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完全明白六根

第一百五十五章 完全明白六根

有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林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對出家弟子們說:「比丘們(出家人),有六根,是哪六種根呢?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六根(六根解釋,見第一百五十三章)。

比丘們!如果如來過去修行的時候,沒有證悟明白六根的生起、滅沒、甘味、禍患、解脫(六根的生起、滅沒、甘味、禍患、解脫解釋,見第一百五十四章),那麼如來就無法證悟無上正等正覺,也就不能在人界、天界、魔界、梵天界等等眾生所處的世間自稱已經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眾生解釋,見第七十七章),世間的普通人、出家人、修行人、天神、魔王、梵天王等等一切的眾生也不會認可如來已經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也不會接受如來的教導。

什麼是界呢?「界」是領域、範圍的意思,「界」是處於某種境界、狀態之中的意思。

什麼是人界呢?處於欲界之中的人,就在人界之中。

什麼是欲界呢?就是處於感官慾望的境界、狀態之中,處於感官慾望的領域、範圍之內。

什麼是感官慾望呢?

由眼睛與看見的物質事物生起貪慾、渴愛;

由耳朵與聽見的聲音生起貪慾、渴愛;

由鼻子與聞到的氣味生起貪慾、渴愛;

由舌頭與嘗到的味道生起貪慾、渴愛;

由身體與觸摸感覺到的觸覺,或領納到的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生起貪慾、渴愛。

這些就是感官慾望,比如最常見的感官慾望就是男女之間產生的淫慾。一旦生起了感官慾望就會陷入感官慾望的境界、狀態之中,就會處於感官慾望的領域、範圍之內。

「欲界」簡單的說就是:處於感官慾望的境界、狀態之中。

處於感官慾望境界、狀態之中的人,就在「人界」之中。

什麼是天界呢?就是處於快樂、喜悅、開心的境界、狀態之中,處於快樂、喜悅、開心的領域、範圍之內。處於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境界、狀態之中的眾生,就是在天界之中。

天界是由六觸所生起的(六觸就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解釋,見第八十章),可以將天界稱為六觸天界。比丘們,當眼睛看見物質事物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眼睛看見物質事物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眼睛看見物質事物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眼睛看見物質事物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眼睛與物質事物形成的,一旦眼睛看見物質事物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眼睛看見物質事物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當耳朵聽到聲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耳朵聽到聲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耳朵聽到聲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耳朵聽到聲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耳朵與聲音形成的,一旦耳朵聽到聲音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耳朵聽到聲音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當鼻子聞到氣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鼻子聞到氣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鼻子聞到氣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鼻子聞到氣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鼻子與氣味形成的,一旦鼻子聞到氣味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鼻子聞到氣味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當舌頭嘗到味道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舌頭嘗到味道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舌頭嘗到味道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舌頭嘗到味道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舌頭與味道形成的,一旦舌頭嘗到味道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舌頭嘗到味道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當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身體與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形成的,一旦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身體觸摸感覺到觸覺,領納到環境變化感覺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當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喜歡的念想,當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滿意、舒服、合意的念想,當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當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后只讓自己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麼這個時候,就迷失於天界之中,就在六觸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淪了,這個天界是由內心與見解、思想、念想形成的,一旦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生起了喜歡、滿意、舒服、合意、快樂、喜悅、開心的念想,一旦內心想到見解、思想、念想生起了歡樂、甜蜜、開心、舒暢、高興、愜意、歡快、歡暢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於六觸天界之中了。

什麼是魔界呢?就是處於貪慾、渴愛、憂慮、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執著、挂念等等煩惱和痛苦的境界、狀態之中,處於貪慾、渴愛、憂慮、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執著、挂念等等煩惱和痛苦的領域、範圍之內。生起貪慾、渴愛、憂慮、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執著、挂念等等煩惱和痛苦的眾生,就是在魔界之中。

什麼是魔王呢?讓世間眾生生起貪慾、渴愛,讓世間眾生執著和挂念,讓世間眾生沉迷其中,讓世間眾生循環往複產生歡樂、開心、舒暢、安心、期望、憂愁、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喜怒哀樂煩惱和痛苦的事物事情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比丘們,如果物質事物、物質身體,它們讓世間眾生生起貪慾、渴愛,它們讓世間眾生執著和挂念,它們讓世間眾生沉迷其中,它們讓世間眾生循環往複產生歡樂、開心、舒暢、安心、期望、憂愁、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喜怒哀樂的煩惱和痛苦,那麼這些讓眾生生起貪慾、渴愛,執著挂念,煩惱和痛苦的物質事物、物質身體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比丘們,同樣的道理,如果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它們讓世間眾生生起貪慾、渴愛,它們讓世間眾生執著和挂念,它們讓世間眾生沉迷其中,它們讓世間眾生循環往複產生歡樂、開心、舒暢、安心、期望、憂愁、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喜怒哀樂的煩惱和痛苦,那麼這些讓眾生生起貪慾、渴愛,執著挂念,煩惱和痛苦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什麼是梵天界呢?就是處於初禪的境界、狀態之中,處於初禪的領域、範圍之內。處於初禪境界、狀態之中的眾生,就是在梵天界之中。

