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商量
「宮裡的意思是挽留楊閣老,可楊閣老年紀畢竟大了,日漸蒼老,對朝中的政務,早已是力不從心。」
蔣冕指著自己頭上的白髮道:「別說楊閣老,就是本官也早不如當初敏銳了。一件事,早上剛報了,吃過午飯便忘了。諸位相信,閣老這次想退,實是大公無私之舉。」
楊廷和確實是大公之舉,但並非無私。說他大公,是楊廷和已經知道自己力不從心,若是再霸佔朝中的要職,恐誤國誤民。
說他並非無私,那就是楊廷和也想全身而退,保百年之後的一點清名,順便扶楊慎上馬,讓楊家昌盛下去。
這點私心,放在貪慾無盡的官場上,基本算無私了。而楊廷和想簡單退下,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楊廷和身為首輔,總攬兵部、戶部、吏部等大權,其爪牙則把持工部、刑部,唯有禮部並無多少實權,楊廷和稍稍放鬆。這稍稍放鬆的結果,就是裡面有人敢站出來彈劾杜修明。
若是楊廷和陡然離開,蔣冕站出來頂住兵部,毛紀站出來頂住刑部,費宏較弱,讓他出來卻頂不住工部。仍有戶部、吏部,一個財權一個人事權,根本沒人能頂得住局面。
房子若塌了一面,那便成了危房。更何況現在是要塌兩三面的牆,那這房子還能住人?楊廷和若繼續在這裡,這兩三面牆只是慢慢塌落罷了。
上一次,楊廷和退位,是試探朝廷的反應,宮裡挽留是不情不願。這一次就不同了,退也是真想退,留也是真想留。
杜修明在原地踱步了許久,許庭光則是揉了許久的額頭,似乎都沒有辦法。
仍是蔣冕在旁邊道:「楊閣老要退,本官何嘗不想?若讓本官想辦法,我們這群老頭子,全退了算了。」
這是負氣的話,許庭光搖頭道:「閣老,現在朝中除了毛閣老、費閣老之外,屬您的聲望最高。楊閣老一旦退下,您就是首輔。」
蔣冕卻道:「什麼首輔不首輔的,那是折磨人的事情。楊閣老任首輔半年,蒼老得不知多少。現在瘦得像根枯木,一餐只吃半碗米。」
杜修明咬咬牙,還是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蔣閣老,在下之言,出了這門可就不認了。朝野威望最大的,還有兩人,王陽明和楊一清,若這兩人入閣,可否能頂替楊閣老?其餘人等,確實沒有多少本事。」
這句話一出口,許庭光和蔣冕的臉色都變了,蔣冕道:「修明,你難道忘了,楊閣老和王陽明、楊一清其實都是死對頭。他們要是入閣,楊閣老手底下那些人,豈不是如鳥獸散?到時候更亂。」
許庭光也道:「要緊的是,王陽明和楊一清已經離開朝廷很久了,他們手下沒有人。就算二人有本事,到了朝中指揮不動別人,又有何用?」
杜修明卻搖頭道:「在下以為,以王陽明、楊一清二人之智,只要能入閣,必能簡拔忠良為己用。楊一清在應天府為都督走不開,王陽明在宮裡給天子伴讀,乃是帝師,此刻讓王陽明入閣,乃是極佳的選擇。」
「你的意思是,讓天子親政?」
「正是如此!楊閣老一旦離開,誰也頂替不了他的位置,咱們大明朝,不能再出一個楊廷和了。」杜修明解釋道:「只有陛下親政,不論是楊閣老的人,還是誰的人,便都成了得用的能臣。」
「嘶……有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蔣冕將自己的官帽摘下放到了一邊,拿手指扣著頭髮,就這麼一扣,掉了幾根白髮下來,他一根根撿起來,滿臉的無奈:「老夫擔心,王陽明入閣,必要大施改革。」
「改就改嘛,楊閣老改成了的,陽明先生必能維持下去。閣老囿於自己人而沒改成的,陽明先生便沒這個顧忌了。」杜修明道:「王陽明若是打擊異己,便貶去應天府,那裡有楊一清。不論如何,都不至於朝局大亂。」
蔣冕深深地看了一眼杜修明,他也承認,杜修明這辦法似乎是對朝局最有利的。可對朝局有利,對他就不利了。
想了半天,蔣冕也未能下決心,而是道:「也罷,待老夫回朝,定將你們說的,都稟報朝廷。現在就說江浙,你們二人都是在江浙有生殺大權的,在你們看來,江浙還有些什麼事情會亂?」
杜修明率先開口道:「西南十萬百姓到了江浙,要吃飯,需要糧食。下官想趁著秋收,多囤積糧食,這糧食直接從江浙的皇糧中扣下三成,便可保這十萬人安穩到明年。」
許庭光在旁邊幫襯:「江浙上繳朝廷的賦稅,以銀錢為主,皇糧很少,而且要途徑運河,路上損失很大。江浙每年還需請外省調撥糧食,一來二去,徒增折損。下官早就想陳奏,往後江浙的皇糧,直接折成銀錢。」
蔣冕細細一想,這個提議還不錯。江浙把糧食上繳,沿途還有折損,完了還有花高價錢去買外省的糧,倒不如將糧食留下,自給自足。
蔣冕點頭道:「今年秋收先試一下,留下一半,其中三成撥給修明養著難民,另外的按市價折成銀錢押送到京師。若是便民利國,以後就推行。」
這下又輪到許庭光提要求了,他道:「蔣閣老,江浙府縣官員,十缺其五,長此以往,恐怕政務有失。朝廷一時派不出這麼多親民官,下官在想,能否從舉人、縣丞、縣尉中選拔一些有才幹的,先充實縣裡再說。」
「京城裡,倒是還有許多待外放的京官。」
「不行不行,蔣閣老,江浙可是財賦重地,當用循吏,不可用清流,更加不可用京城裡那些餓急眼的待放官員。」杜修明也投桃報李,幫腔許庭光:「養一個京官才花多少銀子,放他們出來,百姓要損失多少銀子?」
「有理,可如何選拔,選拔多少人,你可以章程?」
「有的有的。」許庭光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東西,道:「十九個縣令,十三個縣丞,七個縣尉,一共三十九人。縣令從縣丞中選,縣丞、縣尉從舉人中選。但憑實務、道德,其次論文章。縣令以上,仍請朝廷任命。」
「這麼多?也罷,也罷,朝廷選派,反而激起黨爭,就如你們所言在江浙本地選拔,免去許多麻煩。但切記這是應急,這些人任職皆不可超三年,三年之後要送吏部重新栓選,選拔由你們二人一起定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