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釜底抽薪散治療痄腮及頭面口咽諸般火毒之症
12.釜底抽薪散治療痄腮及頭面口咽諸般火毒之症
方一釜底抽薪散的演變
(錄自《杏林醫選》江西名老中醫經驗選編委會編)
「釜底抽薪散」是古人經驗方。原方組成:吳茱萸、大黃、黃柏、南星各3克,共研細末,醋調敷足心,專治咽喉腫痛。先君生前用:吳萸、大黃各10克,共研細末,按前法治療咽喉腫痛、痄腮、火眼暴腫、爛口和肝陽上亢巔頂頭痛等症,常見顯效。父親用意是取吳萸走厥陰,引熱下行,大黃瀉火解毒,醋能助二葯循經。
新中國成立后,有人介紹治療「腮腺炎」方:吳萸三分,大黃一錢,黃連五分,膽星七分,用法亦同,認為療效很好。但經過反覆實踐,感到此方藥量太小。後來我在一次探親假期間,和父親共同研究了此方。根據父親提出的用藥分量,修改了后一個處方,並改進了用法。即用:吳萸10克,大黃10克,黃連5克,膽星3克,共研細末,醋調成糨糊狀,敷於兩足心(湧泉穴處),用凈布包紮好,敷24小時即取去。如尚未見效,過12小時,再用醋調敷原葯一次。每用此方治療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獲得顯效。曾於1962年冬至1963年春,共治療痄腮37例,全部治癒。此外,對頭面咽喉諸般火毒之證,均有一定療效。
方二釜底抽薪散治小兒口瘡
(錄自《中國秘方驗方精選續集》曾德環等編)
組成吳茱萸、膽星、大黃。藥量比例4∶1∶2。
用法共研細末。用時將葯末與陳醋(日常食用醋亦可)適量調成糊狀,俟患兒晚上熟睡后塗敷於兩足心(湧泉穴),外加紗布包紮,12小時後去之,據病情次晚可再用1次。本擬方藥味一般不作加減,用量可據患兒年齡,病勢按比例略事增損。病例略(吳茱萸8克,膽南星2克,大黃4克。共研細末,分兩次敷用)療效經用本散治療260例,治癒202例(口瘡諸症悉除,乳食正常)、好轉58例(口瘡、流涎減輕,但未全消)。
體會口瘡一症可分為鵝口瘡、口瘡和口糜三種。口瘡則以口唇、頰內及舌邊見舌頭潰爛小瘡為主症。臨床尤以早產兒,其體質羸弱,久病乳患兒為多見。多因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所引發。臨證屬心脾積熱上攻者為居多。治宜清瀉心脾積熱,內服導赤散、瀉黃散等方為主。針對小兒服藥困難,筆者採取內病外治,用之則捷效。
來源《新中醫》1991年第6期
驗證一拜讀《新中醫》1991年第6期「釜底抽薪散治小兒口瘡效好」一文,用之臨床確有奇效。病例略。《新中醫》1992年第1期
驗證二略。《新中醫》1992年第10期
評註:
《中醫大辭典》(第2版)解釋「釜底抽薪」:「治法。屬寒下法。
用寒性而有瀉下作用的藥物通泄大便以瀉去實熱的治法。本法即如抽去鍋底燃燒著的柴草,以降低鍋內的溫度一樣,故名。」
火毒熾盛運用降泄、通泄的方法,中醫習慣上喜歡借用「釜底抽薪」一詞來形容。因火性上炎,凡火熱之毒好循行上走,可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兩目通紅、牙齦紅腫、腮幫疼痛等症,熱毒屬無形之邪,易於傷津耗液,陰分受損,胃腸失卻濡潤,致燥矢內結,如是,無形之邪與有形之邪相互影響,火毒久久羈留,加之體內毒物難於排出,每致病人煩躁,嚴重甚至有神昏譫語,昏瞀不識人者。當此之際,中醫每用「釜底抽薪」之法,急下存陰。燥矢一除,往往火毒自然消散。
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中華本草精選本》有吳茱萸外用方劑幾則,選錄以供參閱:
(1)治療高血壓病
每晚臨睡前將1包(18克)吳茱萸粉調以白醋,成濃稠醬狀,分敷兩側足心穴(湧泉穴稍後方),外覆蓋塑料薄膜,繃帶固定12小時。每天用藥1包,14日為1療程,血壓正常后改每周敷藥1~2次。治療原發性高血壓27例,結果:20例血壓降至正常,佔74.1%;改善5例,佔18.5%;無效者2例,佔7.4%;總有效率92.6%。血壓降至正常的20例,平均敷藥6.4次(天),最短1次(天),最長14次(天)。
(2)治療口腔炎
將吳茱萸晒乾搗成面,加適量的醋調成糊狀,置於清潔布上。敷於兩腳湧泉穴及周圍。24小時后取下即可。用量:1歲以下用4.5~6克,1~5歲用6~9克,5~15歲用9~12克,15歲以上用12~15克。用於潰瘍性口腔炎256例,均用藥1次,在3~5日內潰瘍癒合247例,治癒率為96.48%。
(3)治療嬰幼兒腹瀉
吳茱萸敷臍治療嬰幼兒腹瀉96例,取吳茱萸20克研細,加米醋適量調成糊狀,敷在臍周,覆蓋穴位以神闕穴為中心,包括下脘、天樞(雙)、氣海穴,24小時取下。觀察96例,敷藥1次治癒37例,敷藥2次治癒51例,敷藥3次治癒5例,好轉3例。
(4)治療喉喘鳴
將吳茱萸粉末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每次1~2克,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為1療程。共治療69例,1療程痊癒49例,2~3療程痊癒20例,總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