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元正日(二)
皇宮之中歷來都是世間最複雜的所在。身為天子,卻尋不到普通人家那種平常的快樂。所謂親情也好,團年夜也好,都被嚴格的禮制所限制。
可永樂皇帝是何許人物,又怎麼會將那些條條框框放在眼中。他心臟雖然不好,但精神卻比一眾哈欠連天的皇族們好太多了。
天子賜宴已經散場,天子並沒讓趙王和太孫離開,而是留在自己身邊。
他也想享受一下這難得的三代同堂。
可惜,皇家畢竟是皇家,有些事情並不像永樂皇帝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馬雲將一大疊摺子抱進精舍中,低聲問:「萬歲爺,這摺子你還看嗎?」
太孫連連擺手,小聲道:「皇爺爺已經累了,就不看了。」
「等等。」皇帝微微皺了一下眉頭:「今日事今日畢,若遇到事今天推明天,明天拖到後天,還成的了什麼事?」
馬云為難地擺了擺頭,將摺子放在御案上,侍立在一旁。
太孫和趙王因為沒有聽到皇帝叫自己退下的話,也都屏息立在旁邊。
「……河南大雪,冬小麥減產已成定局,地方官員請求朝廷撥款賑濟。人說瑞雪兆豐年,今冬的雪大得緊,朕心中卻也歡喜,卻不想是如此情形……黃河漳德段堤防年久失修,請求朝廷撥款維護,朕記得去年就決過一道口子,沖了三個縣的土地,看來不整治是不成的了。都是向朕伸手要錢的……」
皇帝一邊看著摺子,一邊揉著太陽穴,淡淡地念給兒孫聽。
太孫和趙王不明白皇帝為什麼要說這些,都不敢插嘴。
半晌,皇帝才嘆息一聲將摺子放下,緩緩問道:「太孫,去年彰德的河道是你經手的吧,你說說那裡的情形。朕讓太子監國,這些政務上的事情卻不怎麼留心,已經記不得了。」
太孫朱瞻基,心中一震,斟酌著語氣說:「是聽父親殿下說過這事,決口之時,朝廷也撥過款子。可惜那筆款子大多用在賑濟災民身上,河防上自來就是個吃錢的窟窿,再多銀子也不夠填。」他不知道皇帝為什麼問自己,確實,父親殿下身子不好,在京城監國時,遇到忙不過來的時候,也有意讓自己過問國政。
皇帝突然問起這事,難道說……皇帝已經對自己以太孫身份參與政務有所不滿?
太孫心中有為些微微吃驚,可表面上還是一臉的平靜。
果然,趙王也意識到這一邊,嘴角不為人知地微微一翹。
「哦,這麼說來,如果今年凌汛一起,那三縣還是會淹的了?」皇帝微微皺了一下眉頭,河防工程實在浩大,若要徹底整治,沒有幾百萬兩銀子,十年工夫辦不下來。可如今國庫已經空虛,別說一百萬兩,就算是十萬兩也拿不出來。況且,馬上就要對韃靼用兵,這才是壓倒一切的軍國大事,其他都要為這次軍事行動讓路。
趙王感覺到皇帝的不滿,心中更是大快,忍不住插嘴道:「父皇,淹肯定是會淹的,沒有僥倖,你老人家可要做最壞的打算啊」
太孫還是一副平心靜氣的模樣:「稟皇爺,未必能淹。」
「未必能淹?」皇帝提起了精神:「怎麼說?」
太孫道:「其實,那段河堤去年決口后,三縣的知縣都已招募過民夫用土重新整治過,未必不能扛上兩年。」
「夯土壘就?」趙王忍不住一笑:「太孫,未必二字別人說得,你可不能說。黃河一決口,那就是生靈塗炭,若真有事,誰能負責?這修築河堤吧,還是條石靠得住些。」
太孫也知道這是三叔在同自己抬杠,淡淡道:「趙王這話也不對,黃河綿延萬里,若都用條石築壩,可能嗎?」
趙王輕笑:「可凌汛卻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關難道就靠空口白話就能順利度過?」
太孫:「趙王,若我說沒有凌汛呢?」
趙王嗤一聲:「怎麼可能,我在彰德住了那麼多年,怎麼會不清楚,又有哪一年逃得過去?」
皇帝卻定睛看著太孫,聲音柔和地說:「你說說。」
太孫侃侃而言道:「皇爺爺,孫兒這段時間翻閱宮中所藏的水文史料,卻有一個發現。這凌汛吧說起來很簡單,那是因為黃河上游的積冰先於下游融化,激流推動浮冰,撞壞堤壩。若是上游的冰遲於下游融化,倒也不用害怕。我推斷,今年黃河下游的冰肯定會先一步融解。」
皇帝猛地睜開眼睛:「咦,你倒留心了。」
