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周紀四(公元前297年一公元前273年,共25年)

卷第四 周紀四(公元前297年一公元前273年,共25年)

卷第四周紀四

(公元前297年一公元前273年,共25年)

主要歷史事件

趙章叛亂092

白起崛起094

宋康王,從瘋狂到滅亡097

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098

完璧歸趙103

負荊請罪107

田單的火牛陣112

黃歇上書退秦兵119

主要學習點

數勝必亡097

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099

只有理想主義的事業才能基業長青101

政治家的三個層次104

學會與問題共存,帶著問題前進109

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111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113

耳朵根子不能軟115

赧王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

1楚懷王逃跑,被秦國人發現了,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就抄小路逃亡趙國。趙國主父在代,其他人不敢拿主意接受楚懷王入境。楚懷王只得轉道再往魏國去,被秦國追兵追上,又抓回咸陽。

2魯平公薨。兒子姬賈繼位,是為魯湣公。

赧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

1楚懷王病,死在秦國。秦國人將他的遺體歸還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像親戚死了一樣悲傷。秦國惹了眾怒,諸侯各國都指責秦國的不是。

2齊、韓、魏、趙、宋五國聯軍伐秦,打到鹽氏城而回。秦國歸還韓國武遂,歸還魏國封陵以求和。

3趙國主父巡幸新取得的中山土地,接著去代郡巡察,向西到西河,與樓煩王會見,並請他幫助招募戰士。

4魏襄王薨。兒子魏昭王繼位。

5韓襄王薨。兒子韓咎繼位,是為韓釐王。

赧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

1秦國一位叫「錯」的國尉率軍攻打魏國襄城。

2趙國主父與齊、燕聯合,攻滅瓜分了中山,把中山王流放到膚施。主父回到邯鄲,賞賜功臣,大赦天下,全國歡宴五天。

3趙國主父封其長子趙章於代,號安陽君。

【華杉講透】

趙章本是太子,主父因為愛母及子,由對吳娃的愛,到對小兒子趙何的愛,於是廢長立幼,立了趙何為王。這本來已經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既然已經這麼幹了,就應該徹底絕了長子趙章的念想。但是他又覺得愧對長子,要給他僅次於趙王的封地和地位。有了本錢,趙章即使自己沒野心,也架不住身邊的野心家鼓動了。

人往往犯低級錯誤。主父一世英雄,也會犯最低級的政治錯誤,給自己和家族帶來災難。

安陽君的性格,一貫好大喜功,心裡對他弟弟為王,本來就不服。如今封了代郡,主父又派田不禮做他的相國,大臣們都覺得禍根埋下,惴惴不安。李兌跟肥義私下商量說:「公子章年輕力壯而志氣驕傲,黨羽眾多而慾望很大,田不禮呢,殘忍好鬥,也是驕傲不可一世,這兩人湊在一起,必有陰謀。小人有欲,總是輕慮淺謀,只見其利,不顧其害,大難就要臨頭了!先生您權勢大,責任重,宮廷有變,發難一定從您這兒開始,禍事首當其衝。我建議先生您哪,自保要緊!不如稱病不出,把權力移交給公子成,不要給他們做禍梯啊!」

肥義說:「當初主父把趙王託付給我,叮囑我說:『不要改變你的方針,不要改變你的意志,一心一意堅守,直到老死!』我再拜受命,而且把主父的話記在竹簡上,鞭策自己。諺語說『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託付我的人即便死而復生,我面對他也毫無愧色。我要成全我的承諾,就不能成全我的性命!您的話,對我是一片忠心好意。但是,我對主父已經承諾在前,不敢違背啊!」

李兌說:「好!先生勉力為之!只是我看先生的性命,活不過今年了啊!」說完涕泣而出。

李兌又數次面見公子成,商量防備田不禮。

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與田不禮,表面上名聲不錯,實際都是惡人,在內得到主父關愛,對外就行橫暴之事,如果有一天矯詔,假傳主父命令,發動政變,這是不難做到的。我非常憂心,睡不著,吃不下,俗話說,有強盜出沒,不能不防備。從今天開始,如果主父傳令要見趙王,必須先告訴我,我先去,確認沒有變故,才能讓趙王去。」

信期說:「好!」

主父讓惠文王朝會群臣,自己在旁邊偷看,看見公子章懶懶散散的樣子,心裡又開始憐憫公子章了。想著自己拿走了本該屬於公子章的王位,怎麼補償他呢?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在代郡建一個新王國,封公子章為代王。這個計劃當然很不成熟,想想又放下了,沒有決定。

一日,主父和趙惠文王出遊到沙丘,晚上分別住在兩座行宮。公子章和田不禮抓住這個機會發動政變,矯傳主父令,召見趙王。肥義先去,中伏被殺。高信即刻動員,雙方血戰。公子成和李兌從邯鄲趕過來,火速徵調周圍的軍隊平叛,殺死公子章和田不禮,盡滅其黨羽。肥義死了,公子成做宰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這時候惠文王年少,趙國政權就由公子成、李兌專政。

公子章戰敗時,投奔主父寢宮,主父開門收留保護他。公子成、李兌就包圍了主父的寢宮。殺死公子章之後,公子成、李兌兩人商量說:「因為公子章,我們包圍了主父,現在即使收兵,咱倆也是滅族大罪!」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包圍,傳令說:「后出宮的一律格殺勿論!」宮中的人都出來了。主父無法出宮,又沒有食物,只能捕食初生的鳥雀。這樣也堅持了三個月,主父餓死在沙丘宮。公子成、李兌一直等到確認主父死亡后,才向各國報喪。

主父開始時以公子章為太子,後來得了吳娃,愛得不得了,為了她,幾年都不出門。吳娃生下兒子趙何,主父就廢了太子章,立趙何為太子。吳娃死了之後,主父把愛情慢慢淡忘了,又開始憐憫公子章,想把兩個兒子都封王。還在猶豫未決,亂事就起了。

4秦國罷免了樓緩的丞相職務,魏冉為相。

赧王二十一年(丁卯,公元前294年)

1秦軍在解城打敗魏國軍隊。

赧王二十二年(戊辰,公元前293年)

1韓國派公孫喜為大將,和魏國聯軍伐秦。穰侯向秦王舉薦左更白起,取代向壽為大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生擒公孫喜,佔領了五座城池。秦王封白起為國尉。

2秦王給楚王寫了一封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將率諸侯聯軍伐楚,希望您好好整頓軍隊,咱們痛痛快快大戰一場!」楚王害怕了,於是重新和秦國和親。

赧王二十三年(己巳,公元前292年)

1楚襄王迎娶秦國公主。

【司馬光曰】

秦國也太無道了!殺了人家的父親,又脅迫他的兒子。楚國呢,又太不爭氣了!父親被人害死,還和仇人聯姻!嗚呼!如果楚國君王有道,下有能臣,秦國再強,也欺負不了楚國吧!我現在相信荀子說的話:「治國之道,如果能善加運用,就算是只有一百里土地的小國,也可以獨立自主。不善於運用呢,就算是楚國那樣六千里土地的大國,也被仇國奴役。」所以君王不力行正道,還老想擴大勢力範圍,正是國家所以危亡的原因了!

