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母魚和燈籠魚
狗母魚和燈籠魚狗母魚和燈籠魚所在的兩個目中包括各種十分奇特的魚類物種,如以其腹鰭和下尾葉棲息於極深水底的短吻三刺,頭骨頂端有極其扁平眼睛的爐眼魚屬網眼魚,能用來製作佳肴的龍頭魚,大型肉食動物帆蜥魚,高度進化的奇特望遠鏡魚,身上分佈著發光器官的燈籠魚和其他一些魚類。
這些目中包括約17個科,有些專家曾一度認為這些科實際上應歸屬於同一目,而本書則遵循最近的一種分類方法,即將燈籠魚科和新燈籠魚科分為燈籠魚目,將其他科物種分為仙女魚目。目前人們普遍推測,燈籠魚目物種更接近於高等的硬骨魚,而並非更類似於仙女魚目物種。
狗母魚及其同類
仙女魚目
仙女魚目中的物種結構各異,但它們鰓的骨骼中部分小骨的排列都呈現特殊的排列方式,因此被歸屬為一類。人們雖然對這種特殊的變異鰓結構的功能尚不了解,但還從未在其他任何非仙女魚目物種身上發現過這種結構,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就該目下屬和科的結構提出了無數劃分方法,最近對該類群的2次詳盡研究將仙女魚目劃為4個亞類群。
在這4個亞類群中,只有一個類群的物種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淺水域中。旗鰭魚屬於仙女魚目的同名物種科,是仙女魚目中最原始的物種形態,棲息在大西洋、太平洋的部分區域和南部沿岸地區。旗鰭魚是有鱗的底棲魚類,身體細長,頭部較大,以背鰭的第2條長棘刺為其特徵。它們有一條脂鰭,細小的牙齒排列成密集的數排,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旗鰭魚是魚類中少見的色彩極其鮮艷的物種,棲息在900米左右的深度,其中約有12個物種分別呈棕色、紅色和粉色。紫仙女魚是一種澳大利亞的可食用魚,色彩艷麗,其魚鱗呈紫色或鮮紅色,鱗片邊緣則為深紅色,黃色的魚鰭上還布有數排紅點。紫仙女魚的俗名為「貝克中士」,據稱是源自最初在新南威爾士捕捉到這一物種的士兵的名字,這一傳聞至今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確實有許多紅色魚類都有與軍事相關的俗名,與英國步兵的紅色制服頗有關聯。
這一棲息在溫暖的淺水域或較淺水域的類群中的其他物種大多屬於狗母魚所在的狗母魚科。狗母魚是底棲物種,大部分時間內它們都以腹鰭支撐身體,等待獵物的經過。它們不僅頭部酷似蜥蜴,攝食速度也十分驚人,因而得名狗母魚。該科中最為人熟知的物種當屬龍頭魚,印度的餐館常將這種恆河口的大嘴魚類鹽漬晒乾,做成咸酥的餐前小點供應給顧客。龍頭魚的圓柱形身體十分纖細,有一條柔軟的背鰭和一條脂鰭,這是許多狗母魚的典型特徵。龍頭魚大多為肉食性動物,以其彎曲的針狀齒捕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兩點狗母魚所在的狗母魚屬有一個特徵,即其嘴的每側都有單排顎齒。
下一個亞類群青眼魚科由各種不同的魚類組成,既包括棲息在較淺水域的青眼魚,也包括在極深水域中生存的爐眼魚。綠眼魚,又稱青眼魚,是該科中的代表物種,它們兩側扁平,體呈銀色,眼睛較大。它們能長至30厘米長,有向前伸展的背鰭和腹鰭,臀鰭之上還有一條脂鰭。由於該科部分物種的脈絡膜層(眼睛視網膜的反射層)能反射出青色的光,因而得名青眼魚。它們的晶狀體通常呈黃色,黃色能像選擇性過濾器那樣,使魚類能「看穿」那些小型甲殼類動物腹部發光器官向下射出的掩護光線,而將其捕食。
