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戰 第一百四十八章 正午攻勢(三十八)
莽古山防線建立之初,傷亡的情況是全方面的,大量的戰士陣亡,其中最多的是普通的戰士,傷亡率高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原本三百多人的部隊,到了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上時,已經陣亡了兩百多人,其中有一些戰士是當場在戰鬥中死去,還有一些戰士是傷重不治,在撤回後方,或者是被救下來之後死去,最後還有一些人,占傷亡戰士中的少數,是受了難以恢復的傷勢,但是並沒有死去,現實撤到了孟養城,然後其中又有一些人,運氣較好趕上了撤退的契機,撤到了像是隴川或南甸一帶這些更為靠後的後方防線。
而最終能夠在莽古山上繼續堅守的戰士,只剩下了五十多人,這就是姜榆罔剛剛穿越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麓川戰場的明軍莽古山防線上時的情況,說是山窮水盡也絕不為過。
在一開始,最讓姜榆罔為之驚訝的是麓川戰場莽古山防線的整體陣亡率,一般來說,為了保證軍隊的正常組織運轉,陣亡率在三分之一時就已經達到了極限,更高的陣亡率就會對整體的軍隊組織產生影響,要麼進行撤軍,要麼整體崩潰。
但是莽古山防線的陣亡率卻已經超過了六分之五,只剩下了數量極少的士兵,這些戰士在做一些最基本的抵抗任務時,都會出現嚴重的人力不足,但是奇迹的是,這一支部隊並沒有撤退。
他們甚至沒有受到太多的監督,並沒有多少真正負責監督這支部隊,用強力來阻止他們撤退,或者是避免他們陷入混亂的存在,這一支部隊甚至沒有多少軍官存在,原本勉強算是一支千戶級別的部隊,雖然人數遠遠不及千戶的額定標準的一千人,但是也並非百戶的滿編製百人的部隊可以比擬,管理十人的小旗,管理五十人的總旗,還有管理一百人的百戶,理論上還是要有數量相當多的軍官存在的。
但是莽古山防線,在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時,不說僅僅只剩下了五十多人的部隊,最誇張的其實還是軍官的陣亡。
當姜榆罔穿越到莽古山後,來時了解這支守軍的情況時,最讓他吃驚的並不是這支部隊驚人的傷亡率,而是軍官的傷亡率高到了可怕的程度,比起來普通士兵的傷亡率還要誇張。
本來應該是在在莽古山的守軍部隊中地位最高的百戶和總旗,居然全部陣亡,比起來三百多人傷亡到五十多人,這支部隊還頑強地保持著防線的武裝的是,雖然只剩下來了五十多人,但是居然找不到一個管理人數超過五十人的軍官,所有總旗以上的軍官全部在戰鬥中陣亡。
這讓姜榆罔不禁感嘆這支部隊的頑強,除了頑強,更多的還有強大,只有足夠強大的部隊才有在如此嚴重的傷亡情況下堅持戰鬥的戰鬥本能,只有足夠強大的部隊,它的軍官才能做到絕對的身先士卒,這是對士兵以及長官將領,還有這支部隊本身的絕對信任,相信明軍能贏,相信大明能夠繼續保持他的權威。
麓川之戰的結局,嚴格意義上講是明軍的勝利,並沒有辜負這些士兵的期望,但是姜榆罔並不認為這種程度的勝利,能夠讓所有戰士的魂魄安息。
也許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這那些往事,麓川之戰甚至算是英宗時期取得的一項還說的上的戰果,但是姜榆罔還是無法認同這種程度上的戰果的。
他覺得這些士兵,配得上更偉大的勝利,如果當時在麓川之戰中的投入能夠更大一些,或許就能夠克服許多困難,取得更輝煌的成績,徹底征服麓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是一支帶著帝國的光輝的部隊,在帝國的光輝即將褪去的時候,這支部隊其實發展到了它的巔峰時期,有著最堅定的戰鬥意志,最豐富的戰鬥經驗,參與到了這場重要的戰爭中來,這是一場事關大明的未來的威望的戰爭,他們依靠自己取得了勝利。
儘管有許多在其他方面的優勢,但是姜榆罔還是想將所有的功勞歸於戰士自己,當他自己真的親身走進麓川的莽古山叢林中,看到明軍士兵們面對敵人時的堅定,他更確信了自己的判斷,這是一支光輝與榮耀的部隊,它配得上更大的勝利。
有時候姜榆罔在回想自己一步步從莽古山防線的一片小小營寨開始,逐步控制整片莽古山的山寨與山林的時候,也有在思索,也許自己並沒有起最主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一支精銳的明軍莽古山防線守軍,他即使有現代人的知識與歷史作為依靠,也無法取得這樣的戰果。
如果給他的是一支麓川軍的普通部隊,他沒有能力去得到現在所得到的這些東西。
