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五章 正午攻勢(三十五)
在王驥來到麓川之後,戰爭的形式的確發生了改變,白千帆依然做著和從前一樣的事情,在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出來更大的作用,但是整體戰爭的走勢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白千帆幾乎是有些恍惚地跟隨者大軍一路前進,深入麓川腹地,開始了遠征的行程,這種感覺和體驗,他已經很久沒有經歷過了,大軍幾乎是一路勢如破竹地壓制和前進,曾經對明軍耀武揚威的麓川軍隊開始變得不堪一擊,只剩下了逃竄的份,連基本的防守都無法正常地做到。
麓川的祖地孟卯很快被明軍控制,又奪下了對於麓川來說尤為重要的核心城鎮孟養,麓川的戰事順利地超出了白千帆的想象,他在那時幾乎以為事情又變回去了,大明又變成了從前的哪一個大明,明軍又變成了從前的明軍。
麓川的勢力被壓制,帶領軍隊的兵部尚書王驥也因功受封靖遠伯,白千帆激動於這樣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一切都發生了轉機,明軍又恢復了往日的榮耀,為了大明的疆土在遠方作戰。
但是事情遠遠沒有白千帆在最初的麓川戰役取得勝果之後想得那麼簡單,他必須也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時間是沒有倒流或者說重來的說法的,一切的時空都是唯一的,一切都是無法重置的,能夠改變的只有居於其中的人,而這種改變是好還是壞都是無法估量的,這對於白千帆來說,是最難以接受的事情之一,但是卻正是他所面臨的全部真相。
現在是正統年間,現在的他,是曲靖衛指揮使,是靖遠伯王驥麾下的守備將軍白千帆,他魂牽夢縈的年少時期,那個雲南千戶之子,年輕氣盛的永樂年間大明騎兵白千帆已經一去不還了。
改變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更大的改變是整個時空的改變,這是他不得不承認的,也是被命運強迫承認的。
曾經的大明,可以多線深入遠方勢力的腹地,進行規模龐大的戰爭,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戰役,取得各種意義上的勝利。
但是相較於那個時代的大明,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如果白千帆知道姜榆罔那個時代的說法的話,就是半個世紀,現在的大明,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戰爭動員能力和軍事實力。
上至指揮戰爭的將領,下到最底層的士兵,還有整體的軍事訓練水平,軍隊裝備水平,以及戰爭供應能力,這裡包括物資供應和人力儲備,都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大明了。
以數十年的荒廢和保守作為代價,現在的明軍相對過去的明軍弱小了太多,而它的總指揮,也是可能對這支部隊造成最大的影響的人,明英宗朱祁鎮,並不是一個具備軍事才能的人,他試圖改變,或者只是單純地阻止大明在軍事方面的進一步淪落,但是卻根本無力做到。
對於明宣宗朱瞻基來說,他只不過是做了一個選擇,在激進和保守之間的戰略做了一個選擇,他也許也可以再做其他的選擇,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一點他無法抗拒,那就是人的死亡。
曾經的祖龍,為了抗拒死亡,留下來了無數的傳說,那可能是帝王抗拒死亡的源頭,但是結果是明確的,那就是死亡時所有人都不得不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人力無法抵抗的。
明宣宗就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簡單地去世了,留下來的是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鎮,以及可能無法改變的結局。
朱瞻基就像一個鐵道的扳道工,讓火車走向了另一個岔路口,也許他在做出變向的決定時,並沒有想到這列火車會一去不返,會再也沒有扳回原本的方向的機會,但是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明宣宗過早的死亡,或者說,相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過早的死亡,讓朱祁鎮接手了一個極難駕馭的大盤,這並不是以朱祁鎮的才能所能接手的東西。
對於一個嚴格意義上講缺乏能力的人,他的父親為他製造了太高的難度,這是一切的悲劇的源頭,也是無法改變的終局。
白千帆意識到這一點時,其實是到了第四次麓川之戰,這是他人生中所參與的最漫長的戰爭之一,在這場戰爭曾經的失利和取得進展之時,他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居然會持續這麼久,沒有想到麓川軍居然如此頑強,能夠在幾乎沒有多少實際控制的領土的情況下和龐大的大明進行持續的戰爭。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一個純粹的軍人的白千帆無法理解麓川軍的頑強反而是正常的,因為麓川與大明的戰爭只是一個表面的體現,如果真的是那麼簡單的,單純的麓川勢力與大明之間的戰鬥的話,那麼戰爭早就該在第二次麓川之戰,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取勝,攻破麓川勢力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了。
