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午攻勢(三十三)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午攻勢(三十三)

白千帆想過許多次自己的人生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每一次,他所設想的結局都是不一樣的。

在最初的時候,他第一次跟隨父親踏上戰場上時,那時自己還是十七八歲的少年,麓川和阿瓦還沒有像如今的張狂和混亂,還算是安分地服從於大明的威勢之下。

對於當時的他,以及絕大多數雲南衛所的戰士們,他們的戰場在交趾,那裡是他們建功立業的地方,跟隨張輔將軍,他們戰無不勝,越勇敢的人,就能獲得越多的功勛。

當時的他,在想象中,幾乎是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戰死的,相反,他想的是自己有一天立下來了天大的功勛,從此進爵封侯,蔭庇子孫,能夠像沐家一樣鎮守一方,就算是死,也是在後輩和家人的簇擁之下享盡榮華富貴之後死去。

而當他死去的時候,不僅自己的妻妾會為自己悲傷,也會有無數自己的敵人彈冠相慶,慶幸一位強敵的死去。

這種想法,說是年少氣盛,再準確不過了。現在的白千帆,想起來那時的自己,也忍不住有種啞然失笑的感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按他的理性來說,他是想狠狠地諷刺批評一番那時候的自己,但是想一想,如果現在的自己如果還是在永樂年間,英國公張輔將軍的率領之下作戰,大概還是會保有幾分當時的少年意氣吧。

說是自己改變了,不如說是世道變了。唯有苦澀。

而到了後來的中年,情況慢慢變得不對了。

儘管他接替了父親千戶的官位后,又因為積累戰功升到了指揮使的位置,一時間也算是走到了一方中級軍官的頂點,也是人生有成,放到讀書人身上,就像是最終中舉登科一樣,一輩子算是有了個交待。

但是他卻失去了當年的快樂,這裡一方面有自己中年喪子,家業無繼的消極,另一方面,也是事業上的。

對於在戰場上征戰幾十年的白千帆來說,戰爭是他生命的一大部分,他以自己的軍功和自己手下士兵的精銳為人生最大的信念與驕傲,而戰爭上失利,也是對他沉重的打擊。

先是在英國公張輔將軍的不在的情況下,他隨軍跟隨沐晟將軍在交趾的戰事中遭遇失利,雖然自己沒有犯什麼大錯,但是戰爭失利的打擊卻是實實在在的,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其實沒有經歷過多少真正意義上的敗仗,但是在張輔離開后,在交趾的戰場上,白千帆第一次經受到了真正的打擊。

曾經在大明的兵鋒面前不堪一擊的敵人,變得越來越頑強,越來越強大,漸漸地,大明的軍隊不僅無法獲得摧枯拉朽的勝利,連只是取得戰術上的優勢都很難了。

再後來,大明的軍隊居然變成了那個處於劣勢的一方,不斷失去自己的利益和掌控的地域,並且為了奪回失去的利益與敵軍進行曠日持久的漫長戰爭,而到了最後,居然在這種消耗戰中,大明也變成了失利的一方。

隨著不斷的戰事失利,軍隊也開始變得弱小,精銳的部隊越打越少,新兵上了戰場就很快陣亡,又有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沉淪,徹底成了扶不起來的敗軍之兵,很難經歷淬鍊成長為精銳的戰士。

精銳的部隊開始出現了不斷圍繞著主要的高級將領集中的趨勢,除了領兵的總兵,副總兵以及以下的高級將領率領的親信隊伍之外,其他沒有背景關係的部隊的傷亡消耗越來越大,漸漸地無法支撐隊伍的維持,一些衛所的隊伍從此開始崩潰,開始無法繼續保持足夠的戰鬥力。

除此之外,普通的部隊也是開始逐漸退場,退出一線的戰場,退出支援援護的第二線戰場,退出最後防線的戰場,直到退出到自己原本的衛所,而大量的傷亡也影響到衛所本身,衛所的組織開始走向崩潰。

先是衛所主力部隊的逐漸消失,再接著是衛所中堅力量部隊的逐漸崩潰到消失,只剩下少數的老弱病殘的衛所已經繼續維持住自身,別說是繼續參加戰爭,連自己的周轉都無法繼續維持下去,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量的衛所逃兵,不僅不能吸納到新鮮的血液,原本你的衛所軍人也開始不斷的逃走。

這種崩潰就像是從中心開花的潰敗,真正的崩潰發生時,先是衛所的核心開始崩潰,靠近大明中心地區的衛所先是走到維持的極限,無法繼續供應更大的人力,接著是邊緣衛所因為得不到內部的支援,開始在巨大的壓力下逐漸傾頹。

傾頹的邊緣衛所開始因為巨大的壓力而變得瀕臨崩潰時,外部戰爭的失利就成了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邊緣地帶的衛所開始徹底從內得不到任何支援,在外部又面臨巨大的壓力,外部的力量又因為戰爭的失利而無法給予衛所足夠的支援。

