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鮮姜浸米醋,瘊子巧妙方
3.鮮姜浸米醋,瘊子巧妙方
鮮姜浸米醋,瘊子巧妙方
(錄自《中華名醫特技集成》王鳳岐主編)
陳老從民間得一治瘊子的妙方,堪稱百發百中。其方即上好米醋100克,鮮姜50克,將鮮姜切碎,浸泡在米醋中10天即可。用脫脂棉蘸醋少許,抹在瘊子局部,每天擦洗1~2次,7日後,瘊子即見萎縮,逐漸縮小,以致消失。如能察知母瘊,即第一個生長出來的,個大表面粗糙,頂部開花,呈絮珠狀,此為母瘊。用此醋擦之,至母瘊消失,其他瘊子也能自然消失。
瘊子是皮膚病之一種,古稱疣瘊,多緣風邪搏於皮膚或肝虛血燥筋氣不榮所致。米醋的破血逐瘀,除癥瘕堅積,配生薑透表發邪,二葯合用,有辛開酸軟之功。陳氏用之多年,鮮有不效者。
評註:
上方為黑龍江省名醫陳景河的經驗方,標題為評註者添加。「瘊子」是民間稱呼,西醫稱作「疣」,這裡指的當為「尋常疣」。我在前面多篇治療尋常疣、扁平疣等的驗方評註裡面都已經講過,這裡不重複。因為疣為人類乳頭瘤病毒所致,所不同的是其亞型。尋常疣是HPV-2、4型、7型等引起,扁平疣是HPV3和HPV5等感染引起,尖銳濕疣主要由HPV6和HPV11等型引起。我這裡大膽推斷,鮮姜浸米醋或可試用於尖銳濕疣,扁平疣,問題在於不知上方刺激性可否適合會陰部皮膚,面部皮膚?我曾詢問皮膚科、藥劑科相關人員,他們一時也不能給出肯定回答。
鮮姜浸米醋外擦除瘊子的方法,「辛開酸軟」,是根植於中醫傳統治則的,這種透發表邪的方法,屬於中醫治法里的「汗法」,「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略敘幾句,中醫治病講究因勢利導,使邪有出路,因而反對「閉門留寇」。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讓病邪有條路方便出來。清代醫家周學海在《讀醫隨筆》里有一篇「用藥須使邪有出路」,講到「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已故名醫魏長春曾講「治病靠人自然療能,用藥要乘勢利導。若不明自然療能,見感冒咳嗽,即用止咳成藥,見便瀉即用止瀉藥,見目赤即用消炎藥,這都是捨本逐末,沒有查清病源及其病因,違反乘勢利導方法,反而使病情變化,甚至留根,為此必須注意這個道理。」(見《魏長春中醫實踐經驗錄增編版》)
其實這種思路,西醫裡面也時有體現,比如感染性腹瀉,西醫早期也是不主張隨便使用易蒙停(洛哌丁胺)的,如誤用,會抑制腸蠕動,可能導致腸道病菌滋生,代謝廢物無法便出,極易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