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渡黃河
1936年8月18日,彭德懷在致毛澤東的電報中就曾指出,「此地不能久駐了,十五軍團將斷炊,地主麥子已割完,久駐則會逼吃反群眾。」
軍委參謀部在致共產國際電中提到,「陝甘蘇區內當紅軍的已超過三萬,紅屬與人口比例,超過江西蘇區。」「蘇區公糧不足供給大軍久駐……現時軍費支出已入窘境……今冬被服尚只購得每人冬衣一套,其他風衣、被單,因無款均尚未購。」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回復朱德等的電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根據地經濟的困難,「現鹽池、定邊可大批買布,我們在向李毅借款為你們製備一批衣服。」
毛澤東後來在致彭德懷的電中,提到「借款有望,但要到滬取。」
張聞天在致王明電中說,「……款子問題到底如何解決,請催促一下,這裡已困難到極點。」
一切都表明,當時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已陷入了極其嚴重的財政困難,紅軍急需經濟援助。
9月27日,共產國際通知中共中央,「蘇聯只能從外蒙提供幫助,紅軍必須奪取定遠營前伸至外蒙邊境接取貨物。」
接貨地點由定遠營改為外蒙邊境,給紅軍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中共中央10月2日回電:「紅軍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通過寧夏,特別是遠伸到外蒙邊界上去接取援助的困難,要求蘇蒙軍隊幫助運送和保護儘可能深入到中國境內來,以確保紅軍能夠接運成功。」
但蘇聯回電交貨地點依然不變。
10月18日共產國際通知中共中央:
「我們……負責供給一百五十輛汽車,並保證提供司機和所需汽油,以便來回兩次將貨物運送到你們指定的地點。但貨物並不像你們二日來電所要求的那樣多,它大概有五百五十噸至六百噸左右,其中沒有飛機和重炮。……(並且)你們必須派遣足夠數量的武裝部隊到外蒙邊境來接受貨物和擔負沿途保護的任務。」
10月上旬末,張學良將蔣介石通渭會戰的計劃密告中共,並提議紅軍及早進行寧夏戰役,控制河西,從而打通蘇聯。
共產國際的兩份指示電,交貨地點的改變,友軍的催促,現實的困難,使中共中央決定「四方面軍佔領靜寧、通渭、會寧、靖遠、海原、中寧及金積之一部,一方面軍則佔領固原、靈武、同心城及金積之一部,提早合力攻取寧夏。」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發布《十月作戰綱領》,即通常所說的寧夏戰役計劃。
該綱領規定:「四方面軍以一個軍率造船技術部迅速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有利於攻擊中衛與定遠營之渡河點,以加速度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日前完成一切渡河準備。」
「攻寧部隊,準備以一方面軍西方野戰軍及定鹽一部,四方面軍之三個軍組成之。」
「四方面軍其餘二個軍及二方面軍全部、一方面軍之獨四師,組成向南防禦部隊,可能與必要時抽取一部參加攻寧。」
「攻寧開始時機,依造船情況而定,但至遲十一月十日前須完成一切攻擊準備。」
迅速渡河,成為當前所有工作的重點。但毛澤東同時意識到,不給南敵以決定性打擊,想順利渡河攻寧,恐怕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早在10月2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在給二、四方面軍領導人的電報中就初步提出了擊破南敵的想法,「在十月、十一月內,似有集中三個方面軍全力選擇有利機會,給南敵以打擊之必要。但如果四方面軍之渡河技術能保證迅速在靖遠、中衛地段渡河,則自以早渡為妙。對南敵一般可暫取箝制手段。」
而朱德、張國燾等則希望盡量避免與南敵決戰,創造條件,儘快渡河:
「甲、二、四方面軍長期行軍后,原氣尚未恢復,同時敵已恐確明我企圖。因此,目前整個行動方針:首先爭取在靖遠附近於結冰前渡河,盡量避免決戰,萬不得已時,可作部分的決戰。
乙、同意二方面軍渡渭水以北活動,但須留外翼箝敵。提議二方面軍在隴縣一帶,從胡敵尾後路制之,便一、四方面軍從從容容渡河,爾後二方面軍即由隆、靜段北進,或在海、靜、會地區活動,或一同渡河。