青眼魚分佈廣泛,在北大西洋它們成群棲息於200~750米的深處,數量尤其眾多。所有青眼魚的側線都十分發達,許多都擴展為吻、頭部、鰓蓋上的特化器官,能使魚類探測到小型獵物的行蹤。
肛周器官(圍繞肛門的器官)發出的微弱光線是由細菌產生的。人們確信這種光線能使魚類與其同類保持聯繫,在繁殖季節可能還有助於同類之間的交配。包括胡瓜魚在內的10個物種曾一度被歸屬於青眼魚科,但這些物種都沒有肛周器官。這10個物種如今被歸於仙女魚物種的一個新科——擬仙女魚科的擬仙女魚屬,人們認為它們與狗母魚的關係比與青眼魚的關係更為密切。事實上,對物種身體結構的詳盡研究通常會引起其分類體系的重大變更。
爐眼魚屬中的短吻三刺魨棲息在6000米深處,人們曾經拍到它們面朝水流的方向棲息在深海底,以堅硬的腹鰭和下尾葉支撐身體,拍形的胸鰭像前伸的鹿角一般覆蓋在頭頂。短吻三刺魨約有18個物種,廣泛分佈於深水域中,它們對棲息地的溫度和鹹度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僅棲息在特定的一類大洋水域即中海中。小眼深海狗母魚棲息在300米深的淺水域,而長尾深海狗母魚則棲息在6000米的深處;胸絲深海狗母魚僅棲息在南美沿海,而長頭深海狗母魚則呈世界性分佈。不論在哪裡,它們都只能棲息在海底為軟泥或細沙的水域中,因為只有這些物質能為其鰭提供堅固的「支撐著力點」。雖然地球上還有大片符合它們理想棲息條件(就可見的條件而言)的深海水域,但卻無法從中找到它們的任何蹤跡,譬如北太平洋,這實在令人疑惑。短吻三刺魨是深海魚類中十分常見的物種,在巴哈馬群島沿海展開的詳盡研究顯示,那裡的短吻三刺魨分佈幾乎可達90條/平方千米。它們的拍狀胸鰭上分佈著細密的神經,能負責感覺,但人們對其具體功能尚不了解。它們的眼睛極小,因此人們推測它們僅依靠魚鰭探測周圍水流中漂浮的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由於它們通常都為深海物種,因此包括其生命史在內的許多方面對人類而言都還是謎。
短吻三刺魨與包括爐眼魚在內的其他幾個屬一起,歸為爐眼魚科。爐眼魚包括3個物種,其中一個被稱為網眼魚,外型有些類似沒有三刺的扁平短吻三刺魨。它們無眼,由於其頭頂上有2塊謎一般的扁平灰黃大斑,長久以來一直贏得人們的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都將其視為發光器官,能發出向上的光線,但深海照片卻顯示它們實際上具有極強的反射性,它們曾將深海照相機發出的閃光清晰地反射回去。人們在深海進行的採集為科學家提供了數個研究樣本,這2個斑塊的謎團也隨之迎刃而解:原來它們是變異的眼睛和頭骨的混合體。每個斑塊均達頭部寬度的一半,其實是一個透明的頭骨,其下的反射層實際上是高度變異的視網膜。它們沒有普通的眼睛結構,如晶狀體,只保留了感光的視網膜,這層視網膜覆蓋了頭部頂端,並為頭骨所保護。這種結構十分精妙,但其對魚類的具體作用為何,人們尚很難了解。它們能探測到自上而下的光線,卻無法聚焦於一個物體。爐眼魚僅以海生蠕蟲為食,而海生蠕蟲卻生活在這些魚類下方。
仙女魚目中的蜥魚類群中集合了另一些各式各樣的物種,它們都棲息在深深的大洋中。
知識檔案
狗母魚和燈籠魚
目仙女魚目和燈籠魚目
約475個物種,分為約75個屬,17個科。
