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六 收歸吐蕃
明知道步槍要命,吐蕃軍只遠遠的跟著。
突擊營將士也不隨意開槍,唯有誰想做出頭鳥的時候,便一槍將他放倒。
就這麼又跟了數十里,百姓已然撤完,柴宗訓再也不用投鼠忌器,率軍撒丫子往約茹州退去。
迦應知道約茹州駐紮著周師大軍,也不敢猛追,最後只得返回惹薩城,準備迎戰周師的計劃。
柴宗訓順利與大軍會師,曹彬懸著的一顆心才落回了肚子。
眼見皇帝如此狼狽,曹彬當即便要揮師北上。
「等一等吧,」柴宗訓說到:「等吐蕃百姓吸收理解一下朕的話,讓他們敢主動站出來革命。」
「可是皇上,」曹彬說到:「如今鳩摩羅就在惹薩城,大軍及時攻入必能將其生擒,倘過一段時間,鳩摩羅遠遁,奈何?」
柴宗訓很自信:「只要百姓能為朕所用,鳩摩羅將無所遁形。」
「皇上,」曹彬說到:「倘百姓不能醒悟,大軍就在此遷延么?」
柴宗訓淡淡一笑:「曉波混在百姓中呢,農舜和丹朱王子不能白死。」
「你可貼出布告,召回約茹州原住民,均分本州土地牧場,由百姓推舉德才兼備者治理本州。」
柴宗訓的話振聾發聵,撤退回去的百姓人人都在議論著吐蕃的現狀。
鳩摩羅現在沒空管這些,他正在迦應的諫言下,組織大軍迂迴撤往約茹州西側。
一旦周師攻入惹薩城,吐蕃大軍便從其背後殺出,專攻周師補給線。
沿途總能聽到國師罪孽罄竹難書的話,鳩摩羅有些擔憂:「將來即便重新奪取聖城,想要挽回民心,恐須大費周章。」
迦應說到:「師父勿憂,只要吐蕃大軍還在師父掌控之中,這些賤民便翻不了天。」
鳩摩羅撤得匆忙,根本顧不上百姓,那些先前跟著退到惹薩城的百姓,都回到約茹州。
柴宗訓親自主持給百姓分田地,監督推舉州官,深得百姓愛戴。
約茹州寺廟前,又掛起『沒有蘇公子,就沒有佛爺』的條幅。
約茹州本近惹薩,得知此等盛況,惹薩百姓也蠢蠢欲動起來。
這些百姓當日親耳聽到『吐蕃是吐蕃人的吐蕃,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由吐蕃人做主的新吐蕃』。
再加上伍曉波的鼓動,百姓紛紛躁動起來。
不幾日,便有信傳來,歡迎蘇公子前來惹薩,主持均分土地,推舉官員。
曹彬怕其中有詐:「皇上,讓臣率大軍護駕吧。」
「鳩摩羅已撤出惹薩,還有什麼可忌憚的?」柴宗訓說到:「倒是你得時刻準備,一旦有鳩摩羅的下落,趕緊出兵將其擒獲。」
曹彬有些為難:「皇上,如今四處冰天雪地,臣如何得知鳩摩羅下落?」
柴宗訓笑到:「惹薩百姓能歡迎朕入城主持事物,便會有百姓告知鳩摩羅的下落。」
「可臣仍有些擔心。」
「沒什麼擔心的,」柴宗訓說到:「只是如今吐蕃民心正在搖擺之中,倘你大軍突然殺入,即便不犯百姓,恐也會招致反感,大軍還是暫駐此處吧,朕帶著突擊營五百羅漢,備足彈藥就好。」
事實證明,曹彬的擔憂的確是多餘的。
百姓夾道歡迎柴宗訓,唯一尷尬的是吐蕃贊普。
楊延德當場宣讀聖旨,要求贊普下昭,吐蕃是吐蕃人的吐蕃,吐蕃境內所有土地牧場,由吐蕃人均分。
這一道詔書下了之後,緊接著便是第二道詔書,吐蕃歸順中原,但本土仍由百姓推舉德才兼備者治理。解散吐蕃軍隊,由王師駐守。
下詔之後,贊普便由一營人馬護送,前往幽州做他的吐蕃王,世襲罔替。
原以為吐蕃歸順中原,會招致百姓的反感。
沒想到一點水花也沒砸起來,畢竟從縣官到州官,到吐蕃州的經略,全由吐蕃人自己推舉。
世世代代受苦的吐蕃百姓,此時沉浸在翻身做主人的揚眉吐氣中,哪還管朝廷怎麼樣。
鳩摩羅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以他對百姓苛刻的性子,對手下的大頭兵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本就剋扣軍餉,手下的將領再一貪污,大頭兵們肚子都填不飽。
如今四處都在搞均分土地,吐蕃人自己當家作主,於是有很多軍士乾脆不聲不響的脫離隊伍,準備趕回原籍。
每日都有軍士成群結隊的逃跑,隊伍越來越少,憤怒之下迦應加強了巡查,一旦發現有人逃跑,當場格殺勿論。
雖然逃跑的人數有所減少,但軍營里不滿聲四起。
「飯都不給咱吃飽,還想讓咱賣命,哪有這樣的?」
「就是,原本只因在家中吃不飽,所以才到軍中賣命。如今軍中也吃不飽,留下還有何意義?」
「你老家哪的?」
「約茹州。」
「我聽說約茹州已在按人頭均分土地,倘你不能回去,豈不虧了?」
「迦應那魔頭在外守著,我如何回去。」
眾人沉默一陣,終於又有人開口:「如今贊普下昭,吐蕃已歸順了中原,聽說中原有大軍駐紮約茹,我看咱們不如乾脆投了中原軍算了。」
又是一陣沉默。
「當日我未投軍時,便聽聞中原富庶,百倍於吐蕃。咱們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到哪吃飯不是吃飯?」
「再說投了中原軍,倘能助其擒了兩個魔頭,說不準還是大功一件,咱也撈個統領做做,娶上一房媳婦兒。」
說到娶媳婦兒,一眾軍士眼前一亮。
窮啊,軍營里也窮,這些大頭兵有些年近三十,還沒說上媳婦兒。
一旦起了這個心,便很難將他按下去。
幾人在一起歃血為誓,一同投奔周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按吐蕃軍的這種逃法,督戰隊有些忙不過來。
幾人趁著督戰隊剛過,相互掩護著出了軍營,隨後便往東邊的約茹州瘋狂趕去。
曹彬正在軍營里看地圖,與幾個幕僚研究鳩摩羅能逃到哪裡去。
傳令兵大呼著進來:「報,大帥,營外有幾個自稱吐蕃軍士的人前來投奔,他們知道鳩摩羅在哪裡,要為大軍帶路。」
。