2秦國丞相魏冉因身體健康原因辭職。客卿燭壽接任丞相。

赧王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291年)

1秦伐韓,佔領宛城。

秦相燭壽免職,魏冉重新出山做丞相,封於穰與陶,稱為穰侯。又封公子市於宛,封公子悝於鄧。

赧王二十五年(辛未,公元前290年)

1魏國割讓河東地四百里給秦國,韓國割讓武遂地兩百里給秦國。

2魏國的芒卯開始以詭詐而被重用。

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1秦國大良造白起,客卿錯率師伐魏,打到軹城,取得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赧王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288年)

1冬,十月,秦王稱西帝。派遣使臣到齊國,立齊王為東帝,約齊國兩面夾攻,進攻趙國。蘇代從燕國到齊國。齊王問他:「秦王派魏冉來,要我跟他一起稱帝,你以為如何?」蘇代說:「我建議大王您接受秦王的贈封,但是不公開。等秦王自己稱帝,如果天下人都覺得不錯,您再稱帝也不遲。如果天下人都討厭,您沒有稱帝,就收復天下人心了,這是很大的政治資本。再說這伐趙的事,這伐趙的利益,不如伐桀宋。大王您不如不要帝號,以收天下之人望;然後呢,出兵攻打人人都說他暴虐的桀宋宋康王,只要攻下宋國,楚、趙、梁、衛都害怕齊國了。這樣,用稱帝之名去讓天下人都憎恨秦國,正是以卑為尊之計。」

齊王同意蘇代的道理,稱帝兩天,就把帝號又去除了。

十二月,呂禮從齊國到秦國。秦王也去除帝號,重新稱王。

2秦軍攻打趙國,佔領杜陽。

赧王二十八年(甲戌,公元前287年)

1秦軍攻打趙國,打下新垣、曲陽。

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公元前286年)

1司馬錯率秦軍攻打魏國河內地區,魏國割讓安邑求和,秦國歸還魏國戰俘。

2秦軍在夏山擊敗韓國軍隊。

3宋國都城城牆拐角一個麻雀窩裡,發現孵出了一隻雛鷹。太史占卜說:「大吉大利!小鳥生大鳥,宋國必霸天下!」宋康王狂喜,馬上行動,起兵先滅了小國滕國,又攻打薛國,向東打敗齊國,佔領了五座城市,向南攻打楚國,佔領了三百里土地;向西打魏國,魏軍也讓他打敗了。宋康王同時跟全世界作戰,包括齊魏這樣的大國,居然連戰連勝,更加信心爆棚,對小鳥生大鳥的吉兆深信不疑。為了加速成就霸業,他「射天笞地」,人家是彎弓射大雕,他直接射天,表示天也沒有他大;然後又用長鞭笞地,表示地也要臣服於他。然後,他把自己家宗廟社稷也拆毀,一把火燒了,表示威服鬼神。戰天鬥地,再掃除鬼神之後,他在宮中大擺筵席,做長夜之飲,他縱酒狂歡,讓室內侍從高呼「萬歲」,堂下的官員呼應「萬歲」,門外的人再呼應「萬歲」,然後全城百姓一起高呼「萬歲」。

天下人送給宋康王一個綽號,叫「桀宋」,意思是他和夏朝的暴君桀一樣昏暴。齊湣王起兵伐宋,宋國人一鬨而散,沒有一個替宋康王守城的。最後宋康王逃往魏國,死在溫城。

宋國滅亡。

赧王三十年(丙子,公元前285年)

1秦王與楚王在宛城會晤。秦王與趙王在中陽會晤。

2秦國以蒙武為大將伐齊,打下九座城池。

3齊湣王滅了宋國,他也驕傲了,覺得霸天下的應該是他,於是全面開戰,南侵楚國,西侵韓、趙、魏,準備吞併東周、西周,登基做天子。狐咺諫止,被斬首於檀衢,陳舉直言,又被殺於東閭。

【華杉講透】

桀宋的故事和齊湣王的驕狂,正應了之前李克對魏文侯說的著名對話——數勝必亡。

魏文侯問於李克:「吳國為什麼會亡國呢?」李克說:「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怎麼會亡國呢?」李克說:「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當桀宋驕傲不可一世的時候,他的人民,已經沒有一個人願意跟著他作戰了,甚至恨不得趕緊有別人來把他收了才好,他卻毫不知情。現在齊湣王又走進了一樣的套路,他還不知不覺。

這邊齊湣王開始發昏,那邊燕國卻已經勵精圖治多年了。燕昭王日夜訪求培養人才,不吝惜給他們高官厚祿,朝中人才濟濟,上下一心。當年和齊國的大仇,燕昭王可是一天也沒忘,如今機會來了,於是和樂毅密謀伐齊。樂毅說:「齊國是個大國,而且之前齊桓公曾經稱霸諸侯,餘威還在,地大人多,咱們單獨進攻,恐怕力有不足。大王如果一定要伐齊,不如約趙國、楚國、魏國一起伐齊。」於是派樂毅出使趙國,別的使者出使楚國、魏國,並且托趙國再去聯絡秦國,承諾伐齊后的利益分配。諸侯各國早都已經對齊湣王的驕暴難以忍受了,於是一拍即合,爭先恐後要和燕國一起伐齊。

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84年)

1燕王全國動員,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國尉斯離率師與韓、趙、魏三國軍隊會師。趙王將趙國相印授予樂毅。於是由樂毅統帥燕、秦、魏、韓、趙五國聯軍伐齊。

齊湣王也全國動員,戰於濟西,齊軍大敗。秦、韓兩國隔得遠,土地跟他們沒關係,樂毅讓秦國、韓國兩國軍隊分了戰利品后各自回國了,分派魏國軍隊去經略和魏國接壤的宋國土地,部署趙國軍隊去收取和韓國接壤的河間之地。然後獨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北上,要滅了齊國。劇辛勸諫說:「齊大而燕小,如今咱們靠著諸侯聯軍,擊破他的軍隊,應該及時攻取和我們接壤的邊城,擴大地盤,這是長久的實利。現在放著這些能攻下的城池不攻,深入敵境,也不能把齊國怎麼樣,燕國得不到實利,還和齊國結怨太深,以後您一定會後悔呀!」

樂毅說:「齊王自以為功高蓋世,又覺得自己的本事比手下人都大,有事不跟臣下商量,賢良的人都被他廢黜了,身邊全是阿諛奉承之徒,政令暴虐,百姓怨恨。如今主力部隊崩潰,如果我們乘勢攻打首都臨淄,他的人民一定會反叛,他內部亂了,齊國就可以拿下!如果現在不抓住機會,等他悔悟自己的過失,痛改前非,開始體恤下屬,安撫人民,他們又團結起來了,那就難搞了。」

於是大軍深入,直取臨淄。齊國果然大亂,失去章法,齊湣王直接就跑了,樂毅進入臨淄城,把齊國宮廷宗廟的寶物、祭器,全都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上勞軍,賞賜將士們,並封樂毅為昌國君,派樂毅繼續攻取齊國剩下的城鎮。

齊王逃亡到衛國,衛國國君把正宮讓給他住,供給他所需之物,自己稱臣侍候他。但是呢,齊王還非常不遜,把衛君呼來喝去,真把自己當主人了。衛國人氣憤不過,言語就不好聽了。他只好離開衛國,又先後投奔鄒國、魯國,但他放不下驕傲的架子,鄒國、魯國就閉關不讓他進,於是到莒城去。

楚王派淖齒將兵救齊,齊王任命淖齒為齊國宰相。淖齒看了齊國這形勢,產生了一個新想法,他想和燕國秘密結盟,瓜分齊國土地。於是逮捕齊王,數落他的罪狀,問:「千乘、博昌之間,方圓數百里,天降血雨,衣服都被污染了,你可知道?」齊王說:「知道。」「嬴邑、博邑之間,土地崩裂下陷,地底的泉水都露出來了,你可知道?」「知道。」「有人在宮門外大哭,到宮門口去看,找不到人,走開呢,又聽到哭聲,你可知道?」「知道。」淖齒說:「天雨血沾衣,是天警告你;地裂及泉,是地警告你;人哭宮門,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你卻不知警醒,是不是該殺?」

