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故鄉
此心安處是故鄉你總是隨身攜帶你自己,又怎能驚訝於你的旅行未能給你帶來幸福?正是驅使你向前的東西本身成了壓在你身上的重擔。
——(古希臘)蘇格拉底
對於隨遇而安,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悟。不少人愛用「隨遇而安」一詞來批評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同義詞。細細品味這四個字,覺得不但含義頗深,而且包含著兩層意思。
「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於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莊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者,有心靈之安,不僅可以使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且還可以使人樂觀處世,長葆青春。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闋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安然處之。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
這則小故事傳遞給我們的是人生的另一種境界——隨遇而安。那柔奴便是因為深諳了「隨遇而安」的內涵與要義,因而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並使自己「萬里歸來更年少」。
「此心安處是吾鄉」,直到今天,仍然被無數漂泊者當作自況、自慰之語。多少「身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因能隨遇而安,故而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