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下降不是我所願的
成績下降不是我所願的
■孩子來信
東子老師,您好!
我今年十四歲,即將升入初三。
聽說,爸爸十四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孩子王,每天帶著一群比他小的男孩瘋玩兒。可是現在的我呢?每天頭頂著「烏雲」,只能哀聲嘆氣。只怪我生錯了時間吧,在這個「成績至上」的年代,做學生可真不容易,尤其是成績不好的學生。
想當年,我也是穩居前3名的優等生。爸爸媽媽總驕傲地和朋友說:「我從不過問他(指我)的學習,但這孩子倒學得很好。」可是一上初中,我的「想當年」就一去不復返了。初一上學期,我考了第9名,爸媽雖然沒說什麼,但當別人提到我的成績時,爸爸媽媽便說:「學習方面,我不太管他,能跟上便行。」誰知我的成績從此竟「得寸進尺」起來,一直往下掉。
初二下學期的考試成績出來了,第21名。
家長會過後,媽媽再也剋制不住,對我大發雷霆:「你每天在學校都幹什麼了,為什麼成績一直在下滑?」我沒有回答,儘管我真的很認真學習。如果這樣對媽媽說,她肯定不會相信,與其被視作說謊或狡辯,不如等媽媽冷靜下來再解釋。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沉默,被媽媽理解成默認。沒辦法,我只好為自己辯護,可這一次又成了狡辯。
「我真的很認真學習。不信你問問我們老師、同學!」
「我問他們幹什麼啊,我就問你。」媽媽指著我的鼻子說,「你要是好好學習,沒扯些沒用的,剛才為什麼不吱聲?」
「我不是怕你太生氣嘛!」
「怕我生氣?你考成這樣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會生氣?」
「那你又想過我的感受嗎?你以為我想讓成績一直下滑嗎?」我當時也生氣了,若在平時,我絕不會頂撞媽媽,可那時我覺得自己快被逼瘋了。成績下降了,誰會比我自己更鬱悶嗎?作為我的母親,卻只會一味地指責我。她只想到,我的成績下降了,她會在朋友那兒丟面子,可是卻想不到,成績下降的人,心情是怎樣的。
再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將成為初三的學生,面臨人生中第一個轉折點。按我現在的成績,考一個普通高中也得是自費生,我的壓力,他們難道不了解嗎?媽媽總覺得我還是小孩子,貪玩、不思進取。可我一直都是很用功的學生。從小到大,老師都誇我認真。
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教育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喜歡讓老師和家裡人表揚我,於是我努力學習。但上了初中以後,單憑自己努力就能把成績搞上去是不可能了。知識越來越難,就算我起得再早,睡得再晚,也只是浪費時間。
我的成績確實在下降,但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事情,為什麼等待我的永遠是生氣的臉、責罵的話,而不是一句溫暖的安慰呢?也許一句安慰,不能讓我的成績上去,但它會成為我努力的動力,不是嗎?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成績不好不一定是笨
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腦筋笨的原因,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根據我的調查了解,學習不好的孩子有很多原因,大多數是缺乏學習興趣或是學習方法不當,再就是孩子沒有盡心努力,只有很少(不超過5%)的孩子是因為智力因素所至。
從來信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不屬於那5%之列,否則它不可能有過穩居前3名的好成績。所以,這個孩子肯定不是因為笨才導致成績下滑的。根據他的敘述,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而且對學習還存有興趣,如此說來,只能是他的學習方法不當才會導致成績不理想。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外因,那就是家長缺乏正確的引導。如果家長和孩子能好好溝通一下,分析一下原因所在,然後對症下藥,這個孩子的成績就不會再下滑,說不定還會迎頭趕上去。
鄰居家上初三的小偉就和這個孩子的情況差不多,成績處於中等,總分徘徊在400分到420分之間,所以當時班主任給小偉定位的是一般高中,或者是錄取分數比較高的職校。小偉的爸爸媽媽為此很憂慮,找到我訴苦。我告訴他們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伴以相應的鼓勵,孩子的成績就會逐漸提高。
之後,小偉爸爸找小偉談了話,爸爸很肯定地對小偉說:「兒子,我相信你一定能進重點中學的。」小偉當時一下子傻了。小偉想:「按照我這個成績,怎麼可能進重點中學呢?」但是爸爸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小偉一起分析了現在的學習狀況,告訴小偉不足在哪裡,優勢在哪裡,然後對小偉說:「這段時間,你只要努努力,把薄弱環節補上來,上重點中學肯定沒問題。」
