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賢王
有關楊家將或者包青天的故事或戲劇中,總有一個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八賢王,他詼諧、機智,周旋於皇帝、奸臣、楊家將之間,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似乎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楊家將的故事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這位八賢王也不會是憑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化身呢?
從八賢王的名字趙德芳來看,他的原型應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傳》記載:太祖有四個兒子,第四子德芳被封為秦王,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職務,太平興國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歲。他在世的時候,楊家將中老令公楊業還活著,六郎楊延晤也未任邊關統帥,因此這個趙德芳與楊家將不會發生什麼關係。
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宋太祖的皇位繼承人趙德昭(德芳之兄)。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但是,德昭從未被封為八賢王,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與八賢王沾邊?
因此,又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迹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
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
趙德昭
趙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趙德芳兄,先後被封為魏王、武功郡王、燕王、吳王、越王。其十世孫為宋理宗,十一世孫為宋度宗,十二世孫為宋末三幼主。趙德昭亦是朝鮮半島白川趙氏的開派始祖。
生平資料:
太祖死後,流傳著燭影斧聲疑案,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德昭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
尤其是史書上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親征太原時,一夜偶發的事情驚擾軍營,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傳說中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
太宗得知,更為不滿。按宋規得勝很快就犒賞,可宋太宗卻遲遲不頒嘉獎。當德昭提醒太宗趕快論功行賞時,太宗以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你當皇帝時,再賞還不遲)德昭聞言憤恨不已,退而自刎。德昭死後,太宗又跑到德昭府裡面大哭道:「傻侄兒,我不過一句氣話,你怎會走這條路!」
許多人認為,這是史家在為趙光義逼死德昭的罪行做掩飾。
後世子孫:
同安僖靖王趙惟正
南陽康孝王、冀王趙惟吉,其後代為宋理宗等。
左千牛衛將軍、魏王趙惟固
右千牛衛大將軍、鄂州觀察使、江夏侯、彰化軍節度使、舒國公趙惟忠
汝州防禦使、臨汝侯、永清軍節度觀察留後、清源郡公趙惟和
民間傳說:
文學與民間傳說中的趙德昭
趙德昭是包公案、五虎平西演義等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中「八賢王」的原型。在電視劇版的《白眉大俠》中是武聖人於和。
趙德芳
父親:
宋太祖:趙匡胤
趙氏姓名中字:宏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秉
太祖原配:
賀氏
顯得5年-西元958年病逝
趙德芳生母:
王氏:後周巢國公之女
待人仁慈,恭勤不懈,親下廚,善古琴,虔信佛教。
生育三子女
乾德元年963年病逝-葬於安陵之北
趙德芳養母:
宋氏:【父親左衛上將軍宋廷渥長女】【母親: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女永甯公主】
對太祖兩子照顧有佳,尤其偏愛德芳,經常提及立德芳為太子之事,太祖駕崩當晚急召德芳,因為他是唯一值得倚重之人,但最終趕來的卻是即位的太宗皇帝趙光義。至道元年995年4月二十八日逝世-終年44歲
兄弟:
長兄[太祖二子]:趙德昭-字日新【賀氏子】乾德二年出閣,時年14,封貴州防禦使;開寶六年封興元尹。
一生寡言,喜讀書,淡泊名利,但心情剛烈。后因在太宗面前進言給將士封功,被太宗訓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說!因此惶恐不安,回宮后自殺身亡(979年)。后追封中書令-魏王。
另兩位兄長:
太祖長子:滕王趙德秀夭亡
太祖三子:舒王趙德林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