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生因緣D
———————人若有悟生命,一切想學,定具堅牢之基;一切所學,更有真實妙用
四.和尚為何不走
白雲遠飄,
日頭漸高。
山頂陽光火熱火熱照著,
青草樹葉翠綠翠綠亮著,
草花刺花樹花艷麗開著,
熏風輕漾、蜜蜂翩飛、鳥兒沉醉……
好一會兒了吧,慧能一念回神,怎沒感覺和尚離去動靜,於是不由回了一下頭,只見一年輕僧人穩穩趺坐於後,正若有所思看著自己呢。
「還沒走啊,師父。」
小慧能有點兒不好意思了。
~~是啊,和尚為何不走呢?
人,就那麼不可思議,百年相處,終是陌生。而有時路人一句話、一聲嘆息、一個動作、一眨眼神,甚至遠遠一道背影、一縷琴音,都可能使人與之莫逆一生......
當然,此中世間一切有形無形羈絆,全都無礙人魂魄以求企踵延頸更實實與交切切願心了。之前小慧能那一聲由內呼喊和彷彿化入大山沉靜剪影,一定深觸和尚某處不意了吧。此靈明或許感應,人又怎會輕易放棄,況小小年紀剛才那句叫人尷尬,卻又令人不得不有所嘆服應對呢......
「對不起,打擾了!」和尚言罷又實心實意說到:
「小施主,方才山路時,聽到你我要上學大聲了,那是你煩心事吧?」
慧能聽了,心裡一熱,盯著和尚認真看了看后,還是回頭將目光飄向了天際......
和尚雖受冷遇,但內里卻更生感慨了——
人有思想且性情倔犟,當然是能有所作為可貴品性了,但於庠序仕宦之途,還真鮮有平順的吧。想想自己入佛經歷,年輕和尚面對眼前這個任情任性少年,於是非常自信挑起了話題:
「人能如願上學,當然是一種造化。
若不稱心,也未必有遠一種更好人生。
世上雖謂『學而優則仕』,但其中愜志,卻是很難操之在己的吧?
人即便有躍龍門,若秉性方直認真,那仕途於心的煎熬,不是每個無改初衷的人都能挺得過來的呀!
或許,隨緣無須上學,並儘可能為身邊人做點兒實事,不僅有印儒之真正精神,還會有更好生命過程,也是未可知的吧?」
慧能聽了,心裡頗感意外。這和尚所言,還真有點兒與眾不同,但他還是不願與之答理。
「上學求知,確也一途。但今人開課,多著學之為人,鮮有釋人內里關切至深吧?
天地無涯,人命有期,滄海一粟,所謂知與不知,又多少分別?於倏忽生命而言,何為有知,何為無知,古今智者,多有明鑒。不必為人而上學,或更易安頓身心,更能實現一己生命吧?」
見慧能不應,和尚於是緊接。而慧能聽到這裡,心裡已有訝異了,但在迅疾回頭看了和尚一眼后,還是不肯開口。
靜靜山崖旁,慧能執意的沉默,和尚一時的緘口,那僵持不動身影,彷彿融入了大山風景。但人內里較勁那精神韻致,又豈無心風物所能相題並論?
是的,有些難堪的和尚以為話不投機是準備起身走人了,可小慧能剛才回望的那一眼,卻又使他有些欲罷不能。因為,那一瞥雖電光石火,但在和尚有所存望心裡,還真顯現了可期可待無限風景。所以,和尚閉目沉思良久之後,決心試試最後努力:
「小施主,功名與百年自在,富貴與生命安寧,熟重熟輕?
人生如夢,萬法緣生緣滅,小施主深具慧根,于思維甚深之處,想必定有洞明。
且百年之期,目之所及皆大開書頁,事之所遇更銘心文字,天地微塵化雨化霧化雲還是有化七彩虹霓,惟由因緣緣因吧?
那庠序之途,於心性高蹈之人,未必學之捷徑。人若有悟生命,一切想學,定具堅牢之基;一切所學,更有真實妙用。
小施主,可否先隨貧僧學佛呢?」
「隨你學佛!?」
幾乎已有心動的慧能,突然起身冒了一句之後,徑直背了柴梱決然下山去了。
———《論語,子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