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兩棟大樓,易聯大廈和普金大廈,一棟38層,一棟42層,在一片普通樓群中顯得鶴立雞群,人稱南濱市的世貿雙塔。
普金大廈頂層有個保安每天在此例行公事地巡邏,從業兩年,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來個賊讓自己做一回英雄,但上帝給他的除了無聊還是無聊。兩年後,他終於找到一個消遣的方法:他買了個望遠鏡,以偷窺為樂。他偷窺的範圍很廣,看到過許多新鮮事:他知道對面易聯大廈那些衣著光鮮的白領常在樓下小巷角落處當街撒尿;他知道有個促狹鬼常在電話亭的插卡孔塞口香糖;他知道對面的企業老闆包養了兩個情人……
這天是個很平常的日子,但對這個保安來說,卻改變了他的一生,因為他從望遠鏡里看到一個很不尋常的人。一個女人,很漂亮,二十多歲,衣著很摩登。當然這並不特別,特別的是她也像這個保安一樣,在易聯大廈29層窗口處用望遠鏡在「偷窺」。
一個有相同愛好的人——這是保安腦海里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在保安放下望遠鏡時,那個女人從望遠鏡里也看到了他,她放下望遠鏡,好像在思索什麼。過了一會兒,她又舉起望遠鏡,這回,兩人都很清楚地看到了對方。
保安很得意,有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感覺,只是他也不確定對方是黃雀還是自己是黃雀。這時令他更吃驚的事發生了,只見那個女人在一張報紙上寫了幾個很大的數字,舉了起來。
保安在望遠鏡里看到,她寫的是個電話號碼,他意識到這個女人想同他交流,於是他掏筆記下號碼,回到值班室拿起電話撥了過去。
「你在看什麼?」這個女人的聲音很好聽。
「沒什麼,隨便看著玩。」
「看來我們有相同的愛好,見個面聊聊吧。」
保安欣喜若狂,腦海中浮現出「緣分」兩個大字。這真是個意外收穫,他開始浮想聯翩,想象與這個漂亮女人接觸以後,兩人之間上演一場愛情喜劇。的確,這很不尋常,在茫茫人海中像他與這個女人以這種方法相識的,恐怕絕無僅有。
兩人在樓下的咖啡廳見了面,先是聊家常,女人問得最多的是這個保安的工作情況,他的工作經歷,家庭背景,目前的職權範圍……談話過程中保安有種受審的感覺,這個女人甚至連他上小學時用什麼牌子的鉛筆都問到了。
保安開始意識到這根本不是一場與愛情有關的對話,但他還是知無不言,因為他珍惜這緣分。當他說到自己的收入時,女人的眼睛開始放光。真奇怪,自己月收入幾百塊錢怎麼能令她這麼興奮呢?
「你收入不高,希望發財嗎?」
「發財?誰不希望!」
女人從包里掏出一個紙包遞給他:「有個發財的機會,你幫我做件事,先給你5萬,事成之後我再付你10萬。」
「做什麼?」保安疑惑地問。
這件事從這裡開始峰迴路轉。
離開這間咖啡廳時,保安手中緊緊攥著5萬元的紙包和一個數碼相機。這個女人要的東西,是他所服務的公司的老總抽屜里的一份文件,而他恰恰有出入這位老總辦公室的便利。
當晚,戰戰兢兢的保安潛入老總辦公室,偷拍了那份文件,交給了那個女人,又領取了10萬賞金,第二天他就辭職回了老家。
那年是1996年。
這個保安不知道,自己偷拍的是該公司新研製的產品的絕密技術資料。這是一家生產膠黏性產品的大型企業,在南方的膠黏性產品市場上佔據60%的份額,而那個女人來自該公司的競爭對手,一直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最近他們得到情報,這家公司又有新產品出籠。公司的智囊團相信,如果讓這個新產品走向市場,那它將把其他競爭對手擠到破產的邊緣。這個女人臨危受命,一定要搶在新產品上市前,拿到這一技術資料,搶先推出。
女人的身份無從得知,她的行動只有該公司高層兩三個人知道,而且如果出了意外,他們也不會承認認識這個女人……如此種種,都使得她雖然沒有官方執照,但完全符合「商業間諜」的典型特徵,公司高層也認為她「充分具備一個秘密特工人員所必需的一切品質」。
早在這個保安發現這個女人三天前,這個女人就已留意到他了,早對他的工作程序了如指掌。她在望遠鏡中的偷窺與保安完全不同,她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出偷資料的渠道。她幸運地找到了這個保安,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就這樣,區區15萬元,使得膠黏性產品在南部市場的競爭狀況重新洗牌,從一家壟斷變成兩雄爭霸的局面。起用商業間諜的公司負責人不無感慨:「一個間諜相當於一個機械化師。」
這句話出自以色列「摩薩德」,翻譯過來就是:以色列情報和特殊使命局。
這名保安也不知道,就在他不知不覺充當一回商業間諜的同年,美國制定「經濟間諜法」,避免商業間諜外泄該國企業的商業機密,同時確保國家安全。這個法案生效之後,遭商業間諜侵害的企業經營者,有權力要求聯邦調查局介入調查,以更快速和有效的方式保護其商業機密。商業間諜一旦被定罪,可被處以15年的有期徒刑或50萬美元罰款。不只是個人或商業間諜在「經濟間諜法」下受控,多人共諜竊取商業機密,或是任何組織犯上這個罪行,都可遭起訴。其中,組織犯下這個罪行的罰款可高達1000萬美元。
他更不知道,在大洋彼岸,也發生過一起與他驚人相似的案例。
維克多原名叫李天宏,他出生在台灣,在美國考取了化學博士,艾利·丹尼森公司做高級研究工程師。這是一家列入世界500強公司的企業,初期也是因其生產膠黏性產品而著名。在1989年到1997年的8個年頭裡,李天宏同時為另一個僱主效力——台北四維企業有限公司,它的創始人和首席行政長官是楊斌彥。四維公司成為艾利·丹尼森在亞洲市場的一個競爭對手。
8年來,李天宏無數次將艾利·丹尼森公司的技術資料、商業機密交付給四維公司,最後,他的行為被丹尼森公司察覺,後設下圈套,有意讓他參加一個關於亞洲市場戰略會議,聲稱一份極為重要的商業戰略計劃出台。李天宏果然中計,在當晚潛入辦公室意圖竊取該計劃被偷拍下來,不久遭逮捕。
這一案例被全球知名危機管理專家史蒂文·芬克在《經濟間諜全球化危機管理》一書中引述為經典案例。在這部書中還寫到,僅美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經濟間諜引發的經濟損失高達2500億美元以上。美國聯邦調查局也聲稱:經濟間諜危機是自冷戰以來對美國安全最可怕的威脅之一。但就如何避免及挽救巨額財政損失,至今未發現有任何記錄。
到底有多少國家存在商業間諜呢?情報局的保守估計是23個國家和地區,但這僅包括工業化了的國家,悲觀者認為是:173個國家個個有份!
