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就是太擠
看著最後一個學生跑進校門,周冰冰對黃雁聲飛快說了句:「我還要上課,就不跟你多聊了。」
黃雁聲最後問了一句:「這位老師,你姓什麼?」
周冰冰一邊關校門,一邊道:「我姓周。」
「我們學校上課時間是不允許閑雜人等進入的,你別在我們學校門口打轉了,容易引起誤會。」
黃雁聲原本還想進去看一下教室到底有多擁擠,聽周冰冰這麼一說,只好暫時作罷。
送孩子來上學的家長還沒有完全離開,黃雁聲便過去和眾人攀談起來,人家看他剛才和周冰冰老師聊了很久的天,絲毫沒懷疑他不是學生家長,倒也相談甚歡。
說著說著,一位送孫子來上學的奶奶感嘆:「這學校哪兒哪兒都好,就是,太擠了。」
「我家孫子是個小胖墩,每天上學就跟卡在座位上似的,開學那會兒我在教室門口看了一會兒,都覺得憋得難受。」
另一位爺爺開口:「誰說不是呢。」
「我家孫女個子小,坐後排被前面的同學擋著,看不清黑板上的內容,坐前板,離黑板太近,眼睛和腦袋整天斜著,我都怕時間長了,她眼睛壞了變成斜視,還怕她得頸椎病哦。」
說到教室擁擠的問題,家長們的話題一下子多起來。
一位媽媽說:「我女兒個子高,坐在最後一組靠後靠牆的位置,下課的時候想出去上個廁所,都得等前面的同學先出去再說,出了教室門就是用跑的,怕遲到,趕不及下一節課。」
「學校什麼時候能擴大就好了。」
「是啊,再這麼下去,今年的學區怕是又要重新劃分過,指不定哪些小區就被從向陽小學劃出去了。」
「那不能吧?這要是把學區從向陽小學划走了,家長也不會同意的啊。」
「說得也是,花了那麼多錢買學區房,要是學區被划走了,那房子豈不是白買了!」
「嗐,划學區那是不可能的!」一位爸爸大聲道:「你們想想,麓豐縣城區如今就這麼兩所學校,重新划校區怎麼划?把這些生源劃分到另一個小學,那另一個小學不就變得和向陽小學一樣擠?如果不劃分到另一個小學,總不能把我們縣城這些學生,劃分到底下鄉鎮的學區去吧?」
是這個道理!眾人連連點頭。
向陽小學之所以如此擁擠,生源多到不堪負荷的程度,除了家長們望子成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所以都想把孩子送進重點小學培養,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麓豐縣的教育資源確實沒有跟上。
這幾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麓豐縣縣城的範圍也在擴大,縣裡的常駐人口一直在增加。
而與之相對的其他資源,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跟上城鎮發展的步伐。
就拿教育來說,麓豐縣僅有幾所小學,都是幾十年前建成的學校,這些年也只是增加了教學樓,並不能完全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教育壓力。
學齡兒童增多,自然引起教育資源緊缺,現有的學校不夠用了,建新學校一事迫在眉睫。
黃雁聲回到縣委辦公室的時候,已經快九點。
他向來守時,上班時間從來只有提前,不存在遲到的情況,今天難得來晚一次,倒讓人驚奇不已。
丁誠手腳麻利的給黃雁聲倒茶,問道:「書記,您來了,我剛想給您打電話。」
他提醒到:「九點半有個會議,需要您參加。」
「好的,知道了。」黃雁聲一邊說著,一邊又道:「去向陽小學實地調研定在哪一天?教育局那邊安排好了嗎?」
丁誠看了一下手裡的記事本,道:「安排好了,周三上午十點,也就是後天,教育局領導陪同書記去向陽小學實地調研。」
黃雁聲道:「嗯,跟他們說,我們直接過去就行,不要興師動眾,不要影響學生們上課。」
「好的書記,我會告訴通知到的。」丁誠趕緊記下,回頭通知到教育局。
九點半的會議,依然是關於扶貧主題的會議。
麓豐縣的扶貧工作,這幾年成效顯著,麓豐黃桃在縣政府的大力推廣下,更是名聲大振,面向全國。
農業生態發展以黃桃產業為核心,其他農產品也沒落下,都能給村民帶來創收,讓大家走上脫貧之路。
但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比如說有些幹部,工作流於表面,喜歡喊口號,而不是深入實際為百姓解決問題,在群眾當中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還有些幹部在工作中喜歡作假,虛報謊報成績,假大空嚴重。
也有些幹部,行事作風粗暴,不善於和群眾溝通,造成百姓對政府工作的不信任,從而引發矛盾。
除了這些,還有就是一是黨員幹部的心態發生了變化,覺得扶貧工作已經取得成績,思想就發生了轉變,工作上開始鬆懈,一心只想著怎麼出風頭,怎麼向上級邀功。
這次會議,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召開的。
黃雁聲道:「我知道,有些同志看見其他地方的扶貧工作出了成績,摘了貧困的帽子,心裡著急,就想著我們縣裡的扶貧工作,勢頭良好,也可以向上級申請脫貧。」
「確實,通過大家的努力和堅持,我們麓豐縣的扶貧工作有聲有色,百姓的生活和幾年前相比,有了明顯改善。」
「這是實打實的成績,是所有黨員幹部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大家辛苦工作的回報。」
「做出了成績,想要得到上級的肯定,這是正常的。」
「想要早日申請脫貧,摘掉貧困縣的帽子,更是情理當中。」
「不光是你們,就從我個人來講,也巴不得早點讓麓豐縣摘掉貧困縣的帽子,風風光光脫貧。」
「但是我們干工作,總要把工作干紮實。」
「扶貧工作只爭朝夕,但是,向上級申請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可以緩一步。」
「不用擔心被別人搶了功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是不是為老百姓辦實事,大家都看在眼裡,黨組織也看在眼裡,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