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藝苑好園丁——李致同志抓川劇振興掠影
川劇藝苑好園丁——李致同志抓川劇振興掠影
◎唐思敏
川劇,作為一個大的地方劇種,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從而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繁榮。前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亞群、成都市市長李宗林等領導同志,都是川劇界所熟悉與熱愛的領導和朋友,他們都是川劇藝苑裡辛勤的園丁。
1982年7月,在全國出現戲劇不景氣的情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響亮地提出了「振興川劇」的號召,並成立了振興川劇領導小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致同志任振興川劇領導小組副組長。他一上任,便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項繁雜而艱巨的工作中去。
冬去春來,一晃十年過去了。
十年來,李致同志始終堅持不懈、任勞任怨地抓川劇的振興,並取得了眾所矚目的成績。李致同志是如何抓川劇振興工作的,請看下面的幾樁小事吧。
「我不當麻五爺」
李致同志把川劇的舞台演出看得十分重要,抓得很緊。「出人、齣戲、贏得觀眾」等,主要靠舞台演出來體現。上演的新戲(包括對傳統戲的整理、加工),只要能去看的,不論遠近,他都千方百計、不辭勞苦地去看。有一次他冒著大雨去某地看戲,汽車在途中突然熄火,他便同張仲炎同志(時任四川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朱丹楓同志(時任四川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脫了鞋襪,下水去推汽車。不少地、縣離成都很遠,車到后已是晚上七八點了,李致和同行人顧不得路途勞累,首先問觀眾有多少,離開演時間還有多久?如果開演時間已到,他們便馬上進劇場看戲,哪怕肚子里「空空如也」,身體十分睏倦,也決不做「特殊觀眾」,準時同觀眾一起看戲。他開玩笑說:「我們決不當麻五爺!」(麻五爺是川劇《易膽大》中舊社會的惡霸、地痞,他不到場不能開戲)不搞特殊化,忍飢受累地看戲,李致同志和他的同行人對此已成了習慣。
有時看戲下來,已是很晚了,李致他們往往不忙著就餐,而是上台看望演職員工,慰問和鼓勵他們。劇團的同志若要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就與同志們拉幾把椅子,在舞台上圍個圓圈,開起會來。這樣直到十一二點左右。在川劇調演期間,到地、縣審看劇目,連續作戰地跑點看戲更是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站著看戲
李致多年來養成了睡午覺的習慣,哪怕是睡一刻鐘也行,不然,一下午都沒有好的精神。有時去地、市、鎮看川劇,恰恰又是午場營業演出,他怕坐著看戲睡覺,自己便悄悄地離開座位,站在一不妨礙觀眾、二不影響劇場管理的地方,抖擻精神,堅持站著看戲。當要昏昏欲睡時,他便變換站的姿勢,以保持看戲的良好精神狀態,這樣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
「我是川劇的打雜師」
李致是川劇界的知心朋友。不管是老、中、青、少,各個行當、各個工種,他都儘力而熱情地了解、熟悉、關心他們。
川劇大師周企何溘然去世時,他到靈堂去悼唁。李致在周老遺像前,肅立致哀,內心哀痛,雙眼潤紅,強忍淚水,使在場的人無不感動。周老生前備受李致的敬重、關心。恢復川劇優秀傳統戲后,周老上演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迎賢店》。演出結束后,李致便找周老口頭「核對本子」。李致看了無數次《迎賢店》,從劇本到表演,可算「包本」了(全記得)。周老對振興川劇是完全擁護的、身體力行的。李致也多次在會上引用周老的話說:「周企何老師講得很好,振興川劇有個『好八字』,就是搶救、繼承、改革、發展。」周老年高多病,李致對他關懷備至。一代川劇宗師猝然而殞,怎不叫他哀思如泉、心酸眼潤呢。
李致關心老藝術家的事太多了。川劇大師陽友鶴生病期間,他多次到醫院探望,極為關心。李致非常動感情地說:「四川省委常委開會,專門研究了陽友鶴的病情,並決定千方百計醫好陽老師的病。這是破例的一次。這也說明省委對川劇藝術的關懷!」周裕祥老師從病到逝世,他曾多次探望、慰問、關懷。笑非生病,他和張仲炎同志想方設法把笑非同志轉到省醫院。笑非同志無比感動地說:「是黨,是省委宣傳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筱舫的愛人生病,李致和仲炎為他聯繫醫療條件好的醫院……