美國前議員、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大衛·麥克可迪說:「問題不是誰竊取,而是誰不竊取?」
《反經濟間諜法》拋出以後,美國政府揚言要「殺一儆百」,這個「一」首先對準的就是中國。法案推行以後,首遭起訴的案子中,就有一半涉及中國駐美企業。
但是,中國方面,大多數還是對該法案持讚賞態度。中國政府也很清楚,唯目前類似美國頒出現較為完整的商業間諜法案並不多見。在這個工商業發達和迅速發展的社會,制定類似的法案實不容緩,因為這將能避免企業或國家不必要和無可估計的損失。不早作防範,這些「不安分的老鼠」遲早要竄到自己家裡來。
特別是中國一直以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屢遭詬病,一些國內企業打著民族主義的牌子,干起間諜勾當來簡直是明目張胆,而且一種很不好的風氣認為:能從外國偷到東西該算「俠盜」!以至讓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在境外的非法商業活動是得到中國政府支持的,中國外交部官員為此焦頭爛額。
更可怕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外國商業間諜在中國的活動早已不是新鮮事,而國內各大企業間因惡性競爭頻頻使用這一惡性手段,也極大地危害著市場環境。
其實嚴格地說起來,美國這套法案的出台比中國要遲了近兩千年。從漢朝開始,就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知識產權的保護,那時保護的對象主要是絲綢,偷竊絲綢生產機密的人會被處以死刑,直到與中東地區方面有了廣泛的商業往來,才逐步取消。
而我國現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是知識產權保護法中的薄弱環節。自1998年以來,不少法學專家以及相關部門的技術人員都提出過該法律條文的補充措施,不過由於中國境外經濟間諜入侵遠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一直沒能引起高層重視。
何況法律的出台是一回事,如何執法又是另一回事,專家稱中國有法可依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商業間諜案已有愈演愈烈之勢。過去,涉及高技術的商業間諜案多發生在北美,那裡是全球研發機構密集之地。但近些年來,亞洲企業的研發支出持續大幅增長,中國的增長最為顯著。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2001年中國的研發支出約為600億美元,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名列第三。而直到2008年,我國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立法才開始逐步完善。
這使得國內的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身的手段對抗商業間諜,商業「007」越來越備受商家青睞。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商業公司不再靠制定長遠的戰略性計劃取勝,而是靠迅速準確地掌握市場和競爭對手的信息,採取靈活多變的競爭戰術取勝。
於是,商業競爭情報業便應運而生。在西方國家,有許多代理公司,只要你付足夠的金錢,他們會通過一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來弄到你想要的情報。比較有名的像「冒險顧問團」,據說是歐洲最大的商業競爭情報顧問公司,該公司的主管和高級顧問比爾·韋特說:「每個公司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實力,而且還要知道對手的實力,你才能處在有利的位置,所以人們越來越注重獲取情報。現在有許多情報公司專門提供這種服務,而它們在5年前還沒有涉足這一領域。」
一些公司加倍注重建立情報收集部門,因為它們的競爭對手也在收集重要的情報,有時還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一般來說,從事商業情報者盡量遠離這種被稱為「商業間諜」的行為,因為這在許多國家都是非法的,且有人指責商業間諜與企業之間存在著骯髒的交易。然而,由於對商業競爭情報的需求越來越多,各種顧問公司以爆炸般的速度發展起來,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各顧問公司會利用法律的漏洞來獲取關鍵的情報。如今在美國,幾乎每家大公司都設有情報室。
事到如今,不管這些顧問公司冠以什麼名頭,由於已是公開秘密,他們連否認都省了,從幕後走到台前,坦白承認自己就是商業間諜。一家美國安全顧問公司的高層在記者面前直言不諱:「我們就是干這個的。」
這彷彿是一種鼓勵,商業情報公司開始在世界各地到處開花,於是,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諜戰與反諜戰開始一幕幕驚心動魄地上演。商業間諜早已不是個別現象,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軍事間諜轉為商業間諜,間諜這一古老的職業,從前被人稱為戰爭中的「最佳配角」,如今,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終於從幕後走向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