什麼是初禪呢?遠離慾望,舍離不善法后,就能進入喜樂的清凈境界,在這個清凈境界中還會對外界的事物有細微的分別、區別,這樣的清凈境界就是初禪。

初禪屬於色界的範圍,已經遠離欲界,已經熄滅、滅盡欲界中的各種慾望,尤其已經滅盡淫慾,由此進入沒有慾望的寂靜、清凈境界之中。

什麼是色界呢?就是已經熄滅、平息了聲欲、嗅欲、味欲、觸欲、淫慾,已經沒有了聲欲、嗅欲、味欲、觸欲、淫慾,但是還有物慾。

什麼是物慾、聲欲、嗅欲、味欲、觸欲、淫慾呢?

由物質事物、物質身體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物慾;

由聲音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聲欲;

由氣味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嗅欲;

由味道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味欲;

由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觸欲。

由男女交合、結合生起貪慾、渴愛就叫做淫慾。

在色界的境界、狀態之中,已經沒有聲欲、嗅欲、味欲、觸欲、淫慾,但是還有物慾,還會由物質事物生起貪慾、渴愛,對物質事物的貪愛還存在;對物質事物、物質世界還有執著和挂念,還會分別、區別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不同、存在與否,還處於分辨、識別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境界、狀態之中,還處於區分、辨別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領域、範圍之中,這就是色界的法義。

一旦對物質事物生起貪慾、渴愛,一旦執著和挂念物質事物、物質世界就會陷入色界的境界、狀態之中,就會處於色界的領域、範圍之內。

「色界」簡單的說就是:已經沒有聲欲、嗅欲、味欲、觸欲、淫慾,還有對物質事物的貪慾,還處於執著和挂念物質事物、物質世界的境界、狀態之中。

什麼是梵天王呢?引導、指引眾生進入初禪境界、狀態的事物就是梵天王,這個事物可以是人或眾生,也可以是修行方法,還可以是世間任何一種能夠引領眾生進入初禪境界、狀態的物質事物、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比如四念住、七覺支、八正道就能引導、指引眾生進入初禪的境界、狀態之中(四念住解釋,見第一百三十七章;七覺支解釋,見第一百二十八章;八正道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三章),當然四念住、七覺支、八正道不僅僅只是將眾生引導進入初禪的境界、狀態之中,還能將眾生最終引導進入涅槃的境界之中。

什麼是涅槃呢?滅盡貪慾、渴愛、憂慮、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執著、挂念等等一切的煩惱和痛苦,解除眼睛與物質事物,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內心與見解、思想、念想的束縛捆綁,滅盡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從世間徹底完全的解脫出來,到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著,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解脫彼岸,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什麼是天神呢?在天界中擁有權勢、權力,道德高尚,賞善罰惡,教導眾生走正道,護持善法、正法的眾生就是天神。

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是已經完全證悟明白世間一切的真相、真諦,並由此開啟了圓滿的智慧,從世間徹底的解脫出來。

比丘們,就是因為如來過去修行的時候,已經證悟明白了六根的生起、滅沒、甘味、禍患、解脫,如來才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才能在人界、天界、魔界、梵天界等等眾生所處的世間自稱已經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世間的普通人、出家人、修行人、天神、魔王、梵天王等等一切的眾生才會認可如來已經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他們才會接受如來的教導。

比丘們!如來用開啟的智慧去實踐修行,向所有世間的眾生證明了按著這樣的方法去修行可以從世間生死輪迴的煩惱和痛苦中永遠的解脫出來(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如來已經不會再被世間任何的事物所困擾、迷惑,如來內心已經不會再被世間一切的事物所束縛捆綁,如來已經徹底永遠的從世間解脫出來,如來知道自己這一世是最後一次出生在世間,不會再有喜怒哀樂等等煩惱和痛苦的輪迴狀態了,以後不會再投生在世間了,已經徹底從世間的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佛陀說法后,聽法的出家弟子們都再次的頂禮佛陀,隨喜讚歎佛陀說法的無量功德,他們都按著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完全明白六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