趙王見皇帝來了精神,不甘心太孫得了天子重視,反哼了一聲:「太孫,你又不是神仙,這氣候上的事情可說不準。」
皇帝點點頭:「也是這個道理/」
太孫又道:「不知皇爺爺發現沒有,這天氣如果一入冬就開始冷,開春后反熱得快。若是一開始就是暖冬,初春時節卻冷得厲害。最近山、陝一帶都報乾旱,且說已經許久沒下雪了,乃是難得一見的暖冬。如此一來,山、陝那邊的黃河解凍肯定比下游晚。」
「好,朕倒忘記這一點了。」皇帝猛地站起來,用手拍著太孫的肩膀:「所謂留意之處是學問,你很不錯,真乃吾家之千里駒也」
聽到皇帝的誇獎,趙王臉微變,倒是太孫還是一臉波瀾不驚:「皇爺爺,孫兒本不是個聰明人,只不過平日間有意多看多問多想罷了。」
「哈哈,好一個多看多問多想」皇帝欣慰地大笑起來:「其實世界上哪裡有那麼多天縱英才的,無非是比普通人多些細心和恆心罷了。太孫,河堤的事情算是就這麼著了,朝廷也可免了一大筆開支,朕心甚慰。不過,朕且問你,那三縣自從被沖之後,土地皆被黃沙掩埋,百姓沒有了營生,又當如何?」
永樂皇帝現在是越看朱瞻基越是順眼,心中暗自點頭:太子是不成的,可卻為朕生了個好孫兒。此子做事細心周密不說,為人也沉穩,卻是個人才。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太子怎麼就那麼不堪呢?
見皇帝對太孫青眼有加,趙王心中不禁一緊。
好在太子畢竟年紀小,又生在深宮,長在婦人之手,對於實務卻不在行。
聽天子問起,太孫也沒有一個好的法子,只得斟酌語氣,回答道:「稟皇爺,孫兒以為,黃河黃沙已將三縣土地徹底掩埋,已無半分地力可言。要想長出莊稼來,怎麼著也須蓄養兩到三年的肥力,只能靠國家賑濟了。實在不行,先遷移一部分人口。」
皇帝也覺得有些煩惱:「也只能這麼辦了。」
趙王心中冷笑:小屁孩果然是小屁孩,你又懂得什麼?
這一冷笑雖然隱蔽,卻逃不過皇帝的眼睛。永樂皇帝將目光落到趙王身上:「趙王好象有不同意見,你封地在彰德,你來說說。」
趙王被皇帝雪亮的目光看得心中一跳,忙整色,規矩地回答:「回父皇的話,兒臣覺得太孫對地方上的農桑什麼的還缺乏了解,有些事並不是翻翻書那麼簡單。先說賑濟吧,朝廷又從哪裡弄那麼多錢出來,三個縣,那可是十萬戶人家,全賑濟,開玩笑。還有,遷移人口更是斷不可行。如今,我朝開國百年,已是一等一的繁華,好地方可都是人丁興旺得緊,難不成還遷這三縣人口去與他們爭地?移民實邊吧,那可都是蠻慌之地,仔細激起民變。當年,太祖爺爺何等英明神武之人,遷移百姓充實邊防時,任免不得民怨沸騰。這事可做不得。」
太孫怎麼說也是個年輕人,被趙王這一通數落,心中微怒。可他深吸一口氣之後立即平靜下來,朝趙王深深一揖:「還請教三叔。」
皇帝也覺得趙王說地有理:「總不可能不管百姓死活吧?」
「其實這事也簡單,可在泥沙地上種麻呀」趙王更是得意:「那東西不擇地的,如今父皇不是要對韃靼用兵嗎,不管是軍中帳篷還是被服都是海量之數,可盡數從災民手中收購,如此,也能讓百姓有一條活路。種上幾年麻之後,土地有了肥力,自可改種糧食。」
皇帝低頭想了想,一拍大腿:「妙,老三這個主意好,也不枉你在封地呆的這幾年。哈哈,朕還真沒想到你卻有這樣的才幹。」說話中,皇帝眼睛大亮。
趙王得意地幾乎要飄起來,故意裝出隨意的模樣:「兒臣是父皇的兒子,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父皇乃是堯舜之君,兒臣再怎麼笨也能繼承父皇幾分英才不是。」
皇帝樂得哈哈大笑,一臉的慈愛,連連拍著趙王的肩膀:「你倒會哄人開心。」
太孫神色有些黯然下去,隨即又振作起了精神。
趙王大概是有些得意忘形了:「說起太祖爺爺當年移民山西實邊一事,兒臣倒想起秦學政來,這個賊子好象已經下到天牢里了吧。國法如山,斷斷容他不得。」
這一句話石破天驚,不但太孫猛地看過來,連一邊侍立的馬雲也是身上一顫。
皇帝的臉色難看起來,冷冷道:「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