,甚至還有繞過印度最南端的斯里蘭卡,到達中東和非洲的。

像這樣的遠洋船隊在如今的大漢已經是常態,因為朝廷是支持這樣的活動。隨著青州兩次海外探索成功,一次在日本發現大量金銀銅礦,一次在美洲發現金銀銅礦以及各種產物。

大漢民間對於出海的熱情十分高漲,廣州港、青州港、瓊州港,每年出海的人絡繹不絕,逐漸開始衍生出了海上絲綢貿易,雖然貿易規模還不大,但至少這是個好的開始。

不過有一樣東西朝廷嚴厲禁止,那就是奴隸貿易。

大漢廢除奴隸制度,提出人人平等。因此不允許有人前往日本、東南亞、三韓以及東北地區抓捕奴隸來衍生黑暗與罪惡。

倒不是朝廷有多光明正義,而是在朝廷的眼中,這些地方將來都是大漢領土,地方土著也將是大漢百姓。

像上述地區土著長相都與漢人相差不大,完全可以納入統治範圍,沒必要進行三光政策。

至於黑奴貿易就更加不存在,目前朝廷也僅僅只是探索到了海外,知道了有這麼個地方。連接觸都還沒有接觸,更說搞什麼三角貿易。

反倒是如果大漢不禁止奴隸貿易的話,美洲土著就有可能遭殃。

因為印第安人是純純的傻白甜,北美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不太友好,南美的印第安人卻跟漢人的關係非常不錯,想抓捕或者欺騙他們來大漢當奴隸,輕而易舉。

但大漢朝廷對於北美也是看作是囊中之物,印第安土著未來也將成為大漢子民和打工人,所以自然嚴令禁止。

同時朝廷還在開發北美,與北美西海岸修建城市,鼓吹同一民族論,編造故事說印第安人和漢人一萬年前是一家,對印第安人進行思想教育,雇傭他們來漢人的北美莊園打工。

甚至如今朝廷已經在北美設置了美洲都督府,在北美實行民族融合統治,與當地的印第安人首領合作,對他們進行文明開化教育,共同發展繁榮。

雖然過程肯定也會伴隨著一些武力衝突和流血犧牲,但相比於盎撒野蠻人的屠殺政策,大漢的政策已經算是非常溫和的了。

當然。

這個過程還僅僅只是個開始。

紮根於北美的漢人只是少數,真正的大漢本土依舊持續著輝煌和昌盛。

隨著章武十三年的新年剛過,又是一年忙碌的日子。

朝廷官員們該休年假的休年假,該頂班的來頂班。百姓們該種地的種地,該修渠的修渠,大漢帝國首都依舊維持著它往日的秩序。

到三月份,春暖花開。

已經九個月沒有消息的西域戰報總算是姍姍來遲。

關羽和張飛合圍了匈奴人和鮮卑人,大批北方少數民族投降,大漢此次出兵西域獲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張郃於龜茲一帶狙擊了貴霜帝國的東進,頑強抵擋了數十日,最終配合騎兵裡應外合,大破大月氏的軍隊,挫敗了貴霜帝國遠征西域,想囊括中亞的陰謀。

在章武十二年下半年,關羽張飛大軍回援,主力部隊趁勢西進,一路連破大月氏佔領的十餘個國家和城池,把他們打退至大宛國的貴山城。

貴山城易守難攻,漢軍攻打了十多天,最終還是沒有攻克。

畢竟他們這次遠征只是帶了一定數量的火器,沒有帶大炮這種攻堅裝備,導致面對貴山城這種城高牆厚的堡壘,很難正常突破。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糧草補給,雖然光糧草囤積就花了半年的時間,最夠大軍在西域兩三年的用度。

可西域實在太大了。

從西域最東端的玉門關一帶,到西域最西端的蔥嶺、大宛、烏孫地區,直線距離接近兩千公里。

如此漫長的補給線,即便是大軍糧草充足,想短時間內運過去也沒那麼容易。

反觀貴霜帝國也面臨著補給線問題,可隨著他們被一路打退,越往後面退就越接近自己的國土,補給反而更加容易。

因此關羽和張飛在圍攻了貴山城十多天,因為糧草即將耗盡而退兵之後,先屯兵於疏勒國,以待糧草。

從章武十一年初,到如今章武十三年,關羽和張飛已經兵出西域兩年的時間。

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趕路上,真打的戰役卻很少。

戰報抵達朝廷。

劉備知道關羽張飛已經大勝,現在正屯兵繼續進攻,便與內閣商議讓他們回來。

他認為既然二人取得了重大勝利,貴霜帝國已經無力再東進,那麼繼續西進也沒有意義,徒勞消耗國力,還不如先回師,只派少量漢軍駐紮西域,統籌西域諸國的兵力,繼續對貴霜帝國進行打擊。

這個提議得到了內閣大部分人的贊同,包括沮授、荀彧、賈詡、鍾繇、荀攸以及從并州回來的田豐都覺得沒有問題,唯獨陳暮認為應該繼續進攻,消滅大月氏來犯之敵。

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貴霜帝國對西域虎視眈眈,現在僅僅只是把他們擊退,而不是把他們殲滅。等漢軍退後,他們很有可能席捲重來,再騷擾西域。

到時候如果再出兵,就更加耗費國力。還不如趁此機會,直搗黃龍,把來犯之敵盡數殲滅。

最好是能夠威脅到貴霜帝國本土,讓他們感覺到害怕。

只有這樣,西域才能換來百年太平。

就好像漢武帝時期,明明已經把漠南的匈奴人驅逐走,可他還是要耗費國力遠征漠北一樣,只有把敵人全部消滅掉,讓周邊處於短暫真空期,才能維持帝國的穩定。

陳暮的提議說出來之後,內閣眾人就都不反對了。劉備雖然心中挂念著老二和老三,最終也認為陳暮說得不無道理,因而應下。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陳暮剖析問題研究本質,他告訴眾人,漢朝強盛離不開絲綢之路。

雖說如今絲綢之路已經可有可無,因為靠著劫掠日本,大漢國內的金銀銅暫時不缺。然而經濟繁榮自然不應該只靠掠奪,對外貿易產生順差才是大國崛起的資本。

打西域就是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的穩定,至少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貿易就不可能靠航運,繞過好望角也太遠了些。

而在大漢這個時代,人類社會從西到東只有羅馬——安息——貴霜——大漢這四個帝國正處於封建時代。

其餘世界完全就是原始社會。

恰好絲綢之路就連接了這四個帝國之間的貿易路線。

也就是說,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絲綢之路是唯一能夠展開貿易的道路。

控制了西域,就掌控了整個亞洲的貿易體系。

如果能夠繼續西征,把貴霜帝國打服,把西域完全控制在手裡。

那麼大漢在西方靠絲綢之路攫取從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以及貴霜帝國來的金銀銅幣。

在東方靠海上遠洋挖掘從日本、三韓來的鐵礦、金礦、銀礦、銅礦,再南下去澳大利亞挖礦,再去美洲挖礦。

左手拿茶葉、絲綢、瓷器。右手拿礦鏟、礦車、礦帽。一邊做買賣,一邊開新礦。從東西方兩個世界賺錢,滋養大漢本土。

然後國內發展科技和教育,開挖運河加強南北經貿流通。這兩板斧下去,帝國想不強大都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謀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謀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兩板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