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的故事 沒有懷疑就沒有真理
宰予的故事
沒有懷疑就沒有真理
白天睡大覺,
上課瞎胡鬧,
說話就像放鞭炮,
專跟書本唱反調。
不走陽關道,
提問就下套,
孔家店裡賣膏藥,
挖個坑讓老師跳。
同學同學你莫笑,
哥們其實有人要。
弔民伐罪驅虎豹,
子路衝鋒我吹號。
晝寢之謎
孔子說,宰予是垃圾。
宰予字子我,所以也叫宰我。他是二期的,跟子貢還同為言語科,跟顏回和冉有則同級不同科。
冉有是政事科。
顏回是德行科。
言語科與德行科,不但培養目標有異,學生也性格不同:前者能說會道,後者沉默寡言。
孔夫子喜歡木訥的,他說:
剛毅木訥近仁。
剛是剛強,富貴不能淫。
毅是堅毅,威武不能屈。
木是目光獃滯,面無表情。
訥是反應遲鈍,拙於表達。
孔子認為,這樣的人比較靠得住。
與木訥相反的,叫巧言令色。
巧言就是口齒伶俐,巧舌如簧。
令色則是春風滿面,眉飛色舞。
孔子認為,這樣的人不可靠,因為花言巧語和表情生動無非是為了討人喜歡。所以他說:
巧言令色,鮮矣仁。
結果,言語科的學生總是被敲打。
比如宰予,比如子貢。
不過,子貢的待遇並不低:高級飯桶。對宰予就不客氣了,那話簡直難聽之極: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
杇讀如烏,泥工抹牆的工具,也指抹牆。
所以,這些話翻譯過來就是:已經腐朽的木頭不可以雕刻,垃圾壘成的牆不能粉刷。宰予呀宰予,你讓我說什麼呢?我都不知道該怎麼罵你才好!
呵呵,都垃圾了,還說不知該怎麼罵。
宰予,怎麼就惹了老師?
據說,是因為晝寢。
晝寢就是白天睡覺,但不是上課打瞌睡。
孔子上課並不點名,也沒有固定的教室,教學方法主要是聊天,再加上音樂伴奏。不想聽可以不來,每次來的學生也不一樣,比座談會還隨意,根本不可能發生由於上課打瞌睡而惹得老師生氣的事情。
大白天睡覺也沒問題。孔夫子當然喜歡勤奮好學的學生,卻未必禁止午休,再說也沒有作息時間表。
宰予挨罵,多半因為撒謊或者吹牛。
因為本章還有一句話: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這話的意思是:過去我對一個人,是聽他說什麼就相信他會做什麼。現在不同了。聽他說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和怎麼做。讓我改變態度的,正是宰予。
看來,事情也許是這樣:宰予曾經信誓旦旦要勤奮學習,孔子也相信了,結果卻是晝寢。
也許,被發現的時候還正打呼嚕,說夢話。
孔子怎麼能不罵他是垃圾?
實際上,老先生是很看重信譽的。他說: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信任,也是信賴,還是信用。這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社會穩定和自身安全而建立的關係。也因此,只有信守承諾,說話算數,社會才有穩定性,人們的心裡也才有安全感。所以孔子才會說:
民無信不立。
宰予失信,當然是朽木不可雕也。
不過這也只是猜測。因為「聽其言而觀其行」這話未必就是在罵完宰予之後接著說的,也可能是後人編輯在同一章。但那傢伙說話做事出格,曾經幾次三番弄得老師下不了台,則恐怕確有其事。
本節故事見《論語》之《子路》《學而》《公冶長》《為政》《顏淵》
挖個坑讓老師跳
跟子路一樣,宰予也喜歡抬杠。
不過,這兩個人性格不同,路數也不同。子路抬杠是衚衕里趕豬,直來直去。態度雖然粗魯,問題卻並不難回答。宰予則是喜歡做白日夢的,夢裡不知道都有些什麼彎彎繞,提出的問題也刁鑽古怪。
有一次,宰予問孔子:比方說,有個好人掉到井裡去了,老師你也跟著跳下去嗎?
這是一道陷阱題。
為什麼呢?
因為「好人掉進井裡」並非事實,只是假設,而且孔子也知道是假設,所以反而不好回答。
如果說不跳?
什麼?見死不救啊!
如果跳呢?