於是在鼓裡將齊王弒殺。

荀子評論說:國家,是天下的利器和權勢。得道者掌握國家,則大安樂、大尊榮,積眾美之源,世間所有的好事、美事,全都歸你!不得道的人掌握了國家呢,則是大危險,大負累,有還不如沒有,到了極端情況,你就是想放棄王位,只做一個小老百姓,也得不到,一定要你死!齊湣王、宋康王,就是這個下場。

所以說,有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義立而王:率領全國人民追求禮義,自己率先垂範,絕不違背禮義,就像孟子說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誠意正心,一切以仁義為標準,內心就像巨石一樣堅固堅定。所任用的人,都是義士,所頒行的法律,都是義法。國家的理想,率領群臣去追求的,都是義志。這樣,在下位的百姓,都以道義仰望於上,這國家的根基就奠定穩固了。基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所以說:以義立國,一日之間,就可顯白於天下,商湯、周武王就是明證。

信立而霸:德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義也沒有都到位。但是,天下之理,綱紀要領,也大概有個規模,獎賞刑罰的標準,已經取信於天下,各方面的要點,臣下百姓們也都基本了解。政令發布之後,雖然有失敗錯誤或對自己不利的地方,也依法行政,不會隨時按自己的利益需要修改規則,欺騙人民。和別國契約盟誓也是一樣,一旦承諾,不會發現對自己不利,就反悔背約。能做到這樣,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來犯。這些基本標準達到了,盟國必然信賴他,就是處在偏僻的地方,也能威動天下,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就是明證。

權謀立而亡:率領人民追求功利,不主張正義,不維護信譽,唯利是求,對內欺壓百姓,與民爭利;對外呢,欺詐盟國,追求大利。「內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有的東西,不珍惜,不好好乾,老惦記著別人的東西。這樣一來,臣下百姓沒有一個不以詐心來對付上面的。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上下分崩離析。敵國會輕視他,盟國會懷疑他,權謀日行,天天陰謀詭計,爭權奪利,殫精竭慮,國家卻走向危弱,甚至滅亡,齊湣王、薛公就是明證。

【胡三省曰】

薛公,指孟嘗君。孟嘗君死後,齊國與諸侯共滅薛。

齊湣王治理強大的齊國,不修禮義,不搞好政治教化的根本,不朝著統一天下的王道前進,而是連車接馬,派人不斷向各國賓士遊說。當他強勢的時候,南足以破楚,西足以拒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滅宋。可是,等到燕、趙起而攻之,就像摧枯拉朽一樣,讓他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永為後世講惡人的反面教材。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不由禮義而由權謀。

義、信、權謀這三者,是明主需要謹慎選擇的,仁者必須搞明白的。懂得選擇的人,可以制服別人;不懂得選擇的人,就被別人制服。

【華杉講透】

任何事業,都一定是理想主義的,不是實用主義的。只有理想主義的事業,才能基業長青。義就是理想,是全天下共同的理想,而信就是道路,君王有信,人民才能在大道上走。

我們習慣了種種「智取某某」,而所謂「智取」,都是巧取豪奪,或者自作聰明。信義無需智取,都靠身體力行。義者,宜也,是大是大非,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需要權謀智力;信呢,是信譽,承諾的就照做,也不需要思慮衡量。所以王陽明說:「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減,減一分人慾,則多一分天理,這是何等簡易,何等洒脫!」權謀思慮,總是因為有非分之想,就像荀子說的「內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的東西不認真努力、踏踏實實搞好,老惦記想謀取別人的。你只需要把自己搞好,商湯以七十里土地起家,周文王以一百里,但是,他們以義立國,代表了全天下人民的終極夢想,所以完成了王天下的大業。商朝享國六百年,周朝八百年。曹操是權謀之王,他自己說的:「任天下之智力。」但是,當他死後,他的後代智力就玩不過司馬懿。你既然是任天下之智力,天下之智力也跟著智力最高的走,這就是輪迴。

不可任其私智,但求天下公義。

這就是基本原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樂毅聽說畫邑人王燭很有賢德,下令軍隊不許進入畫邑方圓三十里之內,派人去請王燭。王燭推辭不來。燕國人說:「你不來,我們就屠滅畫邑。」王燭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我也不願苟活,現在又用武力脅迫我。我與其不義而生,不如慕義而死!」於是把脖子掛在樹枝上,奮力躍起而墜下,折斷脖子而死。

燕軍乘勝長驅直入,齊國城鎮都望風而降。樂毅整頓軍紀,禁止搶掠,訪求齊國的隱逸賢士,彰顯而給予優待,又減輕人民的賦稅,廢除齊王的暴虐政令,修明善政。齊國人民都很喜悅。於是分兵五路,左軍渡過膠水到膠東、東萊;前軍沿著泰山以東到大海,經略琅琊;右軍順著黃河、濟水,屯兵阿、鄞,以連接魏軍;后軍依傍北海,安撫千乘;中軍據守首都臨淄以鎮齊國。又在郊外祭祀齊桓公、管仲,表彰賢者所居的閭巷,隆重安葬王燭。齊國人在燕國被封為君並有采邑的有二十多人,在燕國首都薊城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個月之內,平定齊國七十餘城,都設置為燕國郡縣。

3秦王、魏王、韓王在周國首都洛陽會晤。

赧王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83年)

1秦、趙兩國在穰城會晤。秦國攻陷魏國安城,一直進軍到魏都大梁,才班師回國。

2齊國淖齒之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改名換姓,在莒國太史家做傭人。太史敫的女兒發覺他相貌不凡,認為他不是平常人,因而憐憫他,常常私下送他衣服飲食,進而和他私通。

王孫賈跟隨齊王。齊王沒了。他回到家裡。他母親說:「你早出晚歸,我就在家門口等你回來;晚出而不歸,我就跑到里弄口去張望。如今你事奉齊王,齊王沒了,你也不知道王在哪裡?你還回家來幹嗎!」

王孫賈於是跑到市中心呼喊:「淖齒亂齊國,殺了湣王。願意跟我去誅殺淖齒的,請袒露右臂!」有四百人右袒,跟隨他發動突襲,殺掉了淖齒。於是齊國亡臣們一起找尋齊湣王的兒子,要立他為王。法章開始時擔心是圈套,害怕被殺,過了好久才確信是真的,鼓起勇氣表明身份。於是立法章為王,就以莒城為基地以拒燕軍。同時,在臨淄城中張貼布告說:「新王已經在莒城登基了!」

3趙王得到了無價之寶——楚國的和氏璧。

【胡三省曰】

和氏璧的發現,在距趙王得到它四百多年前。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玉璞,把他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工來看,說是塊石頭,判了他欺君之罪,砍了他的左腳。楚厲王薨,楚武王繼位,他又去獻寶,玉工還是說是石頭,再被判欺君,又砍了右腳。等到楚文王繼位,他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哭泣。文王聽說了,派玉工去問他,鑿開璞一看,果然是塊絕世美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就是紀念它的發現者,被冤枉砍了雙腳的卞和。

和氏璧重出天下,到了趙惠文王手裡。秦昭王就惦記上了,派使者來商量,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當然不想給,但是秦國那麼強大又蠻橫,惹不起;給吧,秦王的話怎能相信,十五座城肯定是空話一句!趙王問藺相如:「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玉璧,咱們還不答應,那是咱們不給面子了。如果我們給了他玉璧,而他不給咱們城池,那就是他理虧。兩相比較,不如答應他,讓他理屈。我願意帶著玉璧去辦這件事,如果秦國的城池不交割,我保證完璧歸趙!」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到了秦國,秦王根本就沒有給城池的意思。藺相如於是用詐術將玉璧騙回來,交給隨從,抄小路快速送回趙國,自己待在秦國待命。秦王倒也敬佩藺相如的勇氣和賢能,沒有殺他,以禮相待,送回趙國。趙王以藺相如為上大夫。