之所以麓川能夠堅持那麼久,其實是因為大明依靠軍事威勢實現地對於中南半島,從交趾到阿瓦,再到麓川的廣大區域的羈縻統治秩序的崩潰,周圍的各個勢力一方面想要脫離大明的控制,另一方面想要試圖從中獲取改變規則的機會,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麓川的後方得到了嚴密的保護,人力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而軍事實力下滑的大明在正面的消耗戰爭中顯示出來下滑的頹勢。
這是讓人無奈的事情,對於旁觀者來說,得到的是一種無力感,但是對於身處其中的白千帆來說,可就不僅僅是無奈那麼輕的事情了,漫長的消耗戰爭中,讓他的部隊遭受到了嚴重的傷亡,就算他此次戰爭能夠得勝而歸,可能衛所也沒有機會無法真正恢復過來了。這種程度的傷亡對於他來說是毀滅性的,大量從底層士兵到百戶千戶軍官的陣亡,需要他付出長時間的人力物力來實現恢復,短時間內不可能再回到戰爭的序列之中參加戰鬥。
這還不是最讓白千帆感到絕望的,真正讓他絕望的事情是,就算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作為相對獨立,沒有背景的精銳部隊而承擔下來了重要且危險的,守護孟養城的任務。
本來像是這種任務應該會由其他的更高級的將領的部隊來負責,或者是分配更多的兵力和部隊來負責,但是因為前期戰爭的消耗過大,別說是白千帆這樣的指揮使,就算是作為都司最高領袖的都指揮使也有陣亡的情況,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和人力來負責防務。
另一方面,因為麓川腹地各方勢力的複雜交錯,為了保證戰事能夠繼續推進,不至於被阿瓦王國的勢力所阻礙,前方又要安排足夠多的兵力,白千帆就在這種情況下擔任了孟養城的防備任務,不能不說是一個無奈之舉,本身也是埋下了巨大的禍端。
在歷史上,就是孟養守備丟掉了孟養城,在意料之外的思機發的奇襲之下,明軍的戰略安排全盤崩潰。固然可能難以想到主力部隊覆滅,思家推出新的代理人來代替思機發的權勢的情況下,思機發居然還能糾集起規模如此之大的部隊完成反攻。
但是從一開始,像是孟養城這麼重要的地方就不該只交給一個守備來管理,雖說這個守備算是明軍中的絕對精英,掌管著總人數超過一萬的部隊,本身的部隊也是長年在麓川一帶戰鬥的老兵,但是總歸還是軍職等級太低,可以控制的兵力還是太少,最終導致戰略失利的發生。
對於這場失利,白千帆是最完整,最直接的見證者,如果沒有姜榆罔的存在,也許孟養城的戰事中,白千帆到最後不過是一個糊塗鬼,不明不白地輸掉,死去。
但是因為姜榆罔的穿越,白千帆事先得到了關於這場戰爭的重要情報,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來親臨戰場,甚至直接親身帶兵趕赴最前線的畢露寨。
白千帆這麼做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在他和曲靖衛的指揮同知以及指揮僉事商討后,最終決定還是把畢露寨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一條防線,接納了來自自己最新提拔和信任的下屬,莽古山百戶姜榆罔的建議。
他做這個決定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參考,最主要的三個點的考量:
第一點,畢露寨和孟養城的實際防守能力,孟養城雖然城牆高大堅實,相對畢露寨看似堅固,但是也是因為如此,導致火銃等中程武器不能取得目標的功效,要依賴火炮來進行防守,火銃的安全使用距離比畢露寨的防禦更近,所以反而在畢露寨,能夠更充分地發揮火銃的威力,同時能夠充分利用本來就處於劣勢的士兵數量;
第二點,就是防禦戰線的問題,孟養城防線並非是築於孟養城下的防線,而是延伸出去,在孟養城周圍的城鎮營寨構築起來的防線,充分利用這些距離孟養城較遠的防線,能夠將敵人攔截在距離孟養城較遠的地方,以空間換時間,阻止孟養城的陷落,達成這個最重要的目標,同時來等待援軍的支援。只要孟養城沒有失陷,援軍到來后就能夠依託孟養城和敵軍進行消耗防禦戰,這樣還能夠保持主動權,相反,如果直接在孟養城下進行戰鬥,一旦孟養城被攻破,就有可能立刻失陷,這樣不僅要面臨防線崩潰的情況,而且就算是援軍到來,己方也失去了主動權,反而麓川軍一方能夠以孟養城為核心聯繫起來其他後方城鎮,完成對於明軍的包圍。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就算是在各個分支防線上沒有足夠的兵力來防守,也不能放棄這些防線,而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孟養城中;
第三點,就是白千帆對於姜榆罔的信任與期待了,白千帆其實是一個比較老派的,以戰爭勝利為最大追求的舊式軍人,人在英宗正統年間,但是人的追求還活在明軍榮耀的永樂年間,一直看到自己的部隊遭到損失和逐漸淪落的他,在見到姜榆罔守住莽古山,並且穩定一方,募集兵力到了上千人後,已然把他看作了自己最得力的部下之一,更是寄寓了遠超於他對其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