原本的衛所構成是分為兩個部分,內部地區的衛所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軍戶的人數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實際上是接近於無增無減,或者說伴隨著人口代際穩步增加的,總體來說是處於穩定的。

他們要承擔的任務,是在戰爭時期向邊疆的衛所提供兵員,集結成大規模的軍隊,在戰爭時期的高級指揮將領的指揮下進行戰鬥。而邊疆的戰事不順,讓這些內部地區的衛所的兵力投送能力逐漸抵達了一個極限,為了保證自己的基本穩定狀態,這種來自內部地區衛所的兵力投送開始逐步緊縮。

但是如果說內部地區的衛所還有得選擇的話,邊疆地區的衛所就別無選擇了,敵軍就在眼前,他們必須要戰鬥,敵軍弱小時,他們需要戰鬥,當敵軍強大時,他們也必須戰鬥,就算是強大到自己已經不是對手,但是為了保護大明的利益,作為大明的軍人,他們也要戰鬥。

從這個角度上,明宣宗反而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這些人,只不過就算是這些人,也是願意為了,或者不願意,但是被命運和使命所支配,在為了大明和這片土地的遙遠未來而選擇戰鬥的,明宣宗放棄了這些,拯救了一些還活著的人的生命,卻出賣了已經死去了的,以及活下來的人的靈魂。

這些事情,白千帆自然想不明白,他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大明邊疆的老兵,一個身經百戰的普通中級軍官,他所知道的是,原本依靠內部衛所提供軍力支援的邊疆支援,因為戰事的不順利和大量戰爭的消耗,而變得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內部衛所的支援。

壓力變得更大的同時,因為外部戰事的不順利,本來外部衛所依靠勢力範圍的擴張而新建衛所或者新招募士兵的方式也開始變得難以發揮作用,及時生效了。

內外都缺人,戰事的壓力的情況又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開始依賴一定程度上的招募兵制,這些招募兵的實力參差不齊,有一些人被精挑細選出來,充作高級將領的親兵,實際上參加的戰鬥反而是少的,平白增大了戰爭的資源供應負擔。

而剩下的許多人,則是作為民夫來供應大軍使用,說的好聽點,叫做預備兵役制,但是這些處於衛所編外的預備兵,在明英宗時期還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裝備與訓練,讓這些士兵能夠具備足夠的戰鬥力,而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戰爭的耗費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能夠取得的戰果卻越來越有限。

而如果以這種最終的結果來反向評價明宣宗當時的戰略的話,可能反而是無比正確的,是唯一可以做的選擇,放棄這種白白消耗資源卻無法獲得足夠實際利益的地方,是再正確不過的決策了。

這也是後世無數人的看法,認為明宣宗是休養生息,創造了一個治世。但是問題在於,本不至於如此,本不至於會在邊疆各處陷入苦戰,陷入資源消耗的死循環,無盡旋渦。

是明宣宗朱瞻基自己的戰略造就了這種不得不放棄利益,別無選擇的局面,他是悲劇的製造者。

當他接手這個龐大的帝國時,這個帝國本來有可能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強大的國度,但是他無論是為了不知道何種原因或者理由,讓這個帝國走上了一條看不到光的黑暗長路,這條路的盡頭,是死亡,是奴役,是文明的絕望。

視角回到白千帆身上,他以一個邊疆戰場上軍官的身份,是無法看到那麼廣闊尺度的戰場的,更無法了解到後世的歷史軌跡,但是他能夠看到最真實的境況。

高級將領的軍隊越發變成親信的部隊,保持著絕對的戰鬥力的同時,也逐漸選擇避戰保存實力,這種做法如果硬是要理性的分析的話,也是講的通的,一方面戰事不順,部隊的安排必須慎重,不能讓主力精銳冒太大的險,另一方面,戰事的失敗,主將要承擔責任,如果能夠保住精銳主力的話,那麼責任至少不會太過沉重。一切都還有轉機。

如果從感情方面去分析,那就更沒有讓高級將領的親信部隊去犯險的說法了,將領在戰場上還是要依仗他手下的部隊的,如果自己的部隊消耗殆盡,一方面在戰場上沒有人能夠保護主將的性命,另一方面戰爭結束回去后,等待他的也不會是什麼好的下場。

但是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的分析,都疏忽了一個最重要的點,那就是如果都在為自己負責,那麼誰來為戰爭負責呢?從一個大的角度來說,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負責的同時,也是在為整場戰爭負責,但是事實上,無數像白千帆以及他的的部下那樣沒有背景,依靠過去多年的戰事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部隊,在用自己的生命來為戰爭負責。

說到底,這種戰爭其實就是在透支軍隊的生命,陣亡掉的不只是戰士,還有一支軍隊的傳統,崩潰的不只是一個小小的衛所,還有隨之的一整套軍事體系,最終摧毀的是軍隊的靈魂,是維持這個國度穩定的軍事體系。

在那時,在從交趾撤軍時,白千帆二十六歲,他第一次想到了,也許有一天,自己會和同僚一樣,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后,死在戰場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午攻勢(三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