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基山的登山步道(上)
磨基山的登山步道(上)
磨基山的歷史悠遠綿長,早在東晉時期,磨基山就是葛洪煉丹、郭璞結廬、袁崧覽勝之地,曾被稱為葛道山和郭道山,只可惜「客欺主山」,宜昌城區的東山被壓制,導致文風不盛,時運不佳,也就糊裡糊塗的聽憑當地土著將這座金字塔的名稱說成土裡土氣的磨基山了。
江南沿江一路排開大小六座山峰,起伏延綿2.5公里,海拔217米高的主峰磨基山整整高出一江之隔的江北主城區162米。所以那個東晉道教煉丹師葛洪(公元283-363年)不得不到磨基山上做化學實驗;那個寫出過《葬經》、作注過《爾雅》的風水大師郭璞(公元276-324年)也在山上伐木搭廬,還有那個「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善音樂」、曾任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的袁崧(公元?-401年)也登頂遊覽過。
明清時期的宜昌城位於大河(長江)小河(今三江航道)之間,最繁華碼頭也就是鎮川門、中水門、小南門、大南門一線。故古往今來從城區到江南一般而言都是從這幾個碼頭前往江南的卷橋河和十里紅(或為石榴紅)。就是去爬磨基山,夏日裡可以沿著河邊走到筆架山在開始登山。如果不想攀登,也可以去走磨基山半山腰懸崖邊的那條小路即可走到張家灣(即現在東部廣場)。當然都是羊腸小道,尤其是一條土路在山間起伏上下,也就和前人殊途同歸。
磨基山登山步道的根本改變起於2001年建成、花了6.1億,主橋長936米的夷陵長江大橋全線貫通,「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之後,就有些登山愛好者在相對陡峭的東坡走出一條小路,然後就有了沿江步道的簡單階梯。而到了2013年,磨基山變成了森林公園,而且劃定東起夷陵長江大橋,西至十二中,北臨長江,南以江南大道為界的約120公頃範圍。
整體規劃是美國SWA公司設計的,花了3個多億和2年多的時間裡,逐步將這座公園建成了宜昌市城區最大面積的公眾開放空間。說是磨基山公園的建設突出了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可持續性,就使得這座公園將會成為宜昌的休閑地標。有趣的是,雖然設計中努力保持和優化磨基山標誌性的天際線和自然植被。可是西坡弧形山樑上露出背後的磨基山綜合體的樓棟,以及維多利亞港灣的房產項目卻使得沿江一線試圖追求整體和諧、天人合一的風水被破壞的令人遺憾。
據說,在磨基山規劃改造時兩方意見相左,一方認為坡地上的雜樹林應該砍去重栽,以便形成系列;而另一方則認為不如隨其自然,少一些人工痕迹,才是天然無雕琢之根本。謝天謝地的就是,爭論的結果雙方都認為,即便是現在進行了改造升級,也必須保持磨基山臨江正面的原始風貌,維護金字塔山體的自然輪廓線,鑒於磨基山旅遊綜合體已經破壞了這座山的山體周邊的天際線,影響了視野的純凈度,於是亡羊補牢,就此停止了原定計劃中的山頂懸挑平台、門戶棧道、上山纜車和沿江親水步道等項目的建設,這無疑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