丙、四方面軍於十號全集會寧、界石鋪一帶后,準備先遣一個軍速出靖遠搶渡;同時一方面軍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線,準備讓先遣軍渡河。
丁、我們造船力量,每日能造容五十人船二隻,現有船釘約二萬個,每支船需三千餘個,請兄方趕造船釘,如能多集鐵木工,造船速度尚可增加。」
10月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致電朱德、張國燾等,同意迅速從靖遠、中衛渡河,同時派人偵查寧夏至定遠營之道路、房屋、關隘及定遠營一切情形,安排彭德懷為四方面軍徵集木料、鐵釘、桐油、石炭、棉花,木匠等,為四方面軍造船創造條件。
為統一指揮三個方面軍,中央決定由彭德懷、林育英前往打拉池與朱德、張國燾及各同志會面。同時,「擬請朱、張兩同志以總司令、總政委名義,依照中央與軍委之決定,指揮三個方面軍之前線作戰事宜。三個方面軍對朱、張兩總之報告,及朱、張對三個方[面]軍之電令,均望同時發給中央軍委一份,以密切前後方聯絡。」
鑒於蔣介石正組織通渭會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逐步堅定了擊破南敵的決心。10月9日,中革軍委致電朱德、張國燾等:「……胡表示堅決進攻,估計胡將緊隨我軍后,破壞我寧夏戰役,建議集中抗擊胡敵。」
10月16日,朱德、張國燾根據《十月作戰綱領》,提出了紅一、二、四方面軍的部署,此部署與中央設想基本一致,但主力的進攻方向不在中衛與定遠營:
「甲、胡敵胡、丁、周三師現在庄浪、水洛城、朱家店、蓮花、秦安線,為戰役展開,其孔師須皓日到平涼。關師將位置於沿河鎮。毛敵兩團在榆中,六團在隴西附近,兩團在武山鴛鴦鋪。蘭州、定西敵似尚在原位置。王以哲部主力在固原、瓦亭、平涼、化平、華亭線取守勢。海原城缺水。何柱國企圖接通李旺堡,有集中五架飛機在固原轟炸李旺我軍訊。
乙、估計在敵未布置好以前,胡敵不敢單獨前進,敵布置好以後,毛敵協同定西方向敵將向我馬營、韓達店、會寧推進;蘭州敵一部向靖遠方向威脅;關敵向通渭推進;胡敵主力向界石鋪及其以南地區推進;何柱國部企圖接通李旺堡。
丙、我軍以控制西蘭大路二十日以前在我手中,以運動防禦手段盡量遲滯敵人前進,相機消滅敵人一部之目的。根據十月份作戰綱領,為如下部署:
㈠一方面軍陳、楊所率第一師主力及劉忠支隊即開回海原附近,圍困海原城,斷其水道,設法攻下海原城。在打拉池之七十三師主要協助三十軍渡河,並以一部協助圍海原城。第二師候二方面軍到達單家集后,即逐漸北移。第一師之獨立團即開海原歸還建制。
㈡二方面軍於十七、十八日即逐漸北移,主力於二十一日前到達單家集、硝河城、西峰鎮地區,主力休息整理,以小部監視固原張易堡之敵,以一部向隆德、靜寧間和靜寧、界石鋪間活動,從側面截擊敵人和破壞交通,虛張聲勢,盡量遲滯敵人前進。
㈢四方面軍於三十軍渡河成功后,九軍即速跟進,該兩軍以主力控制一條山、六墩子,永登一帶地區,向蘭州方向活動,以三團以上兵力向中衛掃擊。四軍主力位置於會寧、定西線,以一部由貢馬井、馮家堡向蘭州、定西間活動。五軍、三十一軍在界石鋪、通渭、馬營、寧遠店之線牽制前進之敵;三十一軍主力應位置於青家驛、界石鋪之線,如渡河不成,則應以四、五兩軍擔任鉗制任務,集中九、三十一兩軍對前進之胡敵為有效之突擊,消滅胡敵一部,爭取時間。
㈣目前九軍即開一個師靠近界石鋪,俟二方面軍通過後,由三十一軍派兩團兵力接替界石鋪任務,限二十一日接防完畢。」
根據部署,紅三十軍開至靖遠大蘆子一帶秘密造船,偵察渡河地點,準備渡河事宜。
紅三十軍在李先念的帶領下,紅四方面軍100多人的船工隊在離靖遠約40里的大蘆子的一片柳林里,開始晝夜不停地秘密造船。由於有彭德懷派人送來的木板、鐵釘等材料的支持,造船工作進展順利。
三十軍軍長程世才回憶造船的情形時說:「當時造船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在離黃河50里的隱蔽地秘密造船,以防敵悉。大船每隻可坐一小班(8~9)人,計劃要造40隻。造船所需一切器材,都是自己臨時找的。布置造船地點及人員的配備,是一極細緻工作,同時要嚴守秘密。假使不注意,過早暴露自己的企圖,會妨礙行動甚至會導致計劃的失敗。造船地點離黃河有幾十里,每隻船都要經過上山下山,過許多山溝小路,抬到河邊。因造船地點是隱蔽在崎嶇山溝里,所以抬船到河邊是一件艱苦的工作。」
10月16日,蔣介石下達「進剿」命令。18日,國民黨西北「剿總」第一路軍總司令朱紹良發布《剿匪計劃綱要》,企圖以胡宗南第一軍及毛炳文第三十七軍由東西兩面夾擊,以王均第三軍由南往北推進,在會寧、靜寧、通渭地區消滅紅四方面軍主力。
