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神農架(15)

邂逅神農架(15)

邂逅神農架(15)

從明月潭走過清風橋就正好將整個行程走過一半,到達溪流的對岸就是回程了。如果說前半程是自然風光為主,後半程就是人造景觀和購物店相輔相存了。比如那個「巴人部落」就明顯是牽強附會。因為查了一下資料,得知神農架共有12個民族,漢族是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總人口的95%,而佔總人口4.5%的土家族則主要分佈在松柏鎮和下谷鄉,與木魚鎮沒一點關係。但巴人文化很吃香,神農架野人更是世界矚目,誰都知道「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妙處。

天生橋的購物店與眾不同,以景區的山水美景、舒適氣候、良好空氣為背景,建一些各式各樣有特色的民居,用「曲徑通幽處」的小徑將遊客或引入店中或擦肩而過,就比那種購物一條街不知高明多少倍。更重要的是,一路走來,步步向下,除了能看見那些購物店,還有石屋、土牆、茅頂,土菜、土戲,還有隨風搖曳的翠竹、千姿百態的臘梅、栽種的中藥材,就營造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氛圍。

曲徑幽幽,轉個彎,下個坡,那裡用石壁木架構建出一個規模不大的酒坊,走進去就能聞到熟悉的、很多年都沒有聞到過的酒糟味,蒸鍋里熱氣騰騰,就是不知道釀酒的工藝,不敢亂說。倒是知道「杜康造酒醉劉伶」似乎不成立,因為史書記載,會釀酒的杜康是夏朝人,而劉伶是東晉人,他們這個賣酒買酒的故事,就像相聲關公戰秦瓊一樣,風馬牛不相及。

在神農架都說最早的酒是神農氏釀造的。傳說來自隨州的炎帝神農除了嘗百草,還會植五穀,是中華農業始祖,就有了糧食;不管是不是刀耕火種,起碼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原始部落採集的野果和種植的糧食在產生富裕之後,為釀酒提供了最基礎的原料。於是就有了酒的創造,加上神農的另一發明「五弦琴」,就構成了後來令人如痴如醉的美妙享受組合——美酒和音樂,當然,王公貴族後來又有了伴著音樂起舞、為飲酒助興的美女。

土菜館里有大碗茶可供品嘗,據說還可以欣賞到神農架堂戲。堂戲其實是巴東沿渡河一帶的地方戲種,不過隨著下谷土家族鄉(大九湖),被划入神農架而變成了這裡的地方戲種,因在老百姓居住的堂屋裡表演,由於空間狹小,僅能碎步而踩,亦稱之為「踩堂戲」。堂戲的目的是取樂,丑角是主角,沒看到唱本,據說其對白通俗,表演滑稽,令人捧腹。又說為了劇情的需要,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戲子和觀眾也要相互開玩笑,說葷段子,因而在信息極度閉塞、文化生活極度落後的偏僻鄉村,這種戲劇卻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就和東北二人轉一樣,存在就是硬道理。

那個咿呀呀轉動的大水車旁是一個豆腐作坊。號稱原料來自神農架這個沒有污染的環境,並採用中國傳統的原始動力系統——水車磨漿,用柴火灶煮漿,用石膏點漿,並且不揭豆腐皮、豆油筋,味道天然純正,故命名為天生豆腐。國人對吃的很重視,歲月荏苒,不知湮滅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創造,可這種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豆腐之法卻能完整地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就是最好的見證。

站在天生橋2.5公里小徑上最後一座小橋上,才發現這裡是兩水和一之處,才明白把這座橋命名為「七夕橋」的妙處。設計之人就是藉此之意祝願各位遊客有情人終成眷屬,祝大家心想事成、幸福美滿、一生平安。就是李賀的那種「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境,就是天生橋能使絕大多數遊客回味留戀之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屐痕點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屐痕點點
上一章下一章

邂逅神農架(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