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鳥高飛 六千多年前的文化圖騰:鷂鷹

有鳥高飛 六千多年前的文化圖騰:鷂鷹

唐朝人劉寫的《隋唐嘉話》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太宗皇帝很喜歡養鷂鷹,可是他的大臣們覺得養寵物會讓人玩物喪志,於是太宗只好偷偷玩。有一天,唐太宗偶然得到了一隻特別漂亮的鷂鷹,正玩到興頭上的時候,宮人突然報告說,太宗皇帝最害怕的魏徵來了。

為什麼皇帝會害怕一個臣子呢?因為魏徵這個人性格特別直率,而且特別認死理,如果唐太宗不聽他的,他就會追在唐太宗屁股後面一直勸諫。

此時,唐太宗拿著鷂鷹,有點六神無主,只好把它藏在了自己的袍子里,幸好他的衣袍比較寬大。哪知道魏徵仍看出了異常,就坐下來與他談天說地不走了,一直聊到黃昏時分才告辭。等到魏徵終於走了,唐太宗鬆了一口氣,趕緊把鷂鷹拿出來,卻發現它已經被悶死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尊重大臣,君臣相得的品質,不過我最關注的還是那隻被悶死的可憐的鷂鷹。它的體形應該不算太大,不然塞不進衣袍里;性情也不是很兇,不然就會狠狠地啄唐太宗幾下。古代的達官貴人都非常喜歡這種小型的鷹科鳥類,因為它不會太過於危險,又比較容易馴養,不管是拿來做寵物,還是用來打獵,都是一等一的選擇。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在歷史上,它還有過一個清新的名字:晨風。

晨風是只什麼鳥

看到「晨風」兩個字,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如果你是《魔獸世界》的玩家,可能會想到一個叫「晨風村」的牛頭人村莊;如果你是《上古捲軸》的愛好者,那可能就會想到一個叫「晨風」的省份。當然,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多半會理解為「清晨吹過的微風」。

很少有人會想到,其實「晨風」是一種鳥的名字。《詩經》中就有一首《晨風》,是這樣寫的:

彼晨風,郁彼北林。

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讀作yù,是指鳥兒飛得很快的樣子,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我看見一隻晨風鳥拍打著翅膀飛走,然後棲息在了北方的樹林里,我心中又憂慮起了自己好久不見的丈夫,他是不是已經把我給忘了?

很明顯,這首詩是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寫成的。傍晚時分,她走在路上,看到鳥兒都知道飛回巢中棲息,於是想到了自己的丈夫,都出門那麼久了,卻還是沒有一點消息,看來多半是拋棄自己了……不需要詳細品味,我們就能感受到詩中強烈的猜測懷疑和憂慮恐慌,甚至可以腦補出這位女子和丈夫當年花前月下、兒女情長的場景,但一切最後都化作一句「忘我實多」。

這只是表面的解釋,古代許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有著更深刻的含義,比如說《毛詩序》就認為,它實際上是諷刺秦康公拋棄自己的賢臣。我們這裡可以不用考慮這些內涵,只關心「晨風」到底是一種什麼鳥。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文學家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就給出了答案:

晨風,一名鸇,似鷂,青黃色,燕頷勾喙,向風搖翅,乃因風飛,急疾擊鳩鴿燕雀食之。

原來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鸇鳥」,是鷹科的鷂一類的鳥,順風飛起來特別快,喜歡吃燕雀之類的小鳥。知道它叫鸇鳥之後,我們還是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幸好後來晉代博物學家張華撰寫的《禽經》裡面也講到了這種鸇鳥:

鸇,晨風也。向風搖翅,其回迅疾。狀類雞,色青,搏燕雀食之。

請注意關鍵詞「狀類雞」。事實上,確實有好幾種鷂鷹的體形和模樣都跟母雞差不多,比如說雀鷂、白尾鷂等。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科學的生物分類方法,經常會把長得像的動物歸為一類,所以不管是鸇,還是晨風,都可以看作鷂或者鷹的同類。

從野生到馴養

以前,我們一般所說的「鷹」是整個隼形目的統稱,但是2008年以後,隼形目里非隼科的物種被分出來另立了鷹形目。不過古人沒有這種分類意識,似乎也很難分清到底哪種猛禽是鷹,哪種猛禽是隼。所以本文中講到的,包括很多類飛行猛禽。而在鷹形目當中,較小的一般叫「鷂」,較大的一般叫「雕」。鷹、雕和鷂子(或叫鸇鳥)這些名詞往往會在一起出現。畢竟它們都屬於鷹科動物,體形大小上雖有點差異,但是捕殺小鳥時的狠辣都是一樣的。

