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辛棄疾出馬
公元192年2月,漢天子劉協在晉陽臨朝開堂,昭告天下,是為漢室朝綱的延續。
當一些避難的朝中老臣得知陛下在晉陽,也紛紛托家帶口來到晉陽,以謀取安生之地。
早朝。
昔日人滿為患的朝會被寥寥數人所取代,雖顯得有幾分清冷,可是劉協的臉上卻揚著幾分欣然,從被董卓挾持登基以來,他從未過的如此無拘無束。
「趙卿家兩次救朕於生死存亡之際,此等厚恩,比之山川河流還要高、還要深,愛卿功高蓋世,為應民心,當為大將軍,以正漢室朝綱,勵天下將士。」
劉協朗聲開口道,此的確出之他的肺腑之言,在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天子眼裡,這或許是他唯一能籠絡趙峰的辦法。
當劉協拋出大將軍三個字之後,朝會變得不安了起來。
太常皇甫嵩率先開口道:「陛下,趙將軍的確有功於社稷,可大將軍一職,實乃一國之重器,不可輕授,請陛下三思!」
不其侯伏完奏請道:「陛下,趙將軍年前初為驃騎大將軍,如今才過三月,若是又遷為大將軍,怕是有些操之過急,難免讓天下各地州郡官員不滿。」
「臣等附議!」
楊彪、馬日磾、盧植三人亦齊聲呼道,此五人一致反對,讓劉協有些意外,左右為難。
趙峰內心一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皆不平,這事之常情,況且,這大將軍之職,自己壓根也沒有想法。
「陛下,諸位大人所言不無道理,臣資歷尚淺,比之諸位大人遠不及也,豈敢位居高位。」
趙峰諫言道。
劉協面色一沉,回道:「愛卿何出此言,孝武皇帝以17歲的冠軍侯征討漠北,終成大業,朕自當恪守祖宗志向,開創萬世基業。」
「陛下……」
伏完等人連忙長呼道,他們極力反對此事,一則是顧忌軍閥掌權,重蹈董卓一黨的覆轍,二則是怕趙峰以權謀私,殘害士族的利益。
見此狀,趙峰又拱手道:「陛下,還請收回成命,臣為驃騎將軍尚且不足,如何敢為大將軍,倒是有一人,可為大將軍。」
「何人?」
劉協尋思問道。
「冀州牧袁紹!」
趙峰沉聲回道:「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後,這大將軍之位,非他莫屬,況且冀州在他的治理下,財富民強,由此可見,此治國之能臣,讓袁本初為大將軍,實則順天意,得民心。」
劉協頓聲道:」袁本初……」
伏完等人聞言,都是一驚,沒想到趙峰會將袁紹給抬出來,不過相對於趙峰來說,讓袁紹為大將軍,更切合他們的利益。
「諸位大人,意下如何!」
不待劉協詢問,趙峰已經率先開口,惹的五人面色行色各異,各懷心事。
皇甫嵩故做思索,拱手道:「陛下,驃騎將軍所言甚是,若讓本初為大將軍,實乃國之大幸,臣附議!「
「臣等附議!」
其餘四人亦響應了起來,讓劉協更為被動,這些老傢伙,自己好不容易親政,想干點自己想乾的事,你們卻極力反對,看來你們也不是什麼好鳥,這以後,可得留點心思。
於此,劉協只能當朝宣旨,擬旨讓袁紹為大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盧植為尚書,伏完為中散大夫,楊彪為太尉,馬日磾為光祿大夫,一起參錄朝事。
晉陽新朝就此拉開序幕,百廢待興,一大堆爛攤子等著他們去收拾。
驃騎將軍府。
趙峰緩緩開口道:「杜公,我等出身民間,於士家不容,怕是以後諸事不順,以後還得你多費力。」
「理所應當!」
杜如晦回笑道:「眼下長安混亂,短時間怕是不能殺回去,晉陽朝廷有皇甫嵩等人在,反倒於主公有利。」
「杜公何出此言!」
趙峰尋思問道。
杜如晦不慌不忙,徐徐開口道:「主公為驃騎大將軍,但於朝中舊臣之中,無一人順應,如此一來,主公也算是獨樹一幟,反而會得到陛下認可,長久以往,對我們大大有利!」
「主公可專心於練兵之事,至於這晉陽小朝廷,左右就這幾個人,無干緊要,讓他們樂在其中又何妨!」
「哈哈……」
趙峰聞言之後,大笑了起來,看來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杜如晦所言,正中下懷。
「杜公,這出使冀州,向袁紹索要物資人力修建宮殿,派何人去為上?」
杜如晦沉頓了片刻,回道:「屬下保舉一人,可成大事。」
「誰?」
趙峰急不可耐的追問道,這幾日輔助修建宮殿的陸秀夫已經催促他好幾次了,說是各種物資都面臨耗盡,再沒有後備來源,怕是要停工了。
杜如晦笑道回道:「酒家辛棄疾!」
辛棄疾……
趙峰頓悟,辛棄疾剛正不阿,為事強硬,得理不饒人,只要他認準的事,無論如何也要想盡千方百計去辦,他人去冀州,可能會對袁紹有所顧忌,作出讓步,可辛棄疾絕不會軟手。
「好!好!好!」
趙峰喜笑道:「幼安在美稷城也待膩了,是時候換他回來走動走動,不然這以後身子骨生鏽了,就得不償失了。」
當下趙峰派快馬去美稷城召回辛棄疾,笑著對辛棄疾道:「幼安,眼下晉陽宮殿物資匱乏,馬上就要停工了,若是強征并州物資,於民不順,我意讓你去冀州,探探袁紹的口實。」
「屬下願往!」
辛棄疾二話不說,直接滿口答應,看的趙峰大為驚嘆,社會我辛大爺,真的是一往無前。
「幼安,此陛下旨意,讓袁紹為大將軍,你可從中做事,興許能成!」
杜如晦將聖旨緩緩遞給辛棄疾。
辛棄疾接過聖旨,看都沒有看一眼,揣回了衣袖中,直言快語道:「如今陛下在晉陽,天下州郡官員皆應上供,響應號召,他袁家深受皇恩,即便沒有陛下的旨意,也當親往奉之,還能容他推遲,主公放心,屬下已有定數,定會辦成此事。」
辛棄疾帶著兩名親衛,踏上了去冀州的路,一場屬於他的好戲,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