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韓一范

四。一韓一范

贊曰:

有勇有謀,

運籌幄帷,

出將入相,

君子所為。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范仲淹與韓琦應該都是國之文膽、千古名臣了,緣何偏寫在武將里?他們的文名政績,自然寫在文臣里,而他們的武略功名,卻要寫在武將里。大宋人就是這樣牛逼。

結合宋夏戰爭的背景來說,北宋對西夏戰略方向的前線,沿橫山一線從陝北到隴西一字排開,又因為黃土高原的山谷地形,被割裂成了若干個獨立的地區。因此,宋廷分陝西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由韓琦知秦州(秦鳳路),王沿知渭州(涇原路),范仲淹知慶州(環慶路),龐籍知延州(鄜延路),並各兼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如果不計危難時的特例如寇準,那麼,文人挂帥的制度化,大抵是此時開始的。

范仲淹與韓琦這對CP的評價,雖然同時上任,但因為西夏主攻韓琦鎮守的涇原方向,而且主持軍事工作才不到一年,所以韓琦吃虧比較多,最後還被夏人笑話「夏竦何其聳、韓琦未有奇」。但畢竟作為一時人傑,這兩人的學習能力之快也是相當驚人的。韓琦在陝西完全約束不住大將任福,而幾年後任定州帥時已經能輕鬆敲打狄青了;范仲淹的淺攻進築戰略,最終經過歷史檢驗,證明了是攻滅西夏最有效的手段,深刻影響了之後數十年宋夏戰爭的走向。

從當時的地位看,韓是壓范一頭的。韓琦武至節度使文至三朝賢相;范公武至經略使文至參知政事,頗不及也。但論歷史地位,則「小范老子」的名聲可大大蓋過了。(《名臣傳》云:「仲淹領延安,養兵畜銳,夏人聞之,相戒曰:『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為老子,大范謂雍也。」所以什麼小種相公老種相公,都是小范老子大范老子玩剩下的。)「濁酒一杯家萬里」,滿滿地都是情懷啊。陸遊:「

元祐大蘇逝不返,慶曆小范有誰知。」劉克莊詞:「前身小范疑公是。憶當年,天章閣上,建明尤偉。」

李夢陽詩:「不觀小范擒戎日,誰信胸中十萬兵!」坡公頌云:」

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誼,軼后空前。」

政事遐余,戎中信手,范公筆力,「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領易安先風;「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替稼軒立言。萬世文宗的地位,文正公是跑不了的。好吧,跑題了。可是,世人都只知文正公是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卻沒得將他軍事家的名聲給遮沒了,吾當為文正公一哭。但是想必文正公是不屑的,先天後天,何等胸襟,吾是望塵矣。

於大宋而言,西夏癬疥之疾,何者?不及要害也。西夏奠基時,雙方各有勝負;李元昊崛起時,正好迎頭撞上一韓一范;後來,等於給大宋淬鍊了境內最強的軍隊,西軍;再後來,西夏就是苟延殘喘、刷存在感了。

三川口一戰,范雍下台,范仲淹臨危受命,很快成為了延州知州。范仲淹到任后積極武備,一改軍隊舊制,招募精兵,分部訓練,輪流禦敵;聚眾一萬八千人。很快就收復了延州周邊疆土,西夏軍多次進犯也沒嘗到好果子,於是宋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好水川,韓琦又敗。范仲淹開始在宋夏邊境修築大量軍事要塞,西夏軍屢屢受挫。同時還禁止宋夏商貿,給西夏國力來了個釜底抽薪。西夏國力開始衰頹,百姓對國主李元昊的征戰行為日益不滿。范仲淹又深知得民心的重要,以朝廷名義犒賞附庸西夏的羌族各部,恩威並施,羌族人迅速脫離了西夏的隊伍,反成為抵禦李元昊雄師鐵蹄的先鋒部隊。

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決定以戰養國,轉移國民視線。於是親率10萬主力大軍,大舉犯宋,會戰定川寨。宋軍一時無備,各地軍馬倉促集結。沒曾想李元昊搞「閃電戰」,不等宋軍聚集就盡出主力,鎮戎軍主將葛懷敏與16名部將全部戰死,喪師9400人。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里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時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的康定軍總共也就18000人,他卻一分為三,親帶6000人馬千萬援救,另派6千人堵截西夏軍後撤要塞,只留6千人固守延州西陲,封了西夏茶葉、帛絹等所有民生物資的貿易。6000戰10W,范仲淹此舉無異於自尋死路,李元昊一聽范仲淹前來援救,同時還派了6000軍馬奔襲西夏軍的大後方,扣留了西夏所有出境商人,一時無解,只好下令撤出。范仲淹率兵巡視,與饕餮之師對峙,李元昊見無可乘之機,最後退出宋境。

雖然西夏精兵悍將,奈何國小力微,在范仲淹的堅壁清野政策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掀起什麼大風浪了。

面對李元昊的虎狼之師,大宋的武將們損兵折將,而文人范公卻勇能退敵守境、謀能限制對手。可見,再也不要說什麼大宋重文輕武了,重什麼輕什麼,都不是別人定出來的,而是自己做出來的。你武將這麼狼狽,讓別人怎麼重?文人這麼牛逼,別人如何不重?

當然,我絕不是替大宋統治者抹粉,軍戶臉上打金印,此事肯定過了。但你自己不爭氣,怪誰?塞翁失馬、石壕吏,證明中國自古有「好鐵不打釘」的傳統,你自己兵匪不分、蛇鼠一窩,反過來怪別人看不起你?打金印等同於罪犯,只怕也不是沒有緣故的。所以,不是統治者壓制你造成大宋武力衰竭,而是武人的種種作為令別人徹底地喪失了信心,即保家衛國不能依靠武人。(當然,文人與武人的區分還是要說明的,省得瞎爭。因為很多人文武雙全。行伍出身者,謂之武人;明經科舉出身,謂之文人,科舉前有士子。故而,岳飛文采飛揚,還是武人;盧象升舞刀入陣,還是文人。)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像岳飛、狄青這樣文武雙全的,與其他武人絕不類的,因為武人而受到歧視,怎麼說?事實上這是個偽命題。武人受到歧視,是因為他們爛;岳飛、狄青做得夠好,就不會受到歧視,他們受到的迫害,顯然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是武人,而是因為他們太強而受到忌憚。在武人普遍不行的情況下,他們人數太少,而在文官群中顯得另類。此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制度保證武人可以轉文職,也可以上軍校以轉變成文人身份。

以文轄武,這在現代社會絕不應該成為一個話題。現代所有國家的軍制,都是文官制度。文者,定義就是管理者也;武者,定義就是作戰者也。管理者管理業務人員,這是天然合理的。所以,我很懷疑現在網上痛批大宋朝以文轄武的噴子的居心。他們的論據乃是大宋打不過野蠻民族,而野蠻民族是武人當家。這個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大宋未必打不過所有野蠻民族,打贏的那些也是武人當家;打不過的野蠻民族,也未必是因為他們武人當家的緣故;最重要的是,所謂野蠻民族,本身的意思就是沒有文人,他們自己都未必想武人當家。大元的宰相都是武人在作,可是大元照樣也開了科舉。

謬史氏曰:我越來越覺得大宋制度的先進性,與現代社會越來越像,簡直像是穿越者的所為。這也愈加顯得毀於野蠻人的可惜。但不要緊,中國遲早是會邁入現代社會的的,野蠻人擋不住!是為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逸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逸史
上一章下一章

四。一韓一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