4衛嗣君薨,兒子衛懷君繼位。嗣君的為人,喜歡去調查別人的隱私,有一個縣令,一次收拾被褥時,露出了下面的破席子。嗣君聽說了,就送他一張新席子。縣令大驚失色,認為嗣君簡直是神!嗣君又派人經過關卡,故意給關卡的稅收人員行賄。然後又把那關吏召來,說:「有客商過關給了你多少賄賂,你應該還給人家!」關吏嚇得要死。

嗣君寵愛泄姬,信任大臣重耳,又怕他們因為受到寵幸而蒙蔽自己,於是提拔薄疑,和重耳對抗,尊寵魏妃,和泄姬平衡,還自鳴得意,說:「讓他們互相制衡!」

荀子評論說:衛成侯、衛嗣君,都是榨取百姓財富和玩弄權術伎倆的君主,還沒能做到「取民」。子產做到了取民,但是沒做到為政。管仲做到了為政,但是還沒做到修禮。所以說,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

【華杉講透】

荀子這一段評論,從衛成侯、衛嗣君,一下子說到子產、管仲,跨度有點大,又提出了政治家的取民、為政、修禮三個層次,需要我們仔細學習一下。

取民是什麼呢,就是取得民心。大家都知道那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在荀子的評論里,得民心屬於檔次最低的政治。因為百姓被愚弄慣了,得民心太容易。

子產是鄭國執政,也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賢相,在他執政期間,鄭國氣象一新,國泰民安,深受百姓愛戴。子產是好的統治者,也相當得民心,子產去世的時候,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死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那麼,荀子為什麼說子產還算不上為政呢?我想他是讀了《孟子》: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這是人們傳頌的一件子產愛民的事迹,鄭國境內有兩河交匯,一條溱河,一條洧河。冬日的某一天,子產從兩河交匯處經過,看見有老百姓涉水渡河。那冬天水寒,凍人徹骨啊,子產看了於心不忍,就招呼老百姓上自己的車,把他渡過去。這老百姓感動了,傳頌啊,人民的好宰相!

那河上沒有橋,是誰的責任啊?子產的責任是修橋,不是拿自己的車去渡人,如果河上有橋,就用不著他來做這件好事了。如果拿自己車去渡人,他能渡多少人啊?孟子就說:「子產這是小恩小惠,不是政治家該做的。如果十一月修成能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能走車的橋,百姓就不會為過河發愁了。你把政治搞好了,出門鳴鑼開道,讓老百姓迴避你都可以,用不著你搞這些親民表演。如果搞政治的人,一個一個地去討人歡心幫人渡河,恐怕你的時間也不夠用吧?」

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張居正曰:「為政不必人人問其疾苦,而需事事立有規模。」你把制度搞好,公平正大,不要拿你的車去載老百姓渡河。

比子產高一個層次的,是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的管仲,荀子認為,管仲就算是能為政的了。管仲非常了不起,他是了不起的宰相,更是超前的經濟學家。富國、足民、強兵,他都做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話就是管子說的。管子之偉大,在於他愛人民,讓大家都過好日子。他不像商鞅,把人民當畜生驅使,要國富民窮,要人民窮,以便於驅使。

管仲還懂得消費對經濟的作用,懂得拉動內需,在《管子》中,專門有一篇《侈靡》,就是管子的奢侈理論。管子說,富人一定要奢侈,富人奢侈,窮人才能賺錢嘛!財富就重新分配了。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雕柴畫卵論」,說那富人家燒柴,最好雕上花再燒,富人家煮雞蛋,最好畫上彩繪再煮。這樣窮人就可以來雕柴畫卵掙錢嘛!鼓勵消費,拉動經濟,管子早就明白,而且用這辦法幹了好多大事。

總之管仲是絕世奇才,超級天才,管仲的文治武功,孔子也讚歎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人民到今天還受著管仲的恩德所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成野蠻人也。被髮左衽,是披頭散髮,衣襟向左,是蠻夷。

但是,荀子只給管仲能為政的評價,沒給他能修禮的最高評價。這也是孔子的話。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子的器局還是太小啊!

孔子是讚歎管子,也可以說非常羨慕管子,因為管子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執政治國平天下的機會,而且管子做出了大功業。但是——他的器局還是不夠大啊!

跟誰比不夠大呢?跟周公比,不夠大。

那管子為什麼器局不夠大呢,因為他只有經濟戰略,沒有大政治思想,所以他的事業止步於此,沒有能「為萬世開太平」,開創新的政治倫理和禮制。這是孔子想做的,也是他認為管子那麼智慧,又有那麼好的機會,打下那麼好基礎,卻在器局上差了那麼一點。可惜!可惜呀!

管仲死後,齊國就衰落了,甚至齊桓公也沒有得到善終。

為政者強,但只能強到「人亡政息」為止。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致力修明禮義的,能夠王天下;善於治國理政的,能夠強國家;能爭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斂財富的,只會滅亡!

赧王三十三年(己卯,公元前282年)

1秦國攻打趙國,奪下兩座城池。

赧王三十四年(庚辰,公元前281年)

1秦國又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

2秦國穰侯魏冉再度出任丞相。

3楚國想聯合齊國、韓國一起伐秦,同時圖謀攻打周國。周赧王派東周武公對楚國令尹昭子說:「周國是不能圖謀的!」昭子說:「我們根本就沒有圖謀周國的意思,不過,我倒想聽聽你的道理,為什麼不可圖呢?」武公說:「西周的土地,截長補短,也不過百里,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你佔了它的土地,不足以富國,得了它的人口,不足以強兵。但是,你攻打它,卻有弒君的罪名。那你攻打它圖什麼呢?無非就是圖那夏商周三代傳下來的天子祭器。這老虎肉腥臊難吃,又有利爪鋼牙,人們還要攻擊它,就圖它那一身虎皮。如果是沼澤中的麋鹿蒙上虎皮,那想要殺它的人恐怕萬倍於虎。如果能瓜分楚國的土地,足以富國;如果取締楚國僭越的天子王位,則足以尊王。今天您想要殺害天下之共主,霸佔三代傳下來的祭器,恐怕那祭器南運到楚國的時候,天下討伐的大軍也跟來了。」

於是楚國放棄了圖謀周國的念想。

【華杉講透】

這裡為什麼會同時有東周、西周,需要作一說明。大家知道,周朝分為西周、東周兩段。周朝是由周武王滅商后所建立,定都於鎬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次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鎬京遷至洛邑,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東遷之前的周王朝稱為西周。

但是,這裡講的西周不是朝代名,而是東周時期的國家名稱,即西周國,是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的產物。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周赧王在西周,那麼天子祭器也在西周了。

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

1秦國派大將白起率軍大敗趙軍,斬首二萬級,攻取代地的光狼城。又派司馬錯動員隴西軍隊,經由蜀地攻打楚國黔中,全部佔領,楚國並獻出漢北及上庸土地求和。

赧王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

1秦國大將白起伐楚,佔領鄢、鄧、西陵。

2秦王派使者邀請趙王,希望兩國和睦,約在黃河以南的澠池會晤。這秦王邀請會晤,肯定不懷好意,甚至暗藏殺機,之前楚懷王的下場大家都知道。所以趙王不想去。但是,廉頗、藺相如跟趙王商量說:「大王不去,那是顯得我趙國弱小和膽怯了。」趙王於是決定赴會,藺相如跟隨。廉頗送到趙國邊境,與趙王告別時說:「大王此去,計算來迴路途及會議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您還沒回來,我請求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讓秦國絕了挾持我王而勒索土地的念想!」趙王答應了。

