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4)
中秋之夜(4)
我的作業是抄寫課文。我們學的是《抗日小英雄雨來》,我剛剛寫到"太陽落山了,小雨來從水中冒出頭來",**就又碰了我一下:"哥哥,你聽見了嗎?"
當然會聽見。那是住在隔壁的一個老爺爺的自娛自樂。他是一個日暮黃昏、老態龍鐘的老頭,光頭,卻留了一把發白的山羊鬍子;皺紋一直從額頭爬滿面容,又彎彎曲曲的竄到耳畔;體弱多病是肯定的,眼睛一直眯縫成一條線。他一個人住在這裡,很少出門,所以很少和我們碰面,但我們哥倆對他太熟悉不過了,因為他很喜歡唱歌,不是京劇,也不是漢劇,而是一些流行歌曲;他會拉胡琴,偶爾也聽過他拉一些很傷感、很委婉的曲調,只是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江河水》、《蘇武牧羊》、《二泉映月》和《病中*》。
不過他最喜歡拉的曲目還是他最喜歡的那首歌。他總是一邊小聲的咳嗽,在咳嗽的同時用極低的聲音唱歌。他的聲音氣若遊絲,可唱的卻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故事片《護士日記》裡面的那首《小燕子》的插曲: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來這裡。
我問燕子為啥來?
燕子說……"
**在小聲的問我:"那個老爺爺為什麼老是只唱這首歌?"
"誰知道。"我在實話實說:"就是這首歌,他也只會唱這一段呢。"
這話說得也是。關於那首電影插曲《小燕子》,媽媽也會唱,而且唱得很完整;很多年以後,我還特意在互聯網上重看了一遍王丹鳳主演的那部電影《護士日記》,又一次聽到了那首甜美動人的歌曲《小燕子》。可是我印象中的那位隔壁老大爺就是一台老掉牙的留聲機,不僅跑聲走調、而且斷斷續續,加上殘缺不全和有些凄涼的胡琴聲,可就是另一番滋味在心頭。
"大毛,抓緊時間做作業好不好?"母親在一邊小聲的說:"小毛,坐到一邊畫你畫去,別打擾你哥哥做作業。不好好學習,以後連老爺爺也不如!"
這個警告很現實,於是我開始聚精會神做作業,**開始很認真的去在那張白紙上塗鴉,母親就坐在我們中間開始為我們兄弟縫補衣服。母親是從小在保育院長大的,不僅有過系統的文化教育,也培養了她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母親的學習成績很好、手工做得很好,縫補衣服自然不在話下。她很會織毛衣,速度也很快,天天晚上看著毛線在她的指尖飛舞,就會神奇般的變成我們身上的毛衣、或者是毛褲,所以,這才是"慈母手中針,遊子身上衣"。
我還是很快的做完了作業,請母親給我報了聽寫單詞,就輕鬆的哼起了《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不過我當時唱的不是那首後來成為隊歌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而是郭沫若作詞、馬思聰譜曲的原來那首:"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學習偉大的領袖***!"
**就是喜歡湊熱鬧,一把就抓住我:"哥哥,你看我畫的是什麼?"
我就看見了**的傑作:也許是找到一個飯碗、或者是一個杯子,**總算在那張白紙的背面畫了一個很圓的圓圈;我的蠟筆是母親送給我的生日禮物,一盒十二種顏色,很珍惜,平時上美術課畫畫的時候用得很仔細;而**就在那張紙上十分慷慨的將幾乎所有的蠟筆都用了一遍,赤橙黃綠青藍紫,大圈套小圈、小圈塗大圈,多年以後,看見了那些超現實派的畫家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和我**當年的水平差不多。
母親就把她的那張因為忙碌顯得疲乏、因為飢餓顯得消瘦的臉從我們兩兄弟的頭的中間伸過來,也好奇的看了一眼**的那幅畫,抿著嘴一笑:"小毛,這是什麼?一個個的圓圈!是不是大蘋果?是不是太陽?"
"都不是!"**揭開了謎底:"我畫的是今天的月亮,也是今天的月餅!"
我和媽媽全都愣住了:怎麼也沒有想到那個"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為什麼會對幼兒園老師對他們所講的那些中秋節的習俗記憶猶新,為什麼會對這個中秋節充滿了期待,為什麼會對那個圓圓的明月和甜甜的月餅念念不忘的,可是他不知道,在那個艱難歲月、在那個蹉跎歲月,除了能用天上的明月讓他一飽眼福,月餅的口福還得期待來年了。
這就是現實和願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