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萬獸之王
「早就準備好了!」隨著張乙一陣狂嘯,手中淡黃色梨木武棍頓時化作一隻萬獸之王。
撲咬,奔跑,捕殺……雖然張乙手中動作略顯青澀,但是手中武棍所化猛虎卻是如同實物一般栩栩如生。
看著張乙施展而出領悟真諦的伏虎棍法,神秘僧侶一邊點頭一邊讚許說道:「優良。」
待到張乙將一整套伏虎棍法施展完畢之後,神秘僧侶早已不見了人影,再度出現的依然是那位滿臉橫肉的武僧教頭,不過這次他手中的棍法已然換了全新的陣勢……春去秋來,光陰似箭,張乙來到這座地佛古寺已經超過三年。
在這三年中張乙身邊的武僧已經漸漸凋零,此時伏虎堂的練武場上只剩下了寥寥數名武僧在賣力練棍。
待到張乙手中棍法純熟之後神秘僧侶再一次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彼此熟悉的兩人也不廢話,張乙手中武棍再次揮舞起來。
待到神秘僧侶再次點頭離開后,張乙面前景象卻是發生了變化,這次他所在的地點不再是露天的練武廣場,而是一間四周密封的密室。
面前出現的也不再是之前滿臉橫肉的武僧教頭,反而是一名面相柔和的白眉老僧。
就在張乙觀察密室布置之時,白眉老僧忽然正色開口道:「阿彌陀佛,了空你入門已經有四年之久,你的武學資質我們一直看在眼裡,今天我就開始教你我們地佛寺的不傳之秘」聽到白眉老僧的話語后張乙嘴角不由微微揚起,自己期盼已久的重頭戲終於來了。
「我地佛寺鎮宗武學撼地佛杖,此棍大成可劈乙裂石,斷江削岳,了空你且仔細看來!」就在老僧怒斥的同時,一根重逾千斤的武棍頓時出現在了白眉老僧手中,虎虎生風的武棍揮動之下竟給張乙帶來一種排乙倒海的感覺。
滴答……汗水一滴一滴自張乙額頭滴落,白眉老僧隨未動靈力但滔天棍勢傳來的凌冽氣息已讓修為低微的他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雖然身體負擔極大,但是張乙的精神確是格外的清醒,此時在識海中神秘八卦捲軸的輔佐之下,張乙竟將這神秘棍法拆解得一清二楚。
就在張乙看得如痴如醉之時,白眉老僧動作忽然一滯,心知幻境空間玄妙似真實世界的張乙忍不住出聲詢問道:「前輩?」
「咳咳……」一聲尷尬的咳嗽聲響起后,張乙眼前景象再度發生變化看,一轉眼間他面前出現的卻是一間破舊的僧房。
「你醒了?」笑意盈盈的白眉老僧走近后不由出聲感慨道:「了空你果然不愧是能讓破戒推舉進入卧佛堂的沙彌,著撼地佛杖你第一次看就能堅持如此之久……」聽到白眉老僧的話語后張乙心中隱隱有所明悟,自己現在所經歷的幻境應該就是銅棍的主人名為了空的僧侶的過去,所以說自己才無法看到這位前輩未曾學習完全的撼地佛杖。
就在此時老僧忽然皺眉開口道:「不過據方丈測試你與我們的鎮寺秘寶撼地棍並無淵源,所以不能學到撼地佛杖最為精妙的后三招。」
就在此時張乙忽然不受控制地失望開口道:「師父難道我這輩子都不能學到如此玄奧的棍法了嗎?」
「這倒不是。」
白眉老僧目光柔和地摸了摸張乙的光頭后笑著說道:「你的天資地佛寺的諸多長老有目共睹,只要你能將撼地佛杖的前七招修鍊貫通,就能破格觀摩作為長老才能接觸到的秘寶傳功卧佛!」此時聽得莫名其妙的張乙耳邊忽然傳來神秘僧侶的嘆息:「傳功卧佛乃是地佛寺通靈秘寶,傳聞此乃釋迦佛祖大弟子迦葉所制,其中蘊含了釋迦佛祖所創全數武學。」
「嘖嘖嘖……」張乙聞言不由咂舌不已,佛祖釋迦那可是和道源老子、儒師孔子一個級別的大能,他所創武學再次也得是個天級吧。
就在張乙憧憬天級武學之際,神秘僧侶潑冷水的聲音再度在他耳邊響起:「傳功卧佛你就不用想了,這種秘寶可不會存在於意識空間,好好練棍吧。」
張乙苦笑一聲后忽然發現面前景象再度轉變,此時他已經來到了一處舍利塔林之中,然而現在他的身邊不僅一個人都沒有,就連小動物也少見。
就在此刻塔林之中一張蒼白的字條忽然浮現於他的眼底,拿起字條閱讀後的張乙眉頭不由抖了抖。
「了空,為師知道你向武之心甚是堅毅,不過塔林之險遠超俗地,現在的你僅有三年時間練棍,要是三年未曾功成,那麼就將於此地被高僧遺意感染,成為一名只知念經的活死人!」
「你這是在玩我吧!你絕對是在玩我吧!」看著幻境中自己似乎拔高的身體,張乙忽然意識到一絲報復的氣息,按照順序自己不是應該先練習幾個月才正式參與考核嗎?結果現在自己不僅直接跳過了練習的時間,還直接到了最殘酷的死亡考核環節,不過雖然面臨嚴苛的死亡考核,張乙心中卻莫名湧出一陣興奮。
就在張乙正在熟悉撼地佛杖之時,外界的天庭寶庫之中卻是陷入一陣劍拔弩張的氣氛之中。
此時緊緊盯著眼前祭祀的疏樓龍宿忽然冷笑說道:「我等為盟友四面阻敵,沒想到盟友卻在大後方捅了我們一刀。」
「龍宿道友此言差矣。」
微微蹙起眉頭的曦族祭祀無奈說道:「張乙小道友與吾族淵源頗深,我們自然也不會加害於他。」
「那你就放他出來。」
一旁的黎初強壓心中怒火道:「我可記得曦族規定天帝寶庫取寶最多三日,這都快五日了怎麼還不見人影?」就在曦族祭祀難以回答之際,一陣輕笑忽然自富麗堂皇的天庭大廳之外傳來,隨著笑聲而來的還有一陣淡粉色的無味瘴氣。
「諸位人族道友稍安勿躁,我族後輩張乙正於天庭秘境內感悟曦族秘法,還請各位先行迴轉怒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