到了澠池會晤,秦王和趙王一起酒宴。因為趙國人善於鼓瑟,秦王請趙王表演一下,趙王不好拒絕,依言鼓瑟。藺相如馬上請秦王擊缶,那是秦國的特色樂器。秦王不肯。藺相如說:「五步之內,恐怕我脖子上的血就要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想衝上來殺了藺相如。藺相如瞪圓了眼睛厲聲呵斥,秦王之前因和氏璧之事跟藺相如打過交道,知道他是個狠角色。那些人怕他真亂來,也不敢上前。秦王很不爽,勉強敲了一下缶。

一直到酒宴結束,秦國人也沒佔到趙國什麼便宜,趙國這邊嚴加防備,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趙王維護了國家尊嚴,安全地回到國內,以藺相如為上卿,地位比廉頗還高。

廉頗不服了,說:「我是趙國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功。藺相如出身低賤,就靠耍嘴皮子,居然地位就在我之上!等我遇到他時,一定好好羞辱他!」

藺相如聽說了,就處處躲著廉頗,朝會也稱病不去,避免和廉頗爭位次。出門望見廉頗的車,馬上改道躲避。他的手下人,都引以為恥。藺相如就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如何?」左右說:「當然不如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武,我都敢當眾呵斥他,侮辱他的群臣,我雖然窩囊,獨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我只是想,以秦國之強,之所以不敢加兵於我趙國,不過是因為有我們兩位在罷了。如果兩虎相鬥,勢不能全活。我之所以忍讓,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能泄私憤,報私仇啊!」

廉頗聽到了這話,悔悟羞愧,脫光了上衣,光膀子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二人遂結為刎頸之交。

3當初,燕軍攻打安平,臨淄市掾管理市場的官員田單,正在安平。他指示他的族人用鐵皮把車軸捲起來。等到安平陷落,人們都正門而逃,但是紛紛因為車軸斷了,車散了架,被追兵擒了。只有田單的鐵皮包軸沒事,於是逃往即墨。

這時候齊國全境都被燕軍佔領了,只有莒城、即墨兩城未下,樂毅於是合併右軍、前軍以圍莒,左軍、后軍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身死,即墨人說:「安平之戰,就田單一族人以鐵皮包軸,得以保全,可見田單足智多謀,能打仗!」於是擁立田單為將,抵禦燕軍。

樂毅包圍兩城,打了一年也沒打下來。於是解圍,離城九里築營,準備採取懷柔政策,下令說:「城裡居民出城的,不要抓捕,困難的給予救濟,讓他們恢復舊業,以安撫新歸附的人民。」這樣過了三年,兩座城還是沒拿下來。

樂毅在最後兩座孤城上耗了三年,既不圍,也不打,燕國國內就犯了嘀咕了。有人對燕昭王進讒言說:「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呼吸之間就拿下七十餘城,現在攻不下來的,就兩座城而已。這不是他真攻不下來,他是故意拖延,想要久仗兵威以服齊人,等齊國人服了,習慣了他的威嚴,他就會自立為齊王。現在齊國人已經服了,他之所以還沒有發動,是因為妻子兒女在燕國罷了。但是這齊國美女甚多,再過一段時間,他恐怕也就把燕國的妻子忘了。大王您要想想辦法呀!」

燕昭王聽了,召集群臣,置酒大會,把那進讒言的叫來,當眾數落他說:「先王(燕王噲)舉國以禮賢,讓國給子之,本來就不是為了貪得土地以傳給子孫,只是所託非人,子之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服,所以造成亂局。齊國無道,乘我國內亂,害死了我先王。寡人繼位以來,痛之如骨,所以廣延群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誰能替我報這大仇的,我願意和他共享燕國!如今樂先生替我攻破齊國,夷平他的宗廟,讓我大仇得報,齊國本來就應該是樂先生的,不是燕國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並為列國,結歡同好,以抗諸侯之難,這正是燕國的福分,寡人的心愿啊!你怎麼竟敢說樂先生壞話!」於是推出斬首。賜給樂毅妻子王后之服,賜給樂毅兒子公子之服,又配置諸侯國王規格的車馬,護衛車隊一百輛,派宰相專程護送樂毅家眷到齊國,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惶恐不受,上書以死自誓,於是齊國人佩服他的高義,諸侯畏懼他的威信,沒人敢謀害他了。

【華杉講透】

燕昭王這一手,跟後來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非常相似,不過燕昭王做得更徹底。那位進「讒言」的先生,他的話實在不能就定性為「讒言」,應該說也是「合理懷疑」。這個內控問題,應該怎麼解決?但是燕昭王就明白,這個問題無解。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解決,因為你解決問題的舉措,會製造出新的、更大的問題。我們要學會與問題共存,學會帶著問題前進,努力做時間的朋友,把問題留給時間去消化。但是,既然有人把問題提出來了,挑明了,燕昭王就必須有態度。他的態度,就是把齊國這個皮球,一腳踢給樂毅。不是說你妻子兒女還在燕國嗎?我也都給你送來。為了把這一腳球傳得漂亮,傳得有轟動效應,傳得天下皆知,正好借那進讒言的人項上人頭一用,斬了他,他的人頭,就成了燕昭王傳遞信息的「超級媒體」。

樂毅功勞再大,他也只是「職業經理人」,哪能獨佔投資人的利益呢?裂土封侯是應該的,但是不能整個齊國都拿走。樂毅明白這個道理,發毒誓拒絕,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就過去了。

燕昭王和樂毅,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人,等到了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繼位,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更大的問題就被他引爆了。

沒過多久,燕昭王就死了,兒子燕惠王繼位。惠王做太子的時候,和樂毅之間發生過不愉快。田單聽說了,就使一個反間計,宣稱說:「齊王已經死了,樂毅沒有攻下的城池就兩座而已,樂毅與燕國新王有矛盾,怕被誅殺,不敢回國,所以以伐齊為名,實際上是拖延時間,想自己做齊王。現在齊國人還沒有親附他,所以他就放緩進攻即墨,等待時機成熟。齊國人現在最害怕的,就是燕國換別的將領來,那即墨就完了。」

燕惠王即刻中計,派騎劫為大將,換樂毅回國。樂毅知道新王來者不善,不敢回燕國,就投奔趙國去了。燕軍將士為樂毅鳴不平,非常憤懣,於是上下不和。

田單下令城中百姓,每天吃飯的時候,都先在庭院中祭祀祖先。這一到飯點,家家院子里都擺著食物,那周圍的鳥全都來了,城市上空盤旋著鳥兒,翔舞而下。燕軍在城外看著奇怪,田單就宣稱說:「這是祥瑞,將有神師下凡來幫我!」旁邊一個冒失的士卒聽了,脫口而出說:「我可以當神師不?」說完覺得不妥,轉身就走。田單把他喊回來,東向而坐,以神師之禮待之。士卒惶恐說:「我開玩笑的,我騙您的!」田單說:「你不要講話!」於是以師禮待他,每次出去巡察或做出決定,都說奉神師指示。

【胡三省曰】

田單擔心人心還未親附,自己的權威還不夠,所以假借一個神師來命令其眾。

然後田單又放出謠言:「我最擔心燕軍把齊國俘虜鼻子割了,推到陣前,那即墨人就嚇破了膽,戰鬥意志就崩潰了。」燕軍聽說了,馬上照辦。於是城中士兵百姓看見城外俘虜都被割了鼻子,非常憤怒,更加堅定堅守,決不能做俘虜。

田單又放出反間計,說:「我們最怕燕國人把我們城外祖宗墳墓挖了,這樣就會讓我們心驚膽寒。」燕軍馬上去把即墨人的祖墳全部挖開,把棺材屍骨拖出來燒了。

齊國人從城上望見,痛哭流涕,群情激憤,憤怒十倍,都願意出城作戰報仇!