狗母魚及其同類(仙女魚目)
約225個物種,分為約40屬,15科。棲息在海洋從淺至深的各處。體長最長可達2米。科包括:旗鰭魚(仙女魚科);狗母魚(狗母魚科);青眼魚(青眼魚科);短吻三刺和網眼魚(爐眼魚科);蜥魚(蜥魚科)和劍齒魚(法老魚科),含劍齒魚;帆蜥魚(帆蜥魚科),含長鼻帆蜥魚;齒口魚(齒口魚科);珠目魚(珠目魚科);望遠鏡魚(巨尾魚科)。
旗鰭魚仙女魚科
狗母魚狗母魚科
蜥魚蜥魚科
珠目魚珠目魚科
望遠鏡魚巨尾魚科
齒口魚齒口魚科
帆蜥魚帆蜥魚科
短吻三刺魨和網眼魚爐眼魚科
青眼魚青眼魚科
燈籠魚(燈籠魚目)
約250個物種,分為35屬,2科。棲息在各大洋的深處。體長最大可達30厘米。科包括:新燈籠魚科;燈籠魚(燈籠魚科),含藍燈籠魚、鱷珍燈魚。
燈籠魚燈籠魚科
新燈籠魚科
蜥魚科中的蜥魚外表類似珊瑚礁中的肉食性梭魚,因而得此俗名,而事實上它們之間並無關聯。蜥魚身體纖細,有大頜,上頜上有許多鋒利外伸的小齒,下頜上混雜了許多大些的刺齒。它們有一條小小的脂鰭,身體的後半部上還有一條軟棘狀的背鰭。其中部分物種有鱗片,這些鱗片易碎易脫落,這可能是為了使其身體具有更好的伸展性,以便吞食大型獵物吧。許多物種的肛門和臀鰭之間還有肉質骨。
蜥魚科呈世界性分佈,但每個物種的分佈卻十分有限。考氏背鱗魚能長至10多厘米長,僅分佈在南極洲水域中,而帶形蜥魚則棲息在北太平洋東部。
蜥魚有發光器官,因此在仙女魚目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裸蜥魚屬物種的體內有從頭部貫通至腹鰭的體管,那裡的細菌能產生灰黃色的亮光,但人們對這種發光器官的功能還不了解。由於有發光器官物種的皮膚色彩絢麗,通體透明,因此人們推測這些發光器管可能並不是為了掩護,而可能是像燈塔一樣,使同類物種的個體能互相辨識。
蜥魚的眼睛所在的位置保持其雙目並視的最佳視野在其正下方,但潛水艇中觀察到的蜥魚卻保持頭朝上或接近朝上的姿勢,這樣它們就能保持水平的視野(朝前看),因此人們也推測這種頭朝上的姿勢能使位於其下方的獵物產生一個較小的影像。
劍齒魚可長至1.5米長,棲息在寒冷的極地水域中。它們曾一度被歸屬於蜥魚科,但大多數專家如今卻贊成將其與其他2個類似物種一起歸屬於一個單獨的法老魚科。劍齒魚能捕食約為自身體長一半的獵物,人們曾在南極一條鯨的胃中發現了一條長75厘米的完整無缺的劍齒魚,它吞食了2條長分別為27厘米和18厘米的蜥魚,而這兩條蜥魚滿腹都是磷蝦。
帆蜥魚是棲息在中等深度的大型肉食帆蜥魚科物種,它們雖都沒有發光器官,但卻有大刺齒和可擴張的胃。帆蜥魚屬的物種能長達2.2米,但它們的身體十分纖細,這種大小的魚類僅重1.8~2.3千克。它們的形狀類似劍齒魚,但有一條長而高的背鰭,這條背鰭能折入背上的深溝中,完全不可見。人們對該大背鰭的功能尚不了解,但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像旗魚的大背鰭一樣有助於將一群小魚聚集在一起。長鼻帆蜥魚以深海斧魚、蜥魚、魷魚、章魚和其他幾乎任何能捕到的獵物為食,這些獵物大多不會進行日間遷徙,而那些日間遷徙的燈籠魚,儘管數量極其龐大,卻很少為帆蜥魚所食。而一旦有機會時,金槍魚和其他棲息在水面的肉食物種會積極捕食帆蜥魚。
