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原本是平凡的夢想
愛原本是平凡的夢想
1
愛和美不是對象的存在,而是本體的存在。當它作為對象的存在時,它不能不帶上浪漫的色彩,成為浪漫主義的高揚。而作為本體的存在,它是生命結合的產物,是包孕著的追求本身,是在散漫、流失的現實中內聚著、固守著的平凡的夢想。
人不能把一切都支付出去,一點兒也不留給自己。
這平凡的夢想是屬於自己的。
這就是內在的堅定性。
2
在個體生命的每一次死亡中延續著生命的,是愛;在生活時空的每一層斷裂中連接著時空的,是愛;在人類心靈的每一個傷口中彌合著心靈的,是愛。
愛極其稀有,卻又無處不在。
3
一個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織中體驗愛的期待的人,是處於蒙蔽的價值意義中不敢直面人的存在的真實深淵的人,是不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正如一個時代,如果缺少對痛苦、死亡和愛的本質的揭示,則是一個貧乏的時代一樣(海德格爾語)。
4
在少年男女還沒有走進社會這個編織著各種關係的大網時,他們都曾有過自然的心態,彷彿是沒有被污染過的純凈的夢幻本身。他們的相愛,是他們的幻夢,也是他們自然的心靈的契合。
這種伴隨著夢幻的愛,往往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即便是真實的情感也因美麗得飄浮而變得不真實。
但它卻是永遠可寶貴的。
5
愛情是一種虛無化的力量,它本身就應該是對社會化傾向的淡化。但它既是純粹個人的,又不是純粹個人的。它包孕著轉化,攜帶著自身的獨特性向超出自身的更高東西轉化。
這種轉化是在時空中的縱橫展開,帶著總體化的傾向和極大的不確定性。它本身就是無限的可能,絕沒有任何模式。
6
在以愛為前提的結合中,男人和女人以相愛為生命,但愛並不滿足愛的直接形式,而是要把生命的全部社會內容,都納入愛的直接性中;或者將愛的直接形式鋪陳擴展到生命的全部社會內容上,在其中直觀我的愛本身。
但是,生命的社會形式畢竟已不再是愛情本身,而是愛的犧牲或轉化。如果愛沒有這種悲劇精神而仍然執著於愛的直接現實性,則必然導致愛的悖論:愛不擴展為生命的社會形式是愛的狹隘;愛擴展為生命的社會形式,要麼是愛的犧牲,要麼是愛的消失,仍然是狹隘導致死亡。問題在於這愛不懂得自身的轉化既是自己的犧牲又是自己的實現。
女人的天性使女人很難懂得這一點。
7
像易卜生的日常生活的悲劇一樣,《月亮和六便士》的批判對象也是家庭。
作為社會化的存在,家庭是文明矯飾的炫耀著的舞台。換句話說,它是人的被拋入狀態所不得不承受的外在的既與前提,人進入家庭意味著真正走向社會,結束青春期的純真。
它是不能迴避的。
即使思特里克蘭德走出它,從巴黎一直躲避到塔希提島,它依然存在著。思特里克蘭德太太用整個虛榮支撐起它,它反而比過去更加觸目。不能迴避它正如不能在真空中追求自由一樣。
自由總是被外在束縛包裹著的,只有衝破外在的束縛才能顯示自由本真的存在。這個衝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點,它恰好不是簡單地迴避而是認真地對待。
8
一個沒有住宅保證的家庭總會缺少踏實和安全,使人無所依靠地漂浮在時間之流中。所以每一個家庭都需要一定的住宅形式。但只有用真實的愛支撐起來的家庭才能保證住宅的神聖,使住宅真正成為人的生存的內部空間,從而使人能從紛擾的喧囂中擠出身來以恢復自身,從這裡走向外部空間,走向世界。
9
一個因愛的牽引而走進過更自由的生活空間的人,一旦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回到原來的生活空間,一切意識中的價值標準或許都沒有任何變動,卻有一個感覺會長時間地影響他。那感覺使他原以為過得去的天地,變得晦暗無光,變得狹小,充滿阻塞、碰撞。
10
在文學史上,愛情總多少帶點悲劇的色彩,因為愛情一旦成為悲劇,它的追求和超越的本質,才顯現為一個震撼人心的問題,聳立在人生的入口處,迫使人們做出新時代的回答。
本來,愛情是把你追求的理想,投射到一個真正的人身上去。然而無論是「理想」,還是「真正的人」,它一方面是活生生的、現實的產物,另一方面又必然是對現實的超越。不管這超越的後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對現實來看,總是一個或大或小的非現實的存在,因而也總是一個或多或少的悲劇性的存在。
11