【華杉講透】

燕軍怎麼這麼容易中計,就是因為一沒有價值觀,二沒有戰略。樂毅的價值觀,是仁政愛民的價值觀;樂毅的戰略,是給齊國人更好的統治者,用時間慢慢感化,讓所有齊國人都覺得做燕國人更好!騎劫來了之後呢,他的想法只有一個——如何最快能拿下即墨,怎麼快,就怎麼來,什麼辦法都可以嘗試。有價值觀、有戰略的人,志有定向,一心不二,止於至善。沒有價值觀、沒有戰略的人,就會為外物所移,為利慾所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就會上當、中計。

田單的戰略呢?是標準的《孫子兵法》:「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

軍隊開出去,必須給士兵一個殺敵的理由,讓每個人都成為「激情殺人」的亡命徒。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兩種感情可以讓人忘記生命危險:一是憤怒,怒氣上來,就什麼也不顧;二是貪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杜牧說:「萬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千萬人的軍隊,你要他們都恨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所謂同仇敵愾,就是要想辦法去激他。

激發仇恨主要是靠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拉斯韋爾寫了一本傳播學的奠基之作——《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將仇恨宣傳列為最重要的宣傳戰略,製造「惡魔崇拜」,把敵人塑造成惡魔。

田單更厲害,他不用編排戲劇來搞宣傳,他是「仇恨真人秀」,以城牆為看台,讓燕軍士兵在城外演給即墨人看,而且參加演出的受迫害者就是自己的父老兄弟、祖先墳墓,全是真實的!那燕軍惡魔,是他們自己現場直播的。我想如果拉斯韋爾再寫一部《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他應該收錄田單的宣傳戰略,超過後世兩千多年各國任何將領。

田單知道差不多了,士卒可用,士氣可用!於是田單身操打土牆用的木板和鐵鍬,和士卒一起勞動,修築城防工事,他的妻妾都編在行伍之中參戰,飲食全分給士兵們。讓身披鎧甲的士兵埋伏起來,讓老弱女子登上城牆守衛,派使者去向燕軍約降。燕軍圍了三年,即墨終於要投降了,燕軍都高呼萬歲!

田單還覺得把燕軍騙得不夠徹底,於是搜刮民間黃金,得兩萬四千兩,叫一個富戶出城獻給燕將,說:「城中馬上就要投降了,懇請將軍進城之後,保護我家生命財產安全啊!」燕將大喜,承諾保護他家。於是燕軍就更加鬆懈,等著摘勝利果實了。

田單在城中收集一千多頭牛,為他們縫製火紅色的絲綢衣服,上面畫上五彩龍紋,角上綁著尖刀,尾巴綁上葦草,灌上油脂,然後在牛尾上點火。事先在城牆上挖了幾十個洞穴,半夜把牛一起放出去,五千壯士跟在牛後面。那牛尾燒燙負痛,怒而沖向燕軍,燕軍大驚,看見牛身上都是龍紋,也不知道什麼東西,是不是神師來了。被牛撞到的,非死即傷,城中百姓,殺聲震天,全城老弱都狂敲銅器,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國人一戰殺死了騎劫,乘勝追亡逐北,所過城邑都叛燕而復歸於齊。田單的兵越來越多,乘勝追趕,燕軍日漸敗亡,一路退到黃河邊。齊國七十餘座城,全部光復。

於是到莒城迎還齊襄王,入臨淄,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王以太史敫之女為後,生太子建。太史敫說:「女兒未經媒妁之言,自己出嫁,辱沒了我的家門,不是我的女兒。」斷絕父女關係,終生不見王后。王后呢,並不因父親不見她而失去人子之禮。

樂毅逃到趙國,趙王封樂毅於觀津,尊崇樂毅,以牽制燕、齊兩國。

燕惠王派人來責備樂毅,跟樂毅評理,說:「將軍您誤信謠言,認為自己與寡人有矛盾,就拋棄燕國,投奔趙國。您這樣做,為了自己嘛,也無可厚非。但是,你怎麼對得起先王對你的知遇之恩呢?」

樂毅回信說:「當年伍子胥事奉吳王闔閭,闔閭對他言聽計從,於是一路伐楚,佔領楚國國都郢城。到了夫差繼位呢,就不是這樣了。伍子胥屢次進諫,夫差不僅不聽,而且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人死了,還不能安葬,再用一個革囊,裝了他的屍體,沉到江底去餵魚。吳王當時並不能認識到,他聽了伍子胥的話就可以立功,而因為沒有聽,後來身死國滅,所以呢,他也不後悔殺伍子胥。伍子胥呢,他不能早看出來新君跟先君不一樣,所以一直到臨死,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改變態度。我的態度呢,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為國立功,彰顯先王的聖名,這三條,是我的上計。而被離間、誹謗,給自己帶來不測之禍,又毀掉了先王的聖名,這是我最大的恐懼。所以我只能走啊!如今到了趙國,還請大王您放心!背負不測之罪名,僥倖謀利,以趙國的資源去攻打燕國,這樣有違道義的事,我是絕對不會做的!

「我聽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然不才,願遵奉先賢教導,做一個君子而已!請大王放心!」

於是燕王封樂毅的兒子樂閑為昌國君,樂毅也經常和燕國友好往來,最後死在趙國,得以善終,號曰「望諸君」。

【華杉講透】

樂毅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我們今天每個人還都應該學習的:「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好朋友翻臉了,不要說對方壞話。成功人士都是相互抬轎子,只有小人才相互拆台。共事的合作夥伴翻臉,是因為貢獻和利益分配不平衡,要分手,總是分手對其中一方有利。絕交后出惡聲,把對方說得十惡不赦的那個,往往是在分手中受損的,但是,如果你在分手中嚴重受損,恰恰證明你的利益嚴重依賴對方。那個在分手后得利的,他是靠自己本事。他通常出惡聲會少些,因為是他要分手的嘛。

燕惠王和樂毅的情況,是兩敗俱傷。樂毅本來可以裂土封侯,結果只能找個地方養老。燕惠王本來已經兼并了齊國,又被打回原形。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就是要隨時調整利益分配,把利分出去,你就安全了。對別人,可給可不給的,都給;對自己,可要可不要的,都不要。不要反過來,老想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別人的最大支持,把利都死死地抓在自己手裡,那你就要準備迎接鬥爭了。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不管如何,不要說對方壞話。很多人相反,到處找人傾訴。傾訴又怎麼樣呢?你以為朋友們都跟你同仇敵愾,實際上呢,是你的朋友附和你,他的朋友附和他而已,別人沒那麼關心你們的是非曲直。更可笑的是,本來你們之間的關係,比你找上門去傾訴的朋友的關係要親密得多!而最終人們如何評述這件事,還是得看後來的結果,所有人都會偏向於成功者。燕惠王和樂毅的公案,兩千多年來,肯定沒有人說燕惠王做得對。

第二句,「忠臣去國,不潔其名」。這一句沒有前一句那麼知名,因為要求更高,也更體現了樂毅的厚道。什麼是忠臣呢,被列了罪名,炒魷魚了,他也不洗清自己的名譽,不說前老闆的壞話,都是我的錯!什麼錯?老闆說我什麼錯,就是什麼錯!這個我們招聘的時候就經常碰到了,問他為什麼離開之前的公司?那覺得之前的老闆都對不起他的,人事經理肯定對他有看法了!