其他帆蜥魚科物種還包括與之關係密切的兩個物種,即棲息于海洋中層的齒口魚科的齒口魚和珠目魚科的珠目魚,它們中的一部分能在夜間遷徙至更淺的水域中。正如其名字所顯示的那樣,齒口魚有許多棲息在海洋中層魚類所特有的長犬牙,而珠目魚則因其眼睛上的白點或珍珠狀器官而得名,這種珍珠狀器官能幫助它們在較廣的範圍中探測到光線。珠目魚還有向上和向前伸的可伸縮眼。
狗母魚和燈籠魚的代表物種
1.印度洋——太平洋的纖細狗母魚或細蛇鯔,在淺環礁湖和礁台中十分常見;2.南極背鱗魚;3.長鼻帆蜥魚,卵生,幼體營浮遊生活;4.金屬燈籠魚,以浮游生物為食。
仙女魚目中的最後一個亞類群是巨尾魚科中的奇特望遠鏡魚,它們呈銀色的圓柱狀,吻後方有前伸的管眼,無鱗片和發光器官。它們的胸鰭高高地位於身體之上,尾鰭有長長的下葉,無脂鰭和腹鰭。此外它們也沒有大量骨骼。事實上,它們的成魚已失去了許多其近族都擁有的特性,而且現有的許多骨骼都是軟骨質的。望遠鏡魚大而鋒利的牙齒能下沉,便於吞入較大的食物。其口腔和胃的內層上有密集的黑色色素層,有人認為,這層色素層能隔絕其所食食物的發光器官發出的光。它們的腹部富有彈性,這也意味著望遠鏡魚能吞食比自己大許多的食物。它們的胸鰭插在鰓面之上,可能有助於大型魚類順著望遠鏡魚的喉部緩緩下滑,當然,部分這類結構也能有助於水流穿過封閉的口腔進入到鰓內。
帶底燈魚體長最長可達10厘米,它們在夜間棲息於大洋中約200米深處。本圖中它們的發光器官可見,如同小亮點一般。
長久以來,望遠鏡魚都被歸屬於單獨的一目,其成魚的鰓骨骼變化極大,譬如它們並不具有其他仙女魚目物種所特有的部分變異鰓結構,而極小的望遠鏡魚的鰓骨骼卻為軟骨質,體現了典型的仙女魚目物種的鰓結構模式。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它們的幼魚雖然足以證明望遠鏡魚確屬仙女魚目,但這些幼魚與成魚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以至於直至近期人們還將它們的幼魚視做一個單獨的物種科。望遠鏡魚廣泛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大洋中,棲息深度約在3350米處。它們都是小型物種,體長很少超過15厘米。
燈籠魚及其同類
燈籠魚科
燈籠魚目包括約300個物種,由於它們身上有大量的發光器官所形成的斑點,因此通常被稱為燈籠魚。該科物種的準確俗名包括鱷珍燈魚和藍燈籠魚,分別用以描述其醒目的裝飾性發光器官的特質。這些肉食性魚類棲息在各大洋的中等深度處,體長很少超過30厘米。它們身體的整體形狀大致相同,但各物種的發光器官各異,因而成為其物種區分的基礎依據。除小型發光器官外,它們還有較大的器官——上腺和下腺,這些大型器官大部分靠近尾部,是個體性別的標識。在一般情況下,雌性沒有上腺,下腺很不醒目,有的物種甚至沒有下腺。燈籠魚對光線信號極其敏感,一條觀賞魚類甚至對研究員的發光腕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更加明亮的光源則對它們幾乎沒有任何刺激。
燈籠魚棲息在300~700米的深處,有銀色和深色2種物種形態。它們中的許多都有夜間向上遷徙的特性,偶爾能遷徙至50米深處。那些有鰾的物種比無鰾物種的脂肪含量低,這是因為脂肪比水輕,因而有助於無鰾物種獲得中性浮力。與之相反,藍燈籠魚的鰾中無空氣,其身體也幾乎沒有任何脂肪,因此它們受到的浮力是負的,也就是說,它們的密度比水的密度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