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企業管理諮詢這個行業曾經有這麼一個階段,大量從業人員出自IBM,他們傳播的管理方法有一個特點:非常注重實踐。這源自20世紀90年代初,IBM的郭士納對IBM進行的一次變革。時逢IBM面臨一場危機,多年的發展已使這家公司成為知名的國際化大公司,但它也到了一個瓶頸期,因沉重的大企業病而瀕臨倒閉。郭士納接任CEO(首席執行官)后,一改常見的分拆公司、化整為零、去除臃腫、激發活力的做法,他繼續保持一個大企業的運作,繼續發揮大公司的資源集約化效應,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但是,如何讓「龐大的大象」也能跳舞?非科技行業出身的郭士納領導這樣一個企業顯然是異常艱巨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採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以客戶為中心,建立流程型組織,使得每一個員工的工作在客戶需求和流程的傳導下被驅動起來,而不是僅僅圍繞「領導」這個核心來運作。
這種方式給員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自己找糧食,還要靠自己解決問題。當然,員工個人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結成一個個團隊,這些團隊往往有一定的專業或職能,團隊成員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團隊免不了要尋求各種管理方法,但那些出自理論或書本的方法並不能完全付諸實踐,因為有些是理論推演,有些是它山之石,有的殘缺不全,有的過於完美,IBM的團隊需要去偽存真,不斷打磨,才能付諸行動,例如現在大名鼎鼎的IPD(集成產品開發)、BLM(業務領導力模型)這些方法,都是這些團隊打磨的結果。
由於IBM轉型成功,其一系列管理方法也開始引人注目,一些曾經在IBM工作過的管理者出來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向其他企業傳播管理方法。他們與那些知名諮詢公司的顧問有一種明顯的區別:他們一般都不會太深入地從源頭講解一套方法的原理,沒有那種理論功底,而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別人解決問題的套路,即IBM是怎麼做的、如何成功的。這種方法如同通俗小說,比起枯燥的教科書,它顯然更能吸引人,所以他們做得風生水起。
但是,這些IBM顧問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優秀的企業,只有一個例外:華為。華為之所以得到真傳,是因為任正非不惜血本地投入,他們進行每一個變革項目都要聘請數十位IBM本土顧問參與,相當於是把IBM的那些團隊搬到中國來工作,這恐怕是諮詢史上絕無僅有的案例。由於這種團隊性的整體工作,IBM不僅是在教華為管理方法本身,也在教華為管理運作(即管理創新)的方法,而後者比前者更重要,是一個企業應該學習的真本領。
如今管理諮詢進入新的一輪發展階段,IBM的顧問逐漸在業界消失,華為背景的顧問登上了舞台,因為華為近些年的管理創新比IBM走得更遠了。但是,「新生代」顧問是否也會像當年的IBM顧問一樣,空有一身武藝而培養不出優秀的企業?是否每一個企業都必須像華為那樣整體搬遷一個團隊,付出巨大的代價呢?
回顧IBM顧問的做法,它有進步的一面,因為IBM顧問更注重實踐,更接地氣;它也有不足的一面,過於講究實踐,會使得管理方法越來越繁雜化、技能化,沒有理論歸納。局部看是好方法,整體看就未必。管理學本來就有一個短板,即管理學基本上是一個由經驗歸納出來的學科,缺乏一條主線,就像有很多顆珍珠,但沒有一條穿起來的線,就不能成為一條漂亮的項鏈。所以,我們當前不僅需要總結那些新的「珍珠」,也要研究那條串起來的「線」。
這時筆者想到了經濟學。經濟學比管理學的體系脈絡更清晰,它從幾個基本原理出發,如邊際效益、供需均衡、市場貨幣等,通過演繹就能推導出各種經濟現象以及對應的策略,那麼是否可以用經濟學的這些原理把管理學串起來呢?我認為一定是可以的。
首先,企業經營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活動。我們做的任何一項商業決策,背後都有經濟邏輯,只是我們做決策時不一定會去套用。我們不去套用是因為我們把經濟學看成宏觀層面的應用,那是政府關心的,普通企業和個人只需要關注「經濟氣候」即可。但實際上,現在企業越做越大,問題主要集中在大企業病上,比起精益生產之類的管理方法,宏觀治理的方法更加缺乏,那為何不把大企業當作一個小國家進行治理呢?企業大了,就要平台化,領導不能一管到底,得用一些方法進行調節,這和治國很相似。過去我們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的是二者的道理是相通的。那麼,當把目標定為公司治理時,我們能不能反過來看一下,「烹小鮮」是否和「治大國」也是相通的呢?
其次,華為的諸多管理方法提供了依據。華為多年來在IBM顧問的指導下,建立了流程型組織,公司主要通過「法治」來進行治理,管理者與員工之間並非那種靠絕對指揮來運轉的關係,因此公司如同一個社會,員工來到這個企業只是找到一個工作的平台,與公司共存。對於員工來講,公司希望他們「當雷鋒」,保持艱苦奮鬥,多奉獻,但公司又制定了「不讓雷鋒吃虧」的政策,最終的利益還是落到了每個人身上,如果更多的付出不能帶來更多的回報,奮鬥精神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華為不是一個光靠口號和精神力量來運作的企業,而是一個典型的圍繞經濟規律辦事的企業。
最後,從經濟學角度研究華為乃至管理學,意義重大。之前有學者嘗試研究企業經濟學,把微觀經濟學中的廠商理論和需求理論,同管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等密切地結合起來,其本質還是側重管理學,並且只涉及經濟學的一個部分。我們需要全面地通過經濟學原理研究企業管理,這樣才能真正地、系統地將管理學和經濟學聯繫起來。這樣做很重要的意義是為企業家學習華為建立橋樑。廣大企業家多少還是懂一些經濟學的,但他們對華為的背景、文化、業務、語境等都不熟悉,直接去學華為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容易理解不充分,甚至產生誤區,這會浪費很多精力,讓廣大企業家走很多彎路。出於這一原因,我覺得有必要用寫書的方式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把「華為經濟學」呈現給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