田單任齊國宰相時,有老人過淄水河,河水冰冷刺骨,老人腿被凍僵了,過了河就走不動道了。正好田單路過,解下自己身上的皮襖給老人披上保暖。齊襄王聽說這事,非常不爽,自言自語說:「田單這麼收買民心,想要當齊王嗎?不早點防備,恐怕會有事變!」說完四下看看有沒有人聽見,正看見屋檐下有個貫珠者——穿珠子的工匠,就問:「剛才我的話你聽見了嗎?」貫珠者說:「聽見了。」齊王問:「你以為如何呢?」貫珠者說:「大王不如把田單的善行,變成您的善行。大王您嘉獎田單,說:『寡人擔憂有人挨餓,田單就收留賑濟他們;寡人擔憂有人受凍,田單就解下自己的皮襖給他穿;寡人擔心人民勞苦,田單也擔憂。田單真是理解我的心意啊!』田單有善行,而大王嘉獎他,那田單的善行,就是大王的善行了。」

齊王說:「好!」於是派人給田單送去豐盛的酒宴作為賞賜。

過了幾天,那貫珠者又見齊王說:「大王應該在上朝的時候召見田單,當面作揖,當眾嘉獎他,然後下令尋找全國挨餓受凍的人民,收容賑濟。」齊王依計而行,然後派人到街巷中偷聽人們的議論,聽見大夫們彼此談論說:「田單這麼愛護人民,原來都是大王教他的啊!」

田單向齊王保舉貂勃。齊王有九個寵幸的近臣,想陷害田單,就一起對齊王說:「當初燕國攻打齊國,楚王派了將軍,帶了一萬人的軍隊來救齊國,如今國家社稷都已安定,應該派人去答謝楚王啊!」齊王說:「對啊!派誰去呢?」他們回答說:「貂勃合適!」於是派貂勃出使楚國。楚王很開心啊,招待貂勃,留他在楚國住了幾個月都沒回來。這九個人就跑去跟齊王說:「楚王萬乘之君,哪能給一個小小的貂勃那麼大的面子,還不就是因為他是田單的人!如今田單和大王您,簡直沒有君臣上下的分別!他對內安撫百姓,對外勾結他國,又結交天下賢士,他這是志在有所圖謀啊!希望大王明察!」

這一番讒言,齊王聽進了心裡,過了幾天,突然發話:「把田單召來!」

田單知道來者不善,脫了帽子光著頭,還脫了衣服光著上身,脫了鞋光著腳,戰戰兢兢去見齊王,退出時還自請死罪。

齊王也沒什麼態度,過了五天,才傳話說:「你對我也沒什麼罪,只不過你盡人臣之禮,我盡君王之禮而已。」意思是咱倆各自把位置都擺正就行!

過些日子,貂勃從楚國回來了,齊王擺酒給他接風,也問問出使的情況。酒酣耳熱之際,齊王說:「召田單來!」貂勃一聽這話,馬上離席叩頭說:「大王自認為比周文王如何?」齊王說:「我當然趕不上周文王。」貂勃說:「臣也知道大王趕不上周文王,那麼跟齊桓公比呢?」齊王說:「那也趕不上。」貂勃說:「是的!我知道大王也趕不上齊桓公!但是,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尊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仲,尊為仲父。大王您得到安平君,就呼喝一聲『田單』!這不是亡國之言嗎!從開天闢地,有國家人民以來,為人臣之功,還有超過安平君的嗎?當初大王自己不能守衛社稷,燕國興師攻打齊國,大王逃往城陽山中。安平君以區區即墨,內城不過三里,外城不過五里,殘兵疲將不過七千人,斬殺燕軍統帥,收復齊國千里國土,這都是安平君的功勞!在那時候,如果安平君自立為齊王,天下也沒誰能阻擋他!但是他計之於道,歸之於義,以為不可!於是架棧道,修木閣,到城陽山中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您才得以回來,君臨百姓。如今國已定,民已安,大王您就稱他為『田單』,即使是最不懂事的嬰兒,也不會這樣做的!願大王趕快殺掉這九個人,以表達對安平君的歉意,否則,國家必有危險!」於是齊王殺了那九個傢伙,併流放了他們的家屬,又把夜邑一萬戶人家加封給田單。

【華杉講透】

齊襄王這種人,是一種典型的原型人物,他的特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耳朵根子軟」,特別容易受人影響。誰跟他說啥,他都能聽進去;但是,下一秒有人跟他說相反的意見,他又能聽進去。所以,他的決策,往往取決於誰是最後一個給他意見的。他的決策往哪邊走,取決於誰離他最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最多。而時間永遠對小人有利,小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和君王在一起的時間多。如果今天這頓酒喝完之後,過幾天那九個人再跟他談一次,他的態度還會變。貂勃是個狠角色,他的建議直接就是催著齊王馬上殺掉那九個人,齊襄王聽了貂勃的話,那九個人死了,劇情就沒法再反轉了。田單當初舉薦貂勃,收效也在這裡了。

田單要攻打狄國,去見魯仲連。魯仲連說:「將軍這次去攻打狄國啊,恐怕打不下來!」田單很不高興,說:「我以即墨一個破城,幾千殘兵,也能擊破萬乘之燕國,恢復齊國。今天攻打一個小小的狄國,還打不下來?哼!」田單轉身就走,上車都不行禮道別,拂袖而去。

打了三個月,奇了怪了,果然打不下來。齊國小孩編了童謠諷刺田單:「戴個簸箕大帽子,長長寶劍撐面子,攻打狄國攻不下,白骨堆成大山子!」

田單害怕了,回去找魯仲連:「請教先生,當初您怎麼知道我攻不下來狄國呢?」

魯仲連說:「當初將軍您在即墨的時候,坐著就在編織草筐,站著就在揮舞鐵鍬,跟士卒們一起唱軍歌:『無路可退了!國家滅亡了!今天不拚命!明天沒地方去了!』當此之時,將軍有必死之心,士卒無偷生之念,聽到將軍的話,沒有一個不揮淚奮臂而欲戰,這是您之所以破燕的原因啊!可是如今呢,將軍您東有夜邑一萬戶人家的采邑,西有臨淄城亭台樓閣之遊樂,系著黃金腰帶,馳騁於淄、澠二水之間。有生之樂,而無死之志,所以不勝也!」

田單說:「我田單能再有必死之決心和志氣,都是先生您的教導啊!」

第二天,田單親自到最前線,繞著狄人的城牆指揮攻擊,冒著箭雨拋石,擼起袖子敲戰鼓,一舉攻下狄人城池。

【華杉講透】

這就是「艱苦奮鬥」的含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樂,就是安樂死,要保持血性,才能奮進。

當初,齊湣王滅宋之後,想驅逐薛城的孟嘗君。孟嘗君逃亡到魏國,魏昭王以孟嘗君為相,與諸侯一起伐破齊國。齊湣王死,齊襄王復國,而此時孟嘗君獨立為諸侯,既不屬於魏國,也不屬於齊國。齊襄王新立,畏懼孟嘗君,就和他連合交好。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這時齊、魏共滅薛國。諸公子被屠滅殆盡,孟嘗君絕嗣。

赧王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78年)

1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攻佔楚國首都郢,燒了楚王的祖墳夷陵。楚襄王的兵被打散了,不能再戰,於是往東北遷都於陳。秦國將郢都改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77年)

1秦國武安君白起繼續攻略楚地,平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2魏昭王薨。子安釐王立。

赧王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76年)

1秦武安君白起伐魏,佔領兩座城。

2楚王東遷之後,在東部徵兵,又得十幾萬兵,向西收復江南十五座城邑。

3魏安釐王封其弟無忌為信陵君。

赧王四十年(丙戌,公元前275年)

1秦相國穰侯魏冉伐魏,韓國派大將暴鳶救魏,魏冉大破韓軍,暴鳶逃往開封。魏國割讓八座城以求和。魏冉收了城池,再度伐魏,擊敗魏國大將芒卯,佔領北宅。魏國又割讓溫邑以求和。

