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重返教壇

第六十四章 重返教壇

一九六五年,農場職工子弟小學首屆六年級的學生畢業,該升初中了,僅有的小學教育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辦中學勢在必然,於是各分場的小學附設初中班便應運而生。經孟那總場批准,永春農場學校新增四個初中班,加上小學部六個班,共十個班,全校學生有三四百人。

永春農場領導決定要我去主持工作,辦好這所小學附設初中。離開教育崗位七年的我,1965年8月再次重返教壇。首先要解決師資問題,根據我平常的了解,向場領導提出了調幾位同志來學校任教的報告,其中有大學生、中專生、師範生,還提出了解決經費、改善辦學條件等問題,都得場領導的批准。

學校沒有黨支部書記,經請示黨委后,同意設立一個校務委員會,由五個委員組成,包括教務、總務、共青團(包括少先隊)、後勤四個處室主任,並各負其責。我把各項規章制度、工作計劃制定出來,選好班主任,教導處安排好課程表,開學時在教師大家上一公布,各項工作就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各連隊只設小學一至二年級,各連隊離家較遠的學生都在學校用膳,調了幾個工人組成後勤組,開荒種菜。教學、後勤,林林總總一大堆子事,忙也忙不完,後來請場里派來一位支書----王長利,主管教師政治思想,沒有黨的核心,一切工作都比較難開展。黨管學校,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樣我就能抽出更加多精力放在教學管理上。

在分場領導的深切關懷下,經過幾年的努力,五分場學校(即永春學校)蓋起了兩幢青磚、瓦頂的教室,這在整個孟那農場學校中是辦學條件最好的學校。學校有圖書室、實驗室(但缺理化儀器),有球場、有體育器材,基本具備了一所中學的辦學條件。

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場部劃了一塊橡膠林作為學生的實踐基地,歸學校管理,農場按畝數撥些管理費補助學校添置圖書、教學設備。此外,農場還分配了種花生、種玉米的任務,每周只能上四天半的課(每天八節課),其餘時間是勞動,課外活動時間學生還得去幫助學校種菜。

學校一百多人吃飯,只有三個種菜工人夠辛苦的了。那時星期天還得去搞義務勞動,幫助生產隊除草、撿橡膠籽(橡膠籽可以用來榨油、制肥皂),在農忙季節,還得帶高年級學生蒔田、割禾等。雖然如此繁忙,但我們的老師工作勤奮,有敬業精神,人人都忘我地工作。

那時教師的工資低(最高的只有三十五元),生活清苦,他們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備課改作業,文化生活更談不上,連報紙都訂不起一份,但老師們牢記黨的重託——把教好孩子當作自己的神聖職責,無私奉獻,努力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一九七七年,我被孟那農場任命為永春學校、永豐學校兩所學校的校長,兩所學校相隔七公里,我的擔子分量可不輕啊!

我首先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一分為二看待他們的成績與問題,盡量以大局為重,求大同、存小異,儘快穩定教師隊伍,消除教師之間的矛盾,團結廣大教師,把學校的重心轉移到教學上來。

我不計前嫌,讓他們放下包袱努力工作。永春農場學校教師之間矛盾少些好辦些,永豐農場學校教師之間矛盾較多,我採取了老師調動交流的方式,把派性少、作風正派的老師調往永豐學校(如馬子貴、張聲新、秦建偉等),還請場里派了一位支書黃壽民(原永春農場的)負責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堅持派性不放的,就調出學校,或去總場集訓隊學習。經過爭取大多數,團結主要力量,迅速改變了永豐學校混亂局面。

那時,為維持社會穩定,部隊派出軍隊代表進駐各單位。學校軍代表看我作風正派,不搞派性,懂學校管理,在教師中有威性,所以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和信任,使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我也大膽地負起責任,兩所學校教育質量很快得到提高。學校有支書、軍代表和校長我,三方互相尊重,共同維護集體領導,背後不搞小動作,工作配合默契,相處十分和諧。

我和老伴建校之初就在永春學校教書,所以,家一直安在河東永春學校,我現在是永春、永豐兩所學校的校長,責任重大,為了抓好永春、永豐這兩所學校的工作,我把行李搬到了永豐學校,以永豐學校為主,永豐、永春兩者兼顧。周一到周三在永豐學校工作,周四到周六到永春學校檢查布置工作。軍代表看我把教學工作抓得井井有條,讚賞地說:「姜還是老的辣。」我笑著說:「黨指向哪裡,我就奔向哪裡。」他說:「你老張還是部隊作風。」

我擔任永春、永豐兩所學校的校長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八月。我為永豐學校重新組建了新班子,學校各方面都已走上正規,就辭去了永豐學校校長職務,回到了老根據地——永春學校。

招生自從1959年2月我到邊疆來后,我們一直沒有空回老家看看,平時都是寫信報平安。轉珢到了1970年,一天,老伴看著哥哥的來信,難過地說:我從豫章省嫁給你到南詔省已經十多年了,由一個姑娘變成了一個有三個孩子的母親,1966年我爸爸去世,沒看上一眼,心裡多難過啊。

我也覺得確實該回去看看媽媽、哥哥、姐姐了。於是我們於1970年8月一家五口(小英11歲、小雲9歲、小臘6歲)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鄉——文山縣。岳母老多了,哥哥、嫂嫂都是中年人了,骨肉相見格外親切,說不盡的相思之情。

當時,鄒平全家被下放到黎洞坑。招生只有三姊妹: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後來我們去看望了住在鄉下的姐姐、姐夫一家。我家自母親1957年去了島省,家中姐姐都已出嫁,弟弟下放塘頭村,我們都去一一拜訪了親戚朋友。我們在文山住了一個月,互相祝福多保重,揮淚惜別,回到了南詔。

1974年4月,我們留下小英、小雲、小臘只帶小春、平生夫婦第二次回到故鄉探親。這一次大家的生活環境都好多了,玩的心情也更舒暢了。

那時邊疆物質匱乏,沒肉沒油吃,招生的媽媽為我們準備了三十多斤豬油和許多臘肉讓我們帶回去南詔。轉眼一個月過去了,大家又只好依依惜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這七十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這七十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重返教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