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

畫家形跡

龔賢(1618—1689),清代著名畫家。字半千,號半畝。江蘇崑山人,后遷居南京,為「金陵八家」之一。

出身貧苦,性孤僻,晚年以賣畫為生。代表作有:《深山飛瀑圖》、《春山圖》等。

春山圖清·龔賢

讀畫片語

龔賢總結山水畫的表現技巧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

他的畫用筆「禿而老「,在描寫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著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中山石皴擦多至十餘次,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顏色,相當真實地刻畫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郁茂的獨特風格。

禪詩偈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一縷禪思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詩人就是詩人,雖是被貶之身,但在瑰麗的山水面前,還是逸興大發,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他游廬山後的作品,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說理,抒發自己的感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基本是實寫。廬山丘壑縱橫、峰巒起伏,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當然看到的景物也就各不相同了。

但后兩句就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說出來的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本來面目呢?因為人是太渺小了,身陷在峰巒包圍之中,視野為峰巒所拘,看到的就只能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而已,不可能是全部。

由此道理,延至所有事物。當人陷入某個具體環境或事件之中時,他就被那些眼前的物象所遮目,就無法全面、客觀地去認識所在環境和事件的本來面目,往往容易產生片面和主觀的認識,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

宋代詩人,已經和唐代大為不同。這主要是受「理學」的影響,開始出現了所謂的「理性詩」,也就是以闡明道理為主旨的詩詞。但蘇軾的這個應該叫做「理趣詩」,就是「理中含趣」的詩。宋代理學和詩歌本身與禪的密不可分關係,又使這首七絕詩充滿了禪獨有的活潑和意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詩一畫一菩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一詩一畫一菩提
上一章下一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