在古人心目中,小麻雀是專門偷吃糧食的「賊鳥」,所以對於捕捉麻雀的鷂鷹,難免心生歡喜。戰國時期成書的《左傳》中就有一句:「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意思是,對那些不尊重君主的人,要像鷹和鷂鷹追殺那些鳥雀一樣,毫不留情地斬殺掉。後來這句話被省略成了「鸇雀」,比喻那些疾惡如仇的人,志向就是懲奸除惡。

可能是因為這層關係,鷹、鷂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成了我們祖先信仰的圖騰。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很大部分都雕琢成了鷹的形狀,足見當時鷹的地位有多高。

而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龍山文化(距今4500年)青玉鷹攫人面佩則很可能暗示了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用鷹來狩獵。這塊佩的上部是一隻展翅的雄鷹,雄鷹以鏤雕和淺浮雕工藝雕刻而成。鷹的翅膀下面緊抓著一個驚慌失措的人,這個人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

除了創造龍山文化的東夷族人之外,北方游牧民族對鷹的熱愛更加濃烈。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黃金鷹形冠飾,冠頂上刻有四幅對稱的半浮雕狼羊咬斗圖案,而在冠頂上還傲立著一隻展翅雄鷹。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貴族金冠飾,專家推測,這套金冠飾可能是匈奴王的王冠。

鷹的高空飛翔能力使人很自然地就將其與蒼天聯繫起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人捕捉獵物。獵鷹高翔在天上,離得老遠就可以發現地面上的獵物,一聲鳴叫之後,獵人就可以跟著它衝上前去了。匈奴人馴養獵鷹可能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漢朝的時候,隨著民族的融合,這種馴養技術也傳入了中原地帶。

《後漢書·袁術傳》中說這位袁術少爺「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可見至少在東漢時期,被馴養的獵鷹就已成了浪蕩公子的標配。正如宋代詩人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寫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種飛鷹走狗的生活,想一下都覺得很刺激啊!

鷹的文化史

從漢代以來,獵鷹就是達官貴人喜愛的玩物。北魏時期,朝廷中專門設立了馴鷹的機構,叫鷹師曹。大昏君隋煬帝也是獵鷹的狂熱愛好者,《隋書·煬帝紀》記載,他曾經:「征天下鷹師,悉集東京,至者萬餘人。」當時竟然有萬餘人靠馴養鷹、鷂為生,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盛唐時期,唐玄宗又設立了專門馴養獵鷹的官署,名為鷹坊,而且各種鷹科動物還會被分門別類,蔚為壯觀。《新唐書·百官志二》中記載:「閑廄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雕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而在鷹坊中,最為名貴的則是東北渤海國進貢的海東青。

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在《國語》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一大群隼鳥聚集在陳國宮廷的天空之上,突然,一隻隼從天上掉落了下來,陳惠公派人撿拾起來看,發現它是被一種奇怪的「楛矢」貫穿身體而死的。他拿著箭矢詢問左右群臣,誰都不認識它的來歷。恰好這時候孔子正在陳國,他看過之後說,這支箭矢和隼鳥一樣,來自數千里之遙的肅慎國——「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

肅慎就是後來的女真族的祖先,而在女真語中,「肅慎」的意思就是「東方之鷹」。他們馴養的獵鷹可不是唐太宗那種嬌弱的鷂鷹,而是一種叫作「海東青」的大型隼科猛禽,很有可能是指矛隼。據說海東青最喜歡的獵物是天鵝,可以在飛行中用鳥喙輕鬆擊破天鵝的腦袋,取食腦漿。

有一幅流傳到今天的元代古畫《海青擊鵠圖》呈現的就是海東青捕殺天鵝時的情境:一隻神駿的海東青雙爪緊握,雙翅收緊,似一枚呼嘯的炮彈正砸向目標,呈現出非凡的神駿和威武。

後世的清朝康熙皇帝讚美海東青說:「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

鷹獵文化從很早以前就是女真族人的象徵,到了遼代末年,更促成了女真族的真正崛起。《契丹國志》記載,遼代末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的時候,整天向女真部族催討海東青,女真人民不堪其擾。最後他們在完顏阿骨達的率領下奮起反抗,一舉推翻了遼國的統治。

流傳千年的鷹獵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原因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對野生動物的捕殺,幾乎所有以肉類為食的隼形目動物都進入了國家保護動物名單。對我們讀者來說,如果真的熱愛鷹隼,就請不要再獵捕它們,多欣賞它們在大自然中的英姿吧。

新石器時代「含山玉鷹」:出土於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遺址村,現藏安徽博物院。主體的鷹隼做展翅飛翔狀,中間有同心圓和八角星紋,兩翼卻是豬頭的形狀,學者多認為它是鷹、豬、太陽三體合一的「兼體」雕像。

(白尾鷂)

鷂鷹

拉丁學名:CircuscyaneusLinnaeus,1766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隼形目,鷹科,鷂屬。中型猛禽,廣泛分佈於亞歐大陸及北美地區。肉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有鳥高飛 六千多年前的文化圖騰:鷂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