人世間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對方不是唯一的,只是某種外在原因造成的結果。這外在的原因是強制性的,或是政治、宗教、金錢、地位,或是本能的一時衝動,甚或就是一种放棄。
在這種組合中,人們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共同的生活可能培植出一定的、不同程度的情感,但絕不是愛的情感。人們默認著這種命運,過去不曾、將來也不準備企求更多的東西。
這是家庭和愛情分裂的單一狀態。
12
還有這樣的結合,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相愛,將愛構成生命,構成美、快樂和幸福。這已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但還不夠,情感還要求把這自在自為的世界擴大到所有的社會面上,在所有的社會面上都只看到你和我的影子。於是愛情變成社會化的形態,被家庭規範而成為一種普遍的結合方式,一種擴大了的、穩固的結合方式。
但正是這種擴散性的狀況,打破了核心的自在狀態,使家庭成為愛情自設的陷阱。
13
無論是在家庭和愛情分裂的單一狀態中,還是在家庭已成為愛情自設的陷阱的狀態中,還是在兩種狀態交織的更為複雜的狀態中,家庭都往往成為悖論:
一方面是由內向外的擴展,
一方面是自外而內的侵蝕;
一方面是在擴展中鞏固,
一方面是在鞏固中窒息。
14
作為社會化的存在,家庭不僅是文明矯飾炫耀的舞台,同時也是文明矯飾在隱蔽中敞開的結果,它可能使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庸,逃避面臨人的存在的真實深淵,漂浮在生活的表層。
15
就歷史而言,愛情比家庭晚出,就像自由比國家晚出一樣。但晚出的更豐富的結果,卻包含著或不如說揭示著更本質的原因——愛情應該是家庭的靈魂。換句話說,家庭應該是愛情的存在形式。可惜,在漫長的歷史中,二者卻很少能達到直接的同一。
16
愛情不是道德,它高出於道德——這正是愛情超越現實的力量。它作為目的,引導人類走向完善。如馬克思所說,男女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中最自然的關係,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是衡量這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天然尺度。
婚姻、家庭卻是道德的,是現存道德的一種規範形式,然而它不是目的,它要求愛情對自身的超越以提高自身。
17
「第三者」,在中國成為一種不能迴避的、發人深省的現象。
它實際上是婚姻與愛情分裂的產物,是愛情在異化形式——沒有愛情的家庭——中呼求對自身的回復。所以,沒有愛情的家庭和第三者相對愛情而言,都是異己的、分離的存在,都應該同時予以揚棄,才能回復自身。
這一事實表明,在戀愛、婚姻、家庭等各個階段上,愛,是不能忘記的。
18
愛情是性愛又不單純是性愛,它是性愛的審美形式,遠比性愛豐富、深刻。因而它不單純是排他性的佔有。它孕育著超越它的外在形式(家庭)向自身的回復,向給予人、尊重人、完善人——達到人的儘可能的完整的回復。
19
愛情是以發現人、認識自己為前提的,但若不走向事業,它就不可能真正獲得人的完整。因為事業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對象化本質得以存在的、超越自身的社會形態。
這是一個不斷的超越過程。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愛和愛的交換,才不至於淪於外在社會關係的廉價交易,才不僅僅是性愛的快樂,而是同生命整體、同自我的實現、同最持久的審美情趣和理想聯繫在一起。它因此獲得不衰竭的魅力。
20
愛情的完美境界,生活中不可多得。問題在於,嚮往完美本身,就是一種自持、超越、轉化的力量。
21
愛不是理解,理解超出了愛。
22
人與人多麼容易錯過,不僅有失之交臂,而且有失之瞬間理解的差異。
23
男人和女人總是有差異的。承認差異是調解差異的前提,它使理解成為豐富的、生動的,而不是僵死的、靜止的同一。
24
愛情是生命時間的重疊和複合,是呼喚著的回聲,因而也是一種對話,即生命感覺的全面對話。但「對話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什麼呢?