李致不僅對川劇界老前輩熱心關懷、幫助,他對川劇界的中青年各行當的成長、成才更是投入了不少的熱情和精力。不論是劇作家魏明倫、徐棻,還是演員曉艇、古小琴,以及音樂幫腔的陳世芬、陳開蓉等,他都從各方面給予關心、幫助和扶持。每到自貢市,李致總抽空去看魏明倫,關心他的創作和生活,對他提出殷切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他對川劇評論家也是如此,當他得知從事川劇評論、研究多年的唐思敏同志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時,便託人給他送去了一部袖珍收音機,並留下這樣感人肺腑的信:
思敏同志:
我過去不知道您家裡的情況。在這樣多的困難面前,您努力為振興川劇工作,是難能可貴的。我應該向您表示感謝和敬意。
現送上小收音機一個。如果您把我當成一個朋友,我相信您會留作紀念。
李致
對川劇劇本、川劇專著的出版,他唯才是舉,給予支持、幫助,使不少劇本、專著得以出版。他不以領導自居,他常說:「我是川劇的打雜師。」他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當領導的時候,就是出版川劇圖書的熱心人。
「川劇是一家」
川劇是全國的大劇種之一,地、市、縣的川劇團特別多。不管川劇院、團的大與小,知名度如何,演出水平怎樣,只要能為振興川劇各盡其力、埋頭苦幹,李致同志總是一視同仁地給予鼓勵和讚揚。有個偏遠地方的川劇團來成都市城邊條件較差的劇場演出,該團的服裝、道具也很不理想,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去看戲,看完戲后又讚揚他們面向群眾、紮根本地的精神,還去後台關照他們的生活,連取暖、煮飯的蜂窩煤都一一關心到了,使不少同志感動得熱淚盈眶。像這種受到李致同志關心的「縣班子」是為數不少的。他對這樣在群眾中演出、條件艱苦的劇團總是「雪中送炭」。
成都市新都縣川劇團(今成都芙蓉花川劇團)的成長、發展,花了李致不少的精力。在劇團處於困難時,他響亮地提出:「鳳凰換毛,高飛有望。」從他們不顧輿論壓力到頑強拼搏,從演出一千七百多場到多次獲成都市、四川省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從他們一貫「殺田壩」為廣大農民、城鎮群眾服務到赴中國香港及日本演出獲得殊榮,都傾注了李致同志的不少心血。
凡是川劇演出,不管是四川省團還是成都市團,只要請了他,如無特別情況他都去看戲,看望演職員,去談自己對戲的意見和給戲出「點子」,對好的支持、鼓勵,對可加工提高的,熱情提出具體加工方案……在李致同志的心中,沒有省市的界線,這大大地加強了省、市、地、縣川劇界的團結。他說:「川劇是一家嘛!」大家從內心深處都敬稱他是現在川劇界的「李老闆」。他當選為四川省政協秘書長時,參考北京市政協成立「京昆室」的經驗,於1990年全力支持四川省政協成立了「川劇室」,把在成都市的老、中、青、少的川劇工作者組織起來,每月20日活動一次,研討振興川劇,欣賞川劇藝術……凡是四川省政協開會或有什麼活動,他都主張儘可能有一場川劇晚會。只要有機會、有條件,李致總是把川劇推向社會,推向觀眾。
微雕功夫
李致同志在抓川劇工作中,既有宏觀把握,又有微觀精工。川劇高腔的幫腔是極有特色的,它有特殊的藝術表現功能和藝術魅力,這也是觀眾,特別是四川觀眾所深愛和欣賞的。劇種特色是李致極為重視的;觀眾的要求和希望,也是李致最為關注的。現在的舞台太大,往往採用擴音設備。有時演出川劇高腔戲,幫腔的劇場效果、藝術效果欠佳,聲音不是小了,便是高了。李致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親自上後台告知有關人員,注意調整;若是分不開身,便請有關同志馬上上台請劇團搞好幫腔效果。這樣,使演出更趨完美。川劇演出,有時要攝像,機位如果安得不好,往往擋住觀眾的視線,妨礙欣賞演出。這些,李致同志也很放在心上。凡他在看演出時,如遇攝像機可能影響觀眾觀賞,他便同有關同志商量,解決這一問題。字幕應該說是演出必不可少的。不少的劇團或出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重視不夠,字幕不是字跡潦草,就是亮度不適當,或是錯、掉字不少,或是和戲配合不好。對此,李致非常重視,如果當場能改進的,他就立即提醒劇團改進;如果現場改不了的,戲完后,他就熱情而耐心地和劇團商量並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在李致心中,川劇演出質量和觀賞效果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李致抓川劇微雕工程還放在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他敏於早期發現,細緻而及時進行工作,耐心而不厭其煩地進行開導。有一位青年演員,本身條件好,很有發展前途,因一時情緒不穩,想轉業,另找出路。李致發覺后,及時做她的思想工作,曉之以理,並解決她的實際困難,使這位演員終於安心川劇事業。之後,這位演員勤學苦練,技藝大有長進,多次赴國外演出都擔任主角,均獲好評。日本一家高級劇院至今還掛著這位演員的精美彩色劇照。她本人也榮獲了戲劇的最高獎——梅花獎。不久前,這位演員發自內心地對我講:「沒有李致同志如同父輩般的關心、開導和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今天的我。」這就是李致同志微雕功夫的出色效果。
1993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