從那天起小偉信心倍增,覺得每天複習起來充滿了動力。他主動找到各個科目的老師,請教不懂的問題,多做多練,多看多聽。模擬考小偉進步了不少,結果中考的時候,小偉發揮超常,以470分的總分考入了一所很不錯的重點高中。
對於成績處於中等的同學而言,考試結果如何,關鍵取決於信心。家長應該多給予鼓勵,孩子也一定要給自己多打打氣,如果自信心能得到極大發揮,相信結果定能出人意料。小偉同學雖然平時不是很優秀,但是因為平時學習認真,他的基本功還是比較紮實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很重要。
低分可能也是一種進步
目前,在「以分數論成敗」的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環境下,中國的教育已經淪喪到全面追求分數的極端。老師、家長統統都圍繞「拼成績」、「爭高分」這一個目的;而學生學習自然也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考高分。
又想起那句老掉牙的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在一切只看分數的教育大環境下,成績的威力一點不亞於皇帝的上方寶劍,它幾乎掌握了每一個學生的「生殺大權」。
大家都知道,只有考高分才能升學、才能擠上「獨木橋」、才能由此改變命運。分數是學子通往高等學府的階梯,是通往高質量人生的敲門磚。只有考高分,才有資格選擇條件好一點的高中、大學。
對於學生來說,從上學第一天起,家長和老師就灌輸給他們一種思想:考高分、上重點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沒有一個好分數,就是沒前途。所以,孩子們都把分數看做臉面。考好了揚揚自得、充滿自信,自我感覺良好;考不好,則會很自卑,自覺低人一頭,自己把自己就劃到「差生」的行列。
因此,在學生看來,分數與自尊緊密相連,有了高分數就可以抬起頭走路,否則只能每天蜷縮在角落裡,忍受老師的白眼、同學的輕視。日子久了,大家就模糊了學習的本來目的,彷彿到學校來接受教育,只是為了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彷彿學習就是為了獲得高分數,而非為了獲取知識、發展自我。
其實,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勞動,涉及方方面面,考試分數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其他個人能力,如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理解與運用知識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要遠比分數更重要,它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關鍵。
不過,我想告訴家長們,既要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又不要把它看得過重,更不要「唯分數論」,誤認為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學習好就會有出息。一項調查表明,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共有128項指標,而卷面考試只能考出47項,很多重要指標如意志、毅力、反應、合作、創造、口才、管理等能力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即便孩子考了低分數,也並不意味他在退步,因為考低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考題難度大,全班整體分數都不高;再如由於某些原因,這次沒有發揮好……所以,如果有時孩子沒考好,成績下降了,家長不要不問理由地埋怨,更不要訓斥,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心,鼓勵他再努努力,「下次會好的」。
不少學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以前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成績還是不錯的;於是心想,如果再努力點成績就會提高更多,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自己的確努力多了,成績反而比過去差了,弄得心裡煩亂不堪……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學習成績與努力程度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線性關係。要取得好成績,需要具備的因素有很多,調整心態,改善認識,優化策略,不失為提高成績的良策。
孩子的成績波動屬於正常情況,家長不必緊張。對於孩子的成績,家長要高期望、低要求;低要求就是足夠地包容孩子的發揮失常,孩子才更有信心和更好的狀態。重要的不在名次,而在孩子的心情,呵護好孩子的心情,他才能有好成績、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