這裡無疑需要理解。
不簡單是我對他人世界的理解,也不簡單是我對我的「偏見」的理解。這是理解的特殊形式——它以一種特有的迫切性和尖銳性逼視著你,因而理解在這裡較之在其他地方更是一個存在本體論的問題。
這個理解不僅能改變生命時間的密度,而且能縮小或擴大生活的空間。
沒有理解,就沒有愛情。
但理解還不是愛情。理解在時空的多維向上伸展著無限的可能性。愛,毋寧說是期待,是命運。
25
理解意味著理解者和被理解的東西同時「過去了」。因為「發生了」新的東西。愛的期待永遠在「過去」和「發生」之間。
26
敢於愛意味著敢於承擔期待的命運——
期待著,
為期待而存在。
27
愛情不是目的。
人是有心理上的厭倦,心力的疲憊,生理感覺上的遲鈍、麻木的,但並不是只有使它成為藝術作品它才能作為瞬間凝聚成永恆的一點。捨棄愛的目的性,而只求愛自身,這愛便是一個中介過程,一種持久的想象力方式。
它使精神、肉體在混沌感覺中全面吻合的瞬息成為當下、常駐。它使自己成為日常生活的平凡的美。
28
許多藝術家把愛情高揚為目的,不過是使愛情成為藝術的心造的幻影。
29
愛情的悲劇性的形而上學的本質,在於男人和女人具有本體上的差異,卻又必須在向對方的轉化中才能實現自身,在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時空感覺要在重疊的生命時間中去創造同一個生存空間。
30
我尋求理解。
這理解不是一個人同另一個人之間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帶動著我的意識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無意識成分去追逐新的生命,在每一個瞬間,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止是我的「你」,甚至也不止是「我——你」。
我的理解在哪兒呢?
31
一個男人和女人的遭遇、理解、默契,或許就是生命奧秘的無解之解。
這遭遇、理解、默契,不僅能承擔起任何外在的困難和風險,而且能承擔起歷史,承擔起社會。
32
意志是自我狀態,它應是自在的,不受外人和外物的干擾。
意志給心靈築起保護的城牆,不,意志使心靈變得堅強、有韌性,它本身就是心靈的支架。
無論心靈,無論意志,都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支撐。
它們都是獨立自足的。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有獨立自足的心靈和意志,才有親人、朋友,才有自足的歡樂和痛苦。
唯有愛人是例外。
因而愛是夢想。
33
愛,包含著恐懼,因為它是毀滅或再生。
當一切失望、遺憾,一切完整、真實,都要在一個人身上得到彌補時,這怎能不會把每一點微小的不合,變成瘋狂的誘因。
34
人生總有退路,即冷漠。
如羅洛·梅所說,冷漠是愛與意志的退縮。
其實關鍵在於是意志的退縮。
想起一句遙遠的話:人的意志是在最容易被擊潰的時候檢驗出來的。那是青年時代當和諧的外部環境第一次變成急風暴雨的襲擊時心頭湧出的歌聲。那時不頂住就會被擊倒。
但意志更重要的是進取性的,而不是保護性的。意志即走向他人和世界的力量。它意味著用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擴大自己的空間和視野,意味著在悄無聲息的孤獨中仍然給他人光和溫暖。
愛是不熄滅的渴望。
僅有愛沒有意志,愛便失去力量;但沒有愛,意志就只是徒然的堅硬。
35
天堂和地獄都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