所以姜榆罔其實是非常坦然地面對莽古堡的建立的,莽古堡的基礎是直到英宗正統末年的這些優秀的,身經百戰的明軍戰士,依靠他們,才有了後來的莽古堡。
但是從白千帆的角度來看,莽古山防線的事情則是完全不同了,說是發生了質的改變也不為過。
從最初的莽古山防線建立,他投入了自己部下最精銳的老兵和最有潛力的新兵部隊,又安排了優秀的軍官負責指揮,但是在短短一兩個月間,就在零星的麓川軍進攻之下傷亡慘重,以他了解到的情況,人員幾乎傷亡殆盡,所有的軍官幾乎全部戰死,只活下來了數個年輕的小旗,想來還是因為資歷尚淺,沒有承擔相對比較重要的防禦任務,這才活了下來。
白千帆也沒有過多地去抱怨莽古山的情況,因為他一方面根本找不到人去抱怨,派去的軍官全部戰死,要說抱怨,反而是被他徵調了最精銳部下的千戶要向他抱怨。
而且無論是被抽調了精銳部下的千戶,還是白千帆自己,都知道在孟養的山林中,麓川軍的游擊戰能力對明軍來說威脅有多大。
這些麓川戰事熟悉地形和戰鬥方式,同時隱藏於山林中的茫茫村寨中,襲擊明軍防線的戰鬥時,這些麓川軍化身為游擊的戰士,而當他們撤離戰場時,又變成了山寨中村民,背後背著的竹簍裡面是砍山刀,弓箭和新鮮的獵獲,明軍追去時,只能看到零星獨自行動的山民淳樸的臉龐和大隊的山民冷漠而充滿排斥的表情,無論是何種情況,都沒有明軍對他們採取行動的空間,因而也陷入了完全的被動挨打局面。
在山林中的戰鬥,因為反覆無常的天氣,明軍的火器也經常要面對失靈的情況,而在各種特殊情況比如夜晚的突襲之中,陷入近戰局面的明軍也要在麓川戰士突襲的人數優勢下遭受巨大的傷亡。
而長期的這種情況下的戰鬥,結果就是明軍的人力越打越少,局面越來越向麓川軍一方傾斜,而明軍一方看不到任何翻盤的局面。
白千帆不是沒有想過其他的方法來解決莽古山的危局,甚至也有想過姜榆罔的方法,從深入村寨入手,一步步解決麓川軍相對於明軍的主動游擊局面。
但是他還是局限於自己身處孟養城的視野,各種信息消息相對閉塞,找不到一個好的深入孟養山林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孟養城防線複雜的形式,各方遭遇麓川軍進攻侵襲的部隊不只是莽古山防線一方,還有其他各處在重要性上可能不輸於莽古山,甚至更重要的防線。
例如和平鎮,龍洞寨等地,這些地方一旦丟失,孟養城說是直接陷入麓川軍重圍也不為過,剩下的主要防線都是孟養城附近的中小型營寨,而各處麓川軍集結的消息又層出不窮,因為情報水平的落後,白千帆又無法得到確切的消息,只能被各個真假莫辨的消息模糊了自己的絕大多數精力,而根本沒有心思和能力去解決莽古山的問題。
除了機會之外,最直接地阻礙白千帆的因素就是人力了,孟養城的任務並不只是簡單的守住城池,更重要的是,它是整個明軍陣線的交通樞紐和運轉中心,負責資源調配的他並沒有很大的權力,甚至沒有資源調配的資格,而是完全聽命於中軍大營的上方長官,更多的任務時作為一個中轉接引而存在,這為他帶來了沉重的任務負擔。
因為孟養城實際上是一個二元的軍事據點,一般的軍事據點要麼司職軍事,要麼司職後勤,就像前線的大營和後方的隴川和南甸的糧食物資轉運據點。
但是因為孟養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所負責的任務是二元的,白千帆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去做更多的改變,獲知進行軍事上的嘗試,作為一個守備,他的權力也太小了一些。
最後最致命的一點,也是最大的限制,就是白千帆雖然作為物資轉運中心孟養城的最高指揮官,能夠從中獲取一些資源,或許是冗餘的,或許並非冗餘,但是他同時也要受到資源的限制,也就是資源充沛的種類,他能夠獲得的較多,在這裡就是最為主要的糧草,這也是他後來能夠提供給姜榆罔的莽古堡大量糧草用於發展和籠絡人心的關鍵。
但是資源缺乏的種類,他也同樣缺乏,在這裡自然就是人力,本身麓川之戰已經發動了大半個大明的軍隊來參與,被派往前線的都是經過複雜調動,具備足夠戰鬥力的部隊,十三萬部隊也是動員的一個極限,而不存在更大規模的動員,所以白千帆沒有更多的戰兵。
除了戰兵,白千帆固然有數量不小的民夫可用,但是這些民夫一方面並不是合格的戰兵,派上戰場也難說利弊,另一方面孟養城也需要大量的民夫工作,不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是不會把民夫當做戰兵來用的。
所以儘管白千帆後期也抽調了一些民夫去進行人力補充,但是大多數民夫還是繼續負責物資轉運的本職工作。
就在這各方面任務的牽制之下,除非白千帆孤擲一注來保住莽古山防線,他是沒有機會做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