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聲
若言琴上有琴聲
畫家形跡
王震(1867—1938),字一亭,法名覺器,浙江吳興人,生於上海。師從吳昌碩,畫風渾厚。工人物、佛像、花鳥、山水及書法。傳世有《松下高士圖》、《荷鷺圖》等。
蘇東坡圖清·王震
讀畫片語
王震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又是虔誠的佛門居士,故其所畫人物題材,多為歷史上的佛門大德和名家。蘇東坡亦佛門中人,在家居士,所以王一亭以他為對象作畫,就不但在情理之中,且有仿效仰慕之意在其中。
蘇東坡到底什麼樣子?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就全憑了畫家的想象。所以歷代畫家筆下的東坡像,也都形象各異。王震此畫,也僅是他心目中東坡居士應有的風骨形象而已。
禪詩偈語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
一縷禪思
這又是蘇軾的一首理趣詩。
每當我讀到這首詩時,都忍俊不禁地在心裡要笑。我們的這位蘇大學士,真是個好玩的趣人兒。他這番咄咄逼人的詰問,當然的道理不能說不深刻,但我覺得更像是頑童間的打別抬杠。呵呵,你說那琴上有聲音是嗎?那將琴放到琴匣里它怎麼不出聲了?什麼,你說是因為用指頭彈撥了才發的聲音?那你怎麼不去在你的指頭上聽琴聲呢?
禪宗經典《楞嚴經》中說:「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但蘇軾明顯的在此基礎上又發揮了一步。《楞嚴經》只說到一層,琴要發出妙音,必須有手指的彈撥才行,喻指眾生若要覺醒快樂就必須要有佛法的指導。但蘇軾接著又問了一句「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眾生是因為佛法才悟的,那麼沒有了眾生佛法還有用嗎?詩中沒有答案,但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蘇軾就是藉此彈琴為喻,說明自己對於佛法禪理的認識。世間的任何成功,都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來源於主客觀的和諧共振,來源於外部的激勵和心靈的感受,與歐陽修所說的「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的意思相同。
不得不說,這是一首啟迪人心的美妙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