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74年)

1魏國被秦國打得受不了,改變連橫政策,重新與齊國合縱結盟。秦國即刻懲罰魏國,魏冉再次率師伐魏,打下四座城池,斬首四萬。

2魯湣公薨。子姬仇繼位,是為魯頃公。

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73年)

1趙、魏聯軍攻打韓國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王不救。韓國宰相對陳筮說:「事態很緊急了!您雖然在生病,還是得請您跑一趟!」陳筮入秦,見了穰侯魏冉。魏冉說:「事態很緊急了嗎?你老人家都出馬了?」陳筮說:「不急,不急。」穰侯怒了:「不急你找我?」陳筮說:「如果真急,韓國就投降,跟趙、魏結盟了。因為還不急,可以打,所以又來找您。」穰侯說:「好!我們馬上出兵!」

於是派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陽率師救韓,大軍八天就抵達華陽城下,大敗魏軍,魏將芒卯逃脫,俘虜三名魏將,斬首十三萬。白起又與趙將賈偃戰,把趙軍兩萬人驅入黃河餵魚了。

魏國段乾子向魏王建議,割讓南陽給秦國以求和。蘇代對魏王說:「段乾子想得到秦國的相位,秦國想得到魏國的土地。現在大王您讓想得到土地的秦國,控制了想得到秦國相印的魏臣,又讓想得到秦國相印的魏臣,得以支配魏國的土地,這麼下去,恐怕魏國的土地很快就割光了。以地事秦,就像抱薪救火,起火了,不用水救,還往裡面扔柴,柴什麼時候扔完,火什麼時候才能滅啊!用土地請和,和平只有到您的土地全沒了,才會到來。」

魏王說:「您說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事情已經決定了,也沒法改變了。」

蘇代嘆息說:「這就像下六博棋,梟棋最大,可以吃散卒。但是,吃不吃看策略,有利就吃,不利就不吃。大王您怎麼用智還不如下棋啊!」

魏王不聽。割南陽以請和,集中力量在修武設防。

2韓釐王薨。子桓惠王立。

3韓、魏都已臣服於秦,秦王就派武安君白起,徵調韓、魏兩國軍隊,一起伐楚。

大軍還未出動,正好楚國使者黃歇來了,得到這個情報,害怕秦國乘勝一舉滅楚,於是上書秦王說:「我聽說物極必反,就像冬夏交替一樣;極高必危,就像疊壘棋子,壘高了它就會垮。現在秦國土地之大,從最西到最北,兩邊都是秦國,這是從有國家人民以來,沒有過的事。我楚國三代先王,一直不忘與秦國交好,利用楚國與齊國接壤的地理條件,斷絕東方各國合縱抗秦的聯繫。如今大王您派盛橋做韓國宰相,盛橋就促使韓王割地給您,這樣大王不用甲兵,不用威逼,就可輕鬆得到韓國百里土地,這是大王您的賢能啊!然後您就舉兵攻魏,封鎖大梁,佔領河內,打下酸棗、虛、桃,進軍入邢。魏國軍隊在周圍周旋,就是不敢來救援,這是大王您的武功啊!大王休甲息眾,歇了兩年,又再發大兵,吞併蒲、衍、首、垣,進逼仁邑、平丘,包圍黃邑和濟陽,魏國就臣服了。大王又佔領濮磨之北,連接齊、秦二國的腰部,斷絕楚、趙二國的脊樑,天下諸侯五次締結合縱盟約,六次高層會晤,也不敢合兵來救,大王您的威力,也是舉世無雙了!在這樣的功績下,大王您如果能保功守威,剋制攻取之心,施行仁義之政,讓已經得到的土地人民,沒有後患,那您可以與三王並列為四王,與五霸並列為六霸,那都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大王您仗著人多勢眾,兵強馬壯,挾摧毀魏國之餘威,而欲臣服全天下諸侯,我恐怕大王有後患啊!《詩經》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開始的時候都很好,但能善始善終的就很少很少了。《易經》說:『狐涉水,濡其尾。』狐狸珍惜它的尾巴,過河的時候,把尾巴高高翹起,不要打濕了,但是,它要過的河太寬了,舉了一半就舉不動了,尾巴耷拉下來,全打濕了。今天大王您要過的河,不知道有多寬呢!這兩句話,都是說做什麼事,開頭容易,要圓滿完成就難!以前吳王夫差相信越國,伐齊稱霸,結果倒是在艾陵打敗了齊國,但在班師的時候,就被越王勾踐伏擊於三江之畔,身死國滅。智氏也相信韓、魏,聯合他們一起去攻趙,包圍晉陽,眼看就要得手了。結果呢?韓、趙、魏三家聯合把智氏滅了,殺智伯於鑿台之下。如今大王您看見楚國沒有滅亡,覺得不爽。但是您沒有想到,如果楚國滅亡了,韓、魏就強大了,我覺得大王您的想法真是不周全啊!楚國,是隨時可以向您伸出援手的朋友,韓、魏這樣的鄰國,才是您真正的敵人。今天大王您相信韓、魏會跟您好,就像當初吳王夫差相信越王勾踐一樣。我擔心韓、魏對您卑躬屈膝地討好,而實際上是為解除自己的禍患而欺騙您罷了。為什麼呢?大王您對韓、魏,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恩德,多的是世代的仇怨。韓、魏兩國的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國之手,已經十代人了吧!這世上有十代血仇的友邦嗎?所以說,韓、魏兩國一天不亡,秦國的危險就一天不能解除。在這種形勢下,大王您還要出資把他們武裝起來,和他們聯盟攻楚,不是大錯特錯嗎?再說了,要攻打楚國,走哪條路啊?從哪兒出兵啊?您是不是得向韓、魏借道啊?向仇敵借道,我擔心兵出之日,您的大軍就回不來了!如果不向韓、魏借道,您走哪條道呢?那就只能進攻隨水西岸,那一帶,都是沒有人的地方,只有大山、大水、山林、溪谷,那大王您有攻楚之名,卻沒有得地之實惠。再說,大王您攻楚之日,韓、魏、齊、楚四國必將全國動員。秦楚交戰不休,魏國跟您一起打楚國,您在窮山惡水裡打,魏國則攻打留、方輿、銍、湖陵、碭、蕭、相,這些之前宋國的土地,就全被魏國吞併了。齊國也趁火打劫啊,它也南下攻楚,泗上之地就歸它了,這些都是平原四達膏腴之地,如此,惡戰的是您,得利的是魏國和齊國。戰爭結束,天下最強的就是魏國、齊國了。我替大王您考慮,不如和楚國親善。秦、楚聯盟以威懾韓國,韓國一定屈服稱臣,大王再以崤山之險,黃河沿岸之利,威逼利誘,韓國就降格為秦國的關內侯,藩屬國了。大王再出十萬兵戍守韓國國都新鄭,則魏國心驚膽寒,許邑、鄢陵都要閉城固守,上蔡、召陵交通斷絕,如此,魏國也不能主權獨立了,也成了秦國的關內侯。大王與楚國交好,就能在關內臣服兩個萬乘之主,再把手伸向齊國,齊國西部地區就可拱手而取。這樣,大王的國土,東到東海,西到西海(青海湖),約束天下諸侯,燕趙和齊楚,都被秦國隔絕,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這四個國家,不必流血,就自動降服了。」

黃歇一番宏論,把秦王說動了,告訴武安君,謝絕韓、魏,伐楚計劃取消,禮送黃歇回國,約親於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戰國到三國·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戰國到三國·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卷第四 周紀四(公元前297年一公元前273年,共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