10月21日,敵人發起攻擊。次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督戰。毛炳文部先後攻佔華家嶺、會寧,向靖遠方向前進。王均和關麟征部攻佔通渭后,經會寧向郭城驛、靖遠方向進攻;胡宗南部則進佔靜寧、界石鋪,向打拉池、海原方向推進。紅軍就面臨的形勢日趨嚴峻。
10月23日,紅三十軍已造出載15人左右的渡船16隻,再加上搜集到的當地兩隻大船,紅軍已基本具備渡河條件。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率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抵達大蘆子,在全面檢查渡河準備情況后,向三十軍下達渡河命令。
當日晚,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在營防灘偷渡,船至中流遇淺灘阻礙,被迫退回。
次日,軍長程世才親自帶領偵察人員查勘渡口,最後確定從虎豹口強渡。因為這裡河面較窄,河對岸是一片平灘,雖然敵軍在虎豹口對面山上山下修築了一些碉堡,但僅有一連兵力防守,紅軍登陸的難度不大。
24日23時左右,由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百餘名優秀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英雄、模範組成的「渡河先鋒連」,分乘12條船,在夜幕、風聲、波濤聲的掩護下,向對岸駛去。當紅軍戰士接近黃河岸邊時,方被敵軍發現。敵人立即開槍射擊。在河東岸擔任掩護任務的紅軍部隊的機槍、迫擊炮迅即向敵軍開火。
渡河紅軍到達何堤岸下邊后,碉堡里的敵軍居高臨下,向渡河紅軍猛烈射擊。危急時刻,年僅20歲的紅軍排長李國忠,用集束手榴彈炸毀了敵人一個碉堡,又用胸脯堵住另一碉堡上的槍眼,為紅軍登岸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經過激烈爭奪,「渡河先鋒連」最終強佔敵灘頭陣地,斃敵大部,俘敵一部,繳獲機槍3挺,步槍40餘支,渡船2艘。
隨後,二六三團和二六八團陸續登岸。二六三團團長熊慶髮帶領全團擊退一個多營人的反撲,殲敵大部。拂曉,兩團紅軍分左右兩路向西發展。
10月25日,徐向前、陳昌浩致電朱德、張國燾及各軍:
「甲、我三十軍已渡河成功,今夜三十軍可全部過河。對岸敵打數槍即跑,我一團已佔四兒灣,並在繼續前進中。
乙、九軍決今夜跟進渡河,九十一師一個團今下午即接五軍防,九十三師兩團位其後,作預備隊,節節制敵。
丙、五軍交防后,今夜開蔣家大路,明夜到郭城驛一帶休整待命,以得力之一團迅速開靖遠接三十軍監視城的任務。
丁、四軍對新集兒、葛家岔線上,仍以三個團盡量制敵,以郭城驛、馬家堡為後方線,十二師堅守現陣,積極向蘭州方向活動。
戊、三十一軍位張城、些家咀(嘴)北山的部隊亦盡量拒止敵人,以甘溝驛、郭城驛為後方線。
己、三十一軍後方即移郭城驛,蕭克可移甘溝驛,統一指揮三十一軍、四軍。」
……
該電報重心在九軍跟三十軍之後渡河,五軍接三十軍監視靖遠城,而以四軍、三十一軍在會寧以北抗擊北進之敵。
同日,徐、陳致電朱、張並報毛、周:
「1、我三十軍已于靖遠附近全部勝利渡過天險黃河,這裡我四方面軍接受中央政府命令北上抗日的行動,望即在部隊進行鼓勵,大大提高士氣,繼續實現本戰役計劃。
2、寧夏甘北地區廣大,人煙稠密,物資豐富。我軍渡過黃河將大大擴大紅軍,開展陝甘寧蘇區根據地,把抗日後方放在更廣大更鞏固的基礎上。」
……
這封電報反映出一直想西進的部分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初步達到目標后的喜悅心情。但他們對河西形勢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這為以後西路軍的西進和受挫埋下了伏筆。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時刻關注著寧夏戰役的進展情況,他們指示彭德懷與朱德、張國燾商討,首先注意寧夏戰役的準備與部署,注意如何奪取定遠營,如何克服城堡困難及如何接取遠方貨物;注意西蘭大道及北線堅壁清野,在西蘭大道以北,海、靖以南地區構築防禦陣地,準備在該地區與北進之敵進行決戰,消滅其一部,停止或遏阻其追擊等;同時提出九軍以暫不渡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