宰予便會笑嘻嘻地說:哈哈,井裡沒人。
結果,是孔子掉到井裡去了。
這可是既考道德品質,又考智力水平的陷阱,堪稱雙重考驗,請問孔子該怎麼辦?
他的回答是:
何為其然也?
什麼意思?
說白了就是:你不能這麼問。
為什麼不能這麼問?
因為不合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什麼?
坦坦蕩蕩。
也就是說,你跟君子說話,必須要實事求是。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是什麼就肯定是什麼,不能搞假設和比方說,何況救人也未必非得跳井。
因此,接下來孔子告訴宰予: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待正派的人,可以挑戰,不能陷害;可以欺騙,不能愚弄。當真有人失足落井,正人君子肯定要救。但是,你不能故意弄個誰到裡面,然後以救人為名把君子也弄進去。這就是陷害。
同樣,你也不能哄騙君子,指著一口空井說有人掉在裡面。等他下去了,又看他笑話。這就是愚弄。
陷害和愚弄,都不是君子之道。
挑戰和欺騙,倒是可以的。
宰予無話可說。
那麼,欺騙與愚弄,又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我們到講孟子故事時再回答。
現在還說宰予。
本節故事見《論語·雍也》
嚴重挑戰
宰予真正叛逆,是反對三年之喪。
什麼是「三年之喪」呢?簡單地說,就是在父母親去世以後,要披麻戴孝二十五個月。在此期間,禁止有任何的物質享受和娛樂活動,包括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絲綢,不能聽音樂,不能玩遊戲,等等。
這就是孝,也是禮。
宰予卻對孔子說:三年?也太長了點吧?
那麼請問,多長時間合適?
宰予說:有一年就足夠了。
孔子沒想到還會有這種問題,循循善誘的他也只好耐心地問:父母去世不到三年,就吃細糧酒肉,穿綾羅綢緞,看歌舞表演,聽音樂曲藝,你心裡好受嗎?
宰予說:好受呀!
孔子被噎住了。
他說:如果心安理得,你就那樣做好了!一個君子居喪時,因為心裏面充滿悲痛,吃東西沒有味道,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自己家裡睡不著覺,這才要穿麻布衣服,吃粗糧野菜,住墓邊草廬。你既然不難受,那就吃你的細糧,穿你的絲綢,聽你的音樂好了!
宰予聽完,一聲不吭退了出去。
奇怪的是,這回孔子卻沒有罵他,只是傷心地自言自語說了一大堆話。他說:宰予真是沒有愛心呀!一個小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父母親才不抱他了。所以那三年之喪,是普天之下都要實行的嘛!
原來,守喪三年,是因為父母抱了三年。
如果沒抱呢?
應該就不用。
難怪孔子最後會說: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話也有各種翻譯。
第一種:宰予難道就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嗎?他怎麼可以質疑三年之喪?
這是生氣。
第二種:宰予不也跟別人一樣在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嗎?他怎麼會想到要質疑三年之喪?
這是惋惜。
第三種:宰予恐怕是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吧?要不然怎麼會質疑三年之喪?
這是同情。
但不管怎樣,三年之喪都源於三年之愛。
背後的深刻道理則是:
孝,就是愛與愛的回報。
所以,當父母的,一定要抱孩子。
你不抱孩子,孩子就沒愛心。
到時候,也別怪他不孝。
那麼,宰予有沒有被父母抱過?
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他跟子貢一樣是孔子的忠實信徒,對先生可謂心悅誠服推崇備至。宰予甚至說過這樣的話:在我看來,我們老師比堯舜都賢明得多。
哈,骨灰級粉絲呀!
是的,然而一點都不奇怪。
挨過孔子訓的,請問誰不是忠心耿耿?
子路挨罵最多,忠誠度也最高。
還有子貢,也是。
何況孔子並不反對質疑。學生質疑,他當時也許會發脾氣,但也總是會講出自己的道理來,比如跟子路講為什麼要正名,就連回答宰予「你不能這麼問」也說明了原因。要知道,不能這麼問,並非不能質疑。
不能的只是「這麼」而已。
相反,顏回從不唱反調,他還引以為憾。
這說明什麼呢?
孔子清楚:
沒有懷疑就沒有真理。
可惜,這道理很多人不明白。
本節故事見《論語